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奥斯曼帝国
8954400000009

第9章 “雷霆”巴耶济德一世

巴耶济德一世,是穆拉德一世的大儿子。他颈长鼻高,体格魁梧,满脸的胡须。他性格开朗、豁达、喜施,秉性刚强,属于那种精明强干,足智多谋,不苟言辞,我行我素的君主。1389年6月,在塞尔维亚科索沃战场上,当他的父亲遇刺身亡,奥斯曼军队人心惶惶之际,镇定自若的巴耶济德一世,担当起了干钧重任。他统帅奥斯曼军队,在生死千钧系一发的时刻舍命而战,奋勇杀敌,最终战胜了塞尔维亚人,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为他死去的父亲报了仇。由于他在战斗中,亲自披挂战袍,挥刀冲锋陷阵,因此家喻户晓,威名远扬,受到人们一致的交口称赞,他的朋友和敌人送他一个“雷霆”的绰号,使他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1389年10月,当巴耶济德一世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素丹的王位之后,为了铲除异己,兄弟反目为仇。在一个黑夜尚未降临的日于里,冷酷无情的巴耶济德一世,下令纹死了他惟一的兄弟亚库布,从而巩固了他的王权。他的兄弟亚库布也是一位盖世英雄,曾经在塞尔维亚科索沃战场上同他并肩作战,英勇杀敌,而且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历任几个省区的总督时,都忠心耿耿地为他父亲穆拉德一世效劳。但是,拜占廷帝国皇族内凶狠残酷的王权之争,时刻出现在他的眼前,提醒他要引以为鉴。因此,他决心斩草除根,以绞杀他的兄弟为上策。忐忑不安的巴耶济德一世,为了使他的这一行为合法化,有理论根据,他借用了《古兰经》中的一些话替他辩解,结果竟是如此的成功,以致这种上台后袱兄的行为,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新素丹继承王位时,所采用的合法手段和标准秩序,并且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流行了200多年。

在巴耶济德一世统治的最初年代,拜占廷帝国和突厥塞尔柱人的罗姆素丹国几乎同时崩馈,巴尔干地区处于一种群龙无首、四分五裂的衰竭状态。在享有无限权力的贵族统治下,巴尔干地区的农民们受着沉重的封建剥削,经济负担甚至比西欧的农民还重,使他们受尽折磨,无法忍受他们除了对社会经济的不满外,巴尔干地区宗教上的棍乱,也时常困扰着他们。巴尔干地区东正教与天主教的教徒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引发了这一地区根深蒂固的宗教仇恨。为了向西欧封建贵族们寻求帮助,以抵抗奥斯曼人的侵征,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甚至允许东正教与天主教统一,以作为酬答西欧封建贵族们提供的帮助,然而这样使得巴尔干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宗教等问题,完全交织在了一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化。例如巴尔干地区的农民们,虽然信仰忠于东正教,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奥斯曼人对宗教信仰采取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并且实行一种负担较轻的税收制度时,宁愿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而反对巴尔干地区的封建贵族。而此时小亚细亚的突厥诸公国之间也是你争我夺,争执不休。这种混乱不堪,社会动荡的局而,对巴耶济德一世率领奥斯曼军队南征北战,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是再有利不过的事情了。豪情壮志的巴耶济德一世,试图同时利用两地摇摇欲坠、众叛亲离的形势,恩威兼施,双管齐下,通过攻城夺隘,去实现他创建雄霸世界大帝国的惊天动地的伟业。

把通过武力征服的地区,转变成为奥斯曼帝国直接控制下的地区,巴尔干地区的农民们并非是惟一的受益者,巴尔干地区诸国的封建贵族们也从中得利,受益匪浅。巴耶济德一世以对待穆斯林的同样原则,把“蒂玛”授予巴尔干地区诸国的封建贵族们。在奥斯曼帝国,军人社会阶层的主要成分,是由奥斯曼人的骑兵构成的,他们勇善战,屡建奇功。对他们服兵役的报酬,奥斯曼帝国是从各省所收的农业岁人中拨给的。这种收益叫做“蒂玛”,享有这种收益的人叫做“蒂玛利奥”。在奥斯曼帝国的早期,大多数“蒂玛”的持有者,要么是穆斯林家庭出生的军人,要么就是素丹或高级军事首领的奴隶。到巴耶济德一世统治时期,“蒂玛”也授予许多基督教徒,这些基督教徒都是巴尔干地区领兵打仗的封建贵族成员,此时,他们已经与奥斯曼征服者共荣辱,同命运。奥斯曼帝国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都与“蒂玛”制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流通领域中,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一直缺少贵重金属,因而不能用现金支付给军队作为军晌。帝国素丹把“蒂玛”授予骑兵,这既解决了维持一支庞大军队而无须支付巨额现金的问题,又能够缓解国库的沉重负担。“蒂玛”制度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蒂玛利奥”除了在奥斯曼帝国对外征服战争中履行军事义务之外,还能在地方一级的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巴耶济德一世在创建奥斯曼帝国的过程中,为了理顺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还废除了过去传统上,奥斯曼人必须以服兵役来履行各种各样的封建义务,而改为易于政府机构管理的缴纳现金的新方式,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的统治。此外,在巴尔干许多地方的前任统治者们,与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制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帝国中央政府还特别注意,这种制度在那些地方是否会产生滥用职权的现象。为了克服此类的问题,奥斯曼帝国的中央政府给予了这些地方的农民极大的法律诉讼的权利,以防止出现农民不能忍受的各种压迫。农民有了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的有效保护,能够安居乐业,从而避免了这些地区出现社会动荡。奥斯曼帝国这种使自己的统治利益同新被征服地区老百姓的利益相一致的做法,具有着一种深远的社会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奥斯曼人从游牧民族向世界帝国的转变。

叱咤风云,英武盖世的巴耶济德一世,除了在政治上关心他新臣民的权益,反对地方封建贵族们目无法纪,任性妄为的行为外,还以其他的方式关心其臣民的幸福,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如修筑道路,改善交通,稳定物价,繁荣市场,促进各地的商贸流通,并令当地的驻军严守纪律,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维护好地方治安。

到了]1394年,巴耶济德一世通过一系列令奥斯曼人惊喜不己的征服胜利,己经使巴尔干地区和小亚细亚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地区缩小到两个主要的中心:科尼亚和锡瓦斯。此时欧洲的封建统治者们,如同丧家之犬,惊慌失措,大惧绝望,到处盛传足智多谋的巴耶济德一世就要挥兵西征,就要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神坛上喂他的战马,并将使得整个东南欧变成奥斯曼人的兵营。

在征服巴尔干地区诸国的过程中,因宗教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巴耶济德一世一直试图以信仰武士们为进攻的前锋,然后在他的亲自指挥下,由“蒂玛利奥”封建骑兵组成的正规军全面出击。由于巴耶济德一世在征服巴尔干地区的战争中,高举伊斯兰教圣战的族帜,并与他的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使得他一直保持着伟大加齐头领的光辉形象,深得信仰武士们的衷心爱戴。他们在为伊斯兰教圣战献身的精神鼓舞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不断扩大伊斯兰教世界的征服土地。

1395年,巴耶济德一世亲自统帅20万大军北上,越过多瑙河,矛头直指匈亚利,并用他所推荐的人取代了匈牙利的藩臣附庸,将其推上华拉儿亚公国的王位。他又下令逮捕并处死了多次背叛他的巴尔千地区封建附庸希斯曼,结束了此人的浮沉一生。在奥斯曼大军杀气腾腾、虎视眺耽的恫吓之下,整个欧洲的处境岌岌可危,欧洲的封建统治者们再也不能无视于巴耶济德一世的胆大妄为和他所造成的威胁了。欧洲第一次挽救巴尔千地区的联合力量,主要是由匈牙利的国王西吉斯蒙、罗马教皇和勃EQ第大公等人领导组织起来的。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以抵抗伊斯兰异教徒侵略的名义,向欧洲的基督教诸国呼吁求援,在罗马教皇的大力支持下,很快便组织起来了一支抗击奥斯曼人侵征的基督教十字军。尤其是法国再度表现出组织基督教十字军的极大热情和封建骑士的理想,威尼斯人也积极地提供海军舰队。以协助运输供应品给被包围的城市。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法兰西、德意志、波兰、捷克、威尼斯等国的20余万基督教十字军骑士,一齐集中于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的旗帜下。在讨伐奥斯曼人的过程中,基督教十字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巍然,一路欢宴狂饮,根本不把奥斯曼人的军队放在眼里。

1396年9月25日,基督教十字军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与奥斯曼人的军队相遇。好大喜功,庸碌无能的西吉斯蒙盲目指挥基督教十字军冒进,各路将领的意见也极不统一,相互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根本不能密切配合,从而造成指挥上的混乱,整个基督教十字军人心仿徨不定。结果,在那些孔武有力,9勇善战的奥斯曼人面前,一败涂地。奥斯曼人仅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就一举围歼了欧洲基督教十字军中最凶猛镖悍的骑兵,1万多名基督教十字军骑士被生擒,余皆溃逃。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本人幸亏及时逃上威尼斯军舰,才得以幸免。欧洲各国除了以巨款赎回了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大约3万名战俘几乎全部被奥斯曼人处死尼利堡之战,在实质上结束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此后,士气大振,所向披靡的奥斯曼大军,在巴耶济德一世的率领下,乘胜侵人匈牙利,肆意蹂厢城市村庄,抢掠居民的财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占了帖撒利、伊庇鲁斯等欧洲名城。兵锋所及,生灵涂炭,给东南欧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到14世纪末,除了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部分地区外,奥斯曼人实际上已经完全占领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间的广大地区,几乎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地区。

巴耶济德一世在欧洲获得的辉煌胜利,使他在整个伊斯兰教世界赢得了加齐素丹的威名,并从一直居住在埃及开罗的伊斯兰教世界最高政治和宗教领袖哈里发那里获得了罗姆素丹的称号。此时的巴耶济德一世,已经不再是一个信仰武士和突厥公国的首领了,而是一位伟大的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在统治国家方面,雄才大略的巴耶济德一世,除了采用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形式,引进理财的技术和“蒂玛”制度之外,还极大地发展了奴隶制。他派专人训练那些非穆斯林出身的、被称之为“古兰”的年轻奴隶。这些被严格训练之后的年青奴隶,被巴耶济德一世授予重要的军事或行政职务,有的人甚至被授予“蒂玛”。他们完全遵照巴耶济德一世的意志行使其权力,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为宫廷和国家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巴耶济德一世的统治权威。另外,作为一个具有伊斯兰教特征的国家,巴耶济德一世还努力加强和巩固国家的宗教机构,从附近古老的伊斯兰教国家,尤其是从埃及吸引了大批穆斯林学者、教师、神职人员和法官前来,因为踌躇满志、一展抱负的巴耶济德一世,想把新兴的奥斯曼国家,从他的父辈建立的那种单纯的突厥国家,转变成为一个传统的伊斯兰王国,而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穆斯林君主。总之,巴耶济德一世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国方略,在以后的年代里,持久地影响着奥斯曼帝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深得后人的赞叹和怀念。

毫无疑问,把巴尔干地区、小亚细亚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世界,纳人他的统治之下,是巴耶济德一世作为一名加齐领袖的炽热理想,是作为一代英杰君主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因为随着一个帝国的兴起和成长,它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武力统一,而巴耶济德一世的帝国梦想是完全符合这一通常规律的。但是,在辉煌的成就和惊喜不已的胜利面前,巴耶济德一世傲慢无理的态度和残忍冷酷的政策,使他在努力建立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过程中,遭受到巨大的失败和挫折。

领土的不断扩张和个人权力的不断增大,使得巴耶济德一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待人和事那样谦虚和真挚了。他越来越多地采取和接受了巴尔干地区和拜占廷帝国统治者们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他的日常饮食和服饰越来越考究,宫廷礼仪变得越来越繁琐和复杂,完全沉溺于帝王那种豪华奢侈的生活之中。他开始步往昔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后尘,变得嗜酒和好色,而这两件事情对于已经依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来说,都是所不齿的。他的后宫相当庞大,这只要从他有众多的儿子数目上,就可以说明他是一位非常热衷于后宫房事的君主。而当人们在谈论起以前他的父辈奥斯曼或者奥尔汉时,却从来没有提及过什么后宫之事。

从1390年至1397年,巴耶济德一世率领奥斯曼军队,在迅速占领和吞并了小亚细亚许多突厥公国之后,夺取了开塞利、锡凡斯、萨姆松和锡诺普等重要的城市。一些被废黝的突厥王公,由于他们秉性刚直,不肯对巴耶济德一世阿诀奉承,所以没有在奥斯曼人的王朝中得到一官半职,以致使得他们很难与奥斯曼的社会融合在一起。因此,他们怀着复仇之心,逃往东方另外一个伊斯兰帝国帖木儿王朝,纷纷求助于蒙古铁骑大军西征的继承人,伟大的征服者帖木儿,竭力煽动帖木儿起兵进攻奥斯曼人,为他们达到复国的目的给予鼎力相助。

此外,巴耶济德一世还有其他一些使他臣民不满的地方。在历史上,奥斯曼人具有加齐文化的背景,但由于不断地对外扩张,奥斯曼人的种族和宗教信仰变得越来越混乱和复杂。为了改造奥斯曼人的加齐文化背景,使得广大被征服的民众能够很快地融合到奥斯曼的社会当中去,巴耶济德一世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的革新办法。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奥斯曼社会中各派宗教领袖经过反复的讨论,决定建立一种由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相结合的共同宗教。这种趋向,完全可以从巴耶济德一世为他那众多的儿子们所取的具有各种宗教色彩的名字上看出来。例如,穆萨(摩西)、伊萨(耶稣)、苏莱曼(所罗门)和穆罕默德等。然而,巴耶济德一世在宗教信仰方面这一革新的举措,引起了在奥斯曼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广大穆斯林的强烈不满。他们不仅怀疑巴耶济德一世本人的宗教信仰,而且视他为暴君,并且经常散布各种叛逆的思想。他们根本不积极地参与巴耶济德一世对亚洲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使得巴耶济德一世有时不得不依靠由欧洲的基督教藩属国派来的军队作战。尤其是当巴耶济德一世指挥基督教的士兵攻打穆斯林士兵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逃亡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帖木儿周围。

另外,巴耶济德一世经常亲自率领奥斯曼军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去进犯底格里斯河一带的疆域,并且暴露出他试图侵人叙利亚的野心,因而严重地威胁到了帖木儿的一些藩属国。帖木儿曾经多次写信奉劝咄咄逼人的巴耶济德一世改变其行径,但傲慢无理的后者一直未予理睬,从而更加坚定了帖木儿发兵小亚细亚,征讨奥斯曼人的决心。然而,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巴耶济德一世与帖木儿王朝的冲突,则改变了奥斯曼人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