书城政治党员干部学理论2020
89299900000002

第2章 奋进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 以“四个伟大”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要论摘编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更加坚定、更加昂扬地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广阔道路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2月4日

要展示好、宣传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进。

——习近平:《在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4日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民日报》2019年9月26日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工作蓝图,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竞相奋斗、团结奋斗,把梦想写在国家、民族灿烂的未来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认识和把握其理论精髓。精髓,是指事物的内核和精要,统摄事物的整体。所谓理论精髓,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内核、核心和精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包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其理论精髓,可理解为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四个自信”。

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近百年风雨历程,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在我们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新时代,我们党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进一步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这样一个成立近百年、执政70多年的大党,带领亿万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亿万人民走过40年改革开放伟大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在“大的样子”中,党的强大领导力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一种大“道”,而非小“术”。这个大“道”植根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则植根于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个重大课题提到全党面前。锻造新时代党的领导力,就要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实,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形成更加强大的领导力。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群众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结合新时代的历史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既反映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意。根深方能叶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扎根人民、深接“地气”的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走向成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内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饱满深厚,隽永悠长,是为民、忧民、亲民、敬民、惠民情怀的集大成。这些情怀,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反过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是人民情怀在思想理论上的充分表达。

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八个明确”,更在行动上规划了十四条基本方略。每一条都体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与日俱增,民主法治迈出重大步伐,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大国外交阔步向前。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发生这些历史性变革,最重要、最关键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直面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开拓性、创造性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只有不断解决问题,党和人民事业才能不断实现新发展。一个单位或地区推动事业发展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深刻认识到,不切实解决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就难以有效应对“四大考验”;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难以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难以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坐标。坚持“四个自信”,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成效性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的最根本的内在依据。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理论自信,一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性。二是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胜利,并正在继续指引我们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对这一科学理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充满自信。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外,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实干,要在坚守“四个自信”的前提下,凝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

以“四个伟大”书写新时代新篇章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穿始终的是伟大斗争,一以贯之的是伟大事业,始终不渝的是伟大梦想。

近代以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终于实现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初步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目标。今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既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又面临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这些问题叠加交织在一起,成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羁绊。这就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通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来开拓迈向理想境界的前行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只有进行伟大斗争,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和国际的挑战,化解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的风险,搬掉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各种绊脚石,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伟大工程”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新时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仍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依然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都无从谈起。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了我们治国理政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还是实现伟大梦想,都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又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既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又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既要善于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又要保持历史耐心、久久为功,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小处着手,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实现伟大梦想”明确宣示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展现了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伟大梦想,不能靠做白日梦,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竭尽所能,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梦想才能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

伟大的使命感产生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需要伟大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四个伟大”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四个伟大”不仅各有其独特内涵,而且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进而构成了当代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

我们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愿景,坚定不移地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达、时代表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各项建设,“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严重曲折,但是人民群众依然选择支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做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决策。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这个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也有着不同的挑战,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也是始终不渝、坚定不移的。习近平总书记还详细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统筹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人民中心与经济中心、质量效益中心相统一。三个中心紧密关联、不可偏废、不能割裂,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回答了“为何发展”的问题;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脱离人民中心谈经济中心,经济发展就缺乏价值引领,容易偏离方向;脱离经济中心谈人民中心,人民福祉就缺少物质基础,成为空中楼阁;脱离质量效益中心,没有高质量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难以为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落空。要把思想、观念、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聚焦民生重点、热点、难点甚至痛点,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效性的举措,努力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自然生态、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子越过越安逸。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这就需要坚定一条信念,那就是要始终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善于从本质上发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依靠人民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群众路线,就要围绕一切为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基本思想,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群众路线,要真诚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不仅要关心群众利益、群众生活,注意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还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更好照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设法带领人民群众去满足日益多维、多样、多元、多变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线索和题中之义。只有坚持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不竭动力,党所承担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才能够顺利实现。

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奋斗动员令,他用“奋斗”定义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奋斗取得的根本性成果,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续奋斗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巨卷正在铺展,逐梦人的舞台更加宽广。无论是执着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的使命担当,还是奔波在获得更高收入、过上更好生活的逐梦路上,奋斗者都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只有奋斗者才能创造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书写无悔的奋斗人生、幸福人生。

要有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新时代的奋斗者必须具备敢于担当的素质,增强敢于担当的意识,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奋斗者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魄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干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要牢固树立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自觉做到担责不推、临难不却、履险不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要有创新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传统中国人对于自我思想不断反省和变革的标准,“归零”与“打破习惯”则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准则。是否是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其根本因素是人的道德和能力素养,而关键因素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革故鼎新,中华民族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来自每一个个体在自身领域中的不断创新进取。大到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机构优化,小到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变迁;从以前的各行业各领域“山寨”“复制”盛行,到今天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品牌风靡世界,创新成为我们实现梦想的不竭动力。在为实现梦想而进行的奋斗中,我们必须掌握创新这一利剑,以助我们披荆斩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充满未知和挑战。这就需要奋斗者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定的刀刃向内勇气,守正出新,趋时变通、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要有务实作风。任何的奋斗离开务实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有务实,才能毫不懈怠,在奋斗中前行。路虽远,行者必至;事虽艰,做则必成。新时代的奋斗者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等不靠、不推不要,从眼前的问题改起,从身边的事情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干好本职工作;要以一丝不苟、绵绵用力,一心一意、精益求精,一寸不让、久久为功的态度,推动难题一个个攻克、矛盾一个个化解,心怀人民,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把工作落在地上;要发扬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以务实作风绘就新时代美好蓝图。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切勿轻言“失败”。做任何事情,输或赢只是一种结果,但不认输却是一种态度。对于奋斗者来说,只有“失败过”,没有“失败者”。成功的道路没有说明书、路线图,需要一次次的失败来探路,更需要永不放弃的精神来坚守。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不管我们处在哪个行业,都要拿出奋斗的姿态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以扎实奋斗、不懈奋斗,吹响新时代奋斗的“号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