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8953700000023

第23章 父亲之死

武帝率满朝文武百官,在封禅的路途上浩浩荡荡地进发。司马谈身为太史令,也随行在队伍里,他对武帝热衷于“封禅”,态度是冷静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准备工作,他看了觉得荒唐。

别人都想通过“封禅”这件武帝极感兴趣的事情,极力巴结和讨好武帝;对历史很有研究的司马谈,心中最清楚“封禅”应该是怎么一回事。

在他的观念里。“封禅”是皇帝向天地报告施政情形的一项庄严神圣的仪式,唯有无愧于天地的圣贤之君,才有资格举行“封禅”。如果武帝从爱民施政的角度来进行“封禅”活动,他认为是有意义的,可武帝实际的出发点却不是这样。他举行的“封禅”,根本就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的打算,这等于把古代传说中神圣庄严的大典,变成荒诞无稽的迷信把戏。

司马谈不能忍受这一切,心中感到闷得慌。如果不劝谏皇上,他认为自己就没有尽到史官的职责;但皇上对这件事如此重视,怎么能听他的劝告呢?他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封禅”队伍出发了,司马谈到底还是忍不住,在半路上一次讨论祭祀细节的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一来,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司马谈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道士们和一些大臣无法自圆其说,就去向武帝报告,说司马谈对“封禅”持有异议。

武帝听了汇报,觉得司马谈以前对“封禅”很冷淡,现在大队人马都开到途中了,还说三道四,因此勃然大怒,命令司马谈留在洛阳“思过”,不准他跟随去“封禅”。

国家举行这么空前的大典,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提的意见不被皇上采纳,更不准他随行记载实况,这是何等的羞辱和蔑视啊!想到这里,司马谈悲愤的心绪无法平息,心口一股血气往上冲。就昏倒在地,一病不起。

武帝带领大队人马第二天就离开洛阳,继续往东行进,留下司马谈孤零零地在洛阳的病榻上进退不得。他只希望司马迁赶快回来,跟上皇上的队伍,那么他们父子俩,至少有一人可以目睹“封禅”的仪式,并将它记录下来。

司马迁已经完成出使西南的任务,这个时候正急匆匆地往回赶,要向武帝报告出使的情形。他从驿站得知武帝要前往泰山,就北上直奔洛阳,那里是武帝的必经之地;可是没想到迟了一步,他到洛阳没有赶上武帝“封禅”的队伍,却发现父亲滞留在这里,没有随御驾东去,而且病势极重。

父子见面,司马谈紧紧拉着儿子的手说:“你可回来了!唉,皇帝‘封禅’本是在接续千年的道统,这是何等庄严的事情,没想到现在竟沦为道士玩弄皇上的儿戏。皇上不但不听我的劝告,而且不让我同行,这真是命呀!”

父亲无法阻止庄严的“封禅”被道士们利用,心中非常悲痛。司马迁十分理解父亲的心情,也只觉得心中一股悲愤无从宣泄,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陪着父亲落泪。

司马谈用暗淡的眼光看着儿子,断断续续地说:“子长,可记得我向你说过我们远祖的家世?”

司马迁点点头,希望奇迹出现,父亲能马上好起来。

“我就知道你不会忘记的。你现在做了郎中,得到皇上的重视,能够为国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司马迁沉痛地忍住泪水,说不出话来,只是用力点头。他张口想说什么,但却被父亲挡住了:“大丈夫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顶天立地,名垂后世,做父母的也能分享一点光彩。”司马谈长吁一口气,继续说下去,“天下的人都称颂周公,说他能记述、颂扬周文王、周武王的贤德,宣扬、推广周公、召公的风化,实现周太王、王季的理想,以及公刘的主张,使周室社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周厉王残暴无道,王道亏缺,礼乐教化之事逐渐衰落,后来孔子修治、复兴了王道,并且编了《诗》、《书》,著写了《春秋》,为历代人所借鉴,当今的学者还以此为准则。孔子死后,自从鲁哀公猎获麒麟以来,已经有四百多年了!这400年间,诸侯互相兼并,时局纷乱,社会动荡不安,历史的记载从此中断了!如今汉朝兴盛,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义士,多少该载入史册的人物啊!”

讲到激昂的地方,司马谈脸色惨白,咳嗽起来。司马迁急忙叫道:“父亲,您休息一阵子再说吧!”

“不说恐怕来不及了……”司马谈苦笑着接下去说道,

“这400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有多少啊!我作为太史令却没有对他们进行记载,废弃了历史的事业,对此我于心不安,十分恐惶,你要记住这件事啊!”

说到这里,司马谈松开抓紧司马迁的手,掩面而泣。

“我恨老天不多给我一点时间,不能把那些刚烈人物的言行一一记载下来,是我没有完成好自己的使命。我怎么回去见历代的祖先啊!子长,你想想,你想想啊——”

司马迁早已泣不成声,他含悲答应:“儿子虽然愚笨、缺乏才能学识,但我一定会尽力把父亲您所整理的历史见闻全部论述完毕,不敢有一点缺漏。”

司马谈突然无力地垂下双手,两眼紧闭,一动不动了。

司马迁一惊,慌张地摇着父亲的手,叫道:“父亲,您振作些,父亲……”

父亲不再应答他的呼唤了,不再睁开眼睛慈爱地看他了。司马迁无法接受父亲突然去世,就此与他永别的事实。他叫道:“父亲!我会照您的意思,不管皇上叫不叫我当太史令,我都会把您累积下来的资料,完完整整地写出来。我答应您,父亲,您不要死啊!”

司马谈就这样死在“封禅”的路上,把自己的心愿和希望留给了儿子。

“父亲是真的走了!”

想到此,司马迁感到一阵锥心的痛楚。司马迁抚尸大哭,慈父的故去让他痛不欲生。慈父的音容笑貌,慈父的谆谆训导,从此只能在记忆中出现了!他司马迁从此是没了父亲的人了。儿时与父亲在夏阳耕牧,享受了父亲多少的疼爱啊;年龄稍大后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古文,父亲的严格要求现在还记得清;到长安后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父亲的鼓励、诱导给了他多少信心和勇气啊;大江南北漫游的时候,父亲的殷殷嘱托何尝又不是常在耳边响起;出使蜀滇之前,父亲对他的衣食住行,对他此行的安危,关怀备至,叮嘱再三,那些言语给了他出使途中多少暖意?都不在了!都不在了!这些都将永远成为记忆,也只能成为记忆了!遥想往事,想起父亲的生平为人,司马迁这个历经了多少艰难困苦坎坷挫折都不掉眼泪的人,竟哭成了泪人,弄得邻居们心里都酸酸的,相识的、不相识的,纷纷过来劝慰司马迁。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迁的心情终于渐渐平复下来,他想起自己此次出使蜀滇还没去向汉武帝复命,不敢多耽搁,于是妥善安排了父亲的后事,匆匆赶往泰山去见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