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
8943100000014

第14章 孔子是否真“仁”之谜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他的“仁、义、礼、智、信”规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但是,在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的春秋时代,孔子的“仁政”学说显得苍白无力,其政治主张不断碰壁,难以旋展政治抱负。孔子五十一岁时,始任鲁国中都宰,后升迁为大司寇。

齐、鲁夹谷盟约,孔子被鲁定公指定为相礼,即鲁摄相静可是,孔子任摄相仅七日,便诛杀鲁大夫少正卯,人们都万分惊讶。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

我们来看《萄子·宥坐》的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逼问曰:“夫少正卵,鲁之闻人也,夫于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此人品行恶劣,邪言惑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预谋,因此诛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敌政者少正卯。

尽管一些史书沿袭此种说法,然而,仍旧有许多人对此疑问重重。

孔子一生主张“仁”,宣扬“仁爱,爱人”,怎会采取极端作法,诛杀同僚呢?当初,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可见,孔子是反对杀人的。他摄相仅七天,怎会大开杀戒呢?

再有,如果孔子真杀了少正卯,为何《论语》不载,子思、孟子不言呢?《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专门辑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书卷,杀少正卯这么大的事情,为何只字不提?子思、孟子的著作《中庸》、《孟子》都未提及此事,与孔子隔了两百多年的荀子却有声有色地记载了此事,有什么根据呢?是否道听途说?

史载,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会盟时,孔子任司寇。鲁定公知孔子懂礼法,所以越级任命他为相礼,负责会盟时礼仪主持称为“摄相”。孔子的职责是礼相,没有权利杀鲁大夫,他又怎会诛杀少正卯呢?

有反对此种意见的,也是以夹谷会盟为例。当时齐、鲁会盟,齐由晏婴作相礼,鲁由孔丘作相礼。两国签署盟约后,齐国歌舞乐队进行表演。

齐国安排西夷人表演野蛮的舞蹈,被孔子制止。齐国又挑侏儒来唱描写鲁国文姜淫乱的诗,羞辱鲁国。孔子怒喝道,“匹夫羞辱诸侯,其罪当斩!请齐君下令,齐司马执法!”齐国没有任何表示,唱小曲的小丑仍旧在嘲笑鲁国。孔子急中生智,高喊道:“齐鲁既已通好,订立盟约,就如兄弟一般,鲁司马执法与齐司马执法都一样!”孔子命令鲁司马申句须上前执法,杀掉男女侏儒领班。再也没人敢唱污秽小曲儿了,连齐景公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孔子的坚决果敢维护了鲁国的尊严。为了鲁国的国家声誉,孔子当机立断斩杀齐国侏儒,没有辱没作为摄相的使命。孔子也因此受到鲁国百姓的尊重。

至于少正卯,五恶兼有,小人桀雄。如果听凭他聚众滋事,发展反对势力对抗国君,鲁国的祸患就大了。在紧急时刻,孔子果断地除掉这个恶人,维护鲁国的稳定安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恶便是扬善,诛杀坏人就是保护好人,这与孔子的“仁爱”观点并不矛盾。孔子杀死少正卯,确实有这种可能。

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各说各的理,听起来也都有道理,事实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只有等待以后揭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