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植物轻轻告诉你
8973700000022

第22章 转基因作物——福音还是灾星

转基因工程技术作为一门生物高新技术在最近20年才发展起来。转基因植物于198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植物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变作物原来的基因构成,培育出的新品种。许多转基因植物产品早就成为人们的食物,和人类生活、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那么,转基因作物是人类必需的吗?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将转基因技术的实用性看得太高。如果认为转基因“无所不能”“无所不用”,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根据唯物辩证法,事物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因通过外因才起作用。作为内因的转基因,首先得和外部环境结合,否则将产生不了什么作用。首先,从盐碱地里长出的作物天然具有抗盐碱的基因,但这是环境通过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把抗盐碱基因转移到其他脱离盐碱环境的作物上,并不一定能起作用。

转基因技术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2001年夏秋之际,比利时科学家在《欧洲食品技术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他们最新的研究发现公布于众:从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一种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奇怪的基因片段。科学家们对该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分析,花费了好几个月,但最后仍无法找到它的DNA序列。呼吁各国政府:对这种可疑的转基因大豆的定购应暂缓。

用酶从某一生物体上切下DNA断片,然后嫁接到另一生物体的DNA中,这样就实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遗传信息与特性的转接孟山都公司对他们遇到的“麻烦”轻描淡写地说:这种基因改造大豆像传统大豆一样安全,只不过有一段基因需要重新测序命名。他们还“很有信心”地称:在对传统大豆的基因进行改良的过程中,无论是注入新基因还是改变原有的基因,都不会产生任何预计不到的不良后果。

就在“大豆事件”引发人们为安全问题争得难分难解之时,一份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在英国权威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科学家在报告中称:他们首次发现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BT)可由根部向周围土壤渗透。他们种下BT转基因玉米25天后发现,BT毒素通过根部渗出物进入周围土壤,仍具有很强的活力,能将虫杀死。但是这些毒素也能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而且对土壤的生态环境十分不利,这一点和普通杀虫剂的负面影响没有本质区别。被人们请来“帮忙”的病毒基因,所起的作用可能相反。

另外,“转基因”是人为地从外部“转”来的,很可能会破坏原来基因家庭的亲密与和谐,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它要起正面作用,就必须和作物原来的基因家族成员“搞好关系”,取得必要的“帮助、协作”。它要和相关基因、基因诱导、调控方式、胞质因子进行适宜的结合,如果可以的话,转基因作物能够解决世界上粮食短缺的问题甚至要对细胞、组织、个体、群落、相关种群、系统、生物圈等多层次的水平和机制进行调动。

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拓宽了生物育种的思路;从纯技术层面来看,转基因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问题。根据跟踪观察,转基因农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在于是否转进了合适的基因,而不在于转基因动植物本身。他们认为,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是人们平时食用起来安之若素的食品,转进的基因大都是动植物自身的基因。部分植物生理学家呼吁,公众应该消除有关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疑虑。

事实上,探索理想的生物技术与人类休戚相关。因此,采取更温和、更周全的步骤,寻找更符合自然天性的方式,改善作物品种,增加粮食产量,造福人类,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