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迪生自学成才的故事
8983300000010

第10章 事业与爱情双丰收

爱迪生离开了波士顿,想到纽约去发展。

南北战争之后,国家财政上出现极大的困难。由于政府滥发纸币不能兑换,因此,黄金与纸币的价格相差很大,黄金便成为华尔街投机的热点。交易所的董事长罗斯博士,便发明了一种“金价标识器”。把装在公司的标识器总机和装在各经纪行的标识器分机,以电线相连接,以便能迅速获知黄金价格的变动。爱迪生住的地方,就是这个公司的电池室。

爱迪生对机器不断地东摸西摸,看了又看,等他弄清楚这种机器的装配和操作方法后,就躺下去睡大觉了。

第三天,“砰”的一声大响,标识器的总机突然不动了。不到两分钟,每家经纪行都派了一个工友来查询,长长的走廊挤满了几百人。人多嘴杂,吵得像发疯似的。管理机器的人,也慌乱得手足失措。

爱迪生走近标识器,很快地就看出是因为一个弹簧坏了,掉在两个齿轮中间,机器才会停的。他正想告诉管理员,只见董事长罗斯博士匆匆忙忙地跑进来了。

“怎么搞的?哪里发生故障了?”董事长气急败坏地大叫着。

爱迪生便走近他,说道:“我知道故障的部位。”

“那么,请你快帮我修理一下吧!”

两小时以后,一切就又恢复了正常。

从此,爱迪生很受罗斯博士赏识。第二天,他就被召见到二楼的董事长办公室,罗斯博士很认真地问:“你看这部机器怎么样?”

“我看它好是好……”

“那么,你是说,它还有应改进的地方?”

“我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不过,不管什么机器,总有改进的方法。”接着他又谈到,怎样才能减少机器的故障,以及如何才能使装置更为简单。

“你是什么时候研究这部机器的?”

“我哪有机会研究,只不过是管理员在检查的时候,我站在旁边参观罢了。”

罗斯博士思索了一会又说:“我正要找人来管理这部机器。怎么样,你愿意不愿意干?不过,月薪只有300元。”

爱迪生听了吓了一跳,呆呆地看着罗斯博士的脸。他从来就没有拿过这么多的薪水,当时惊得他目瞪口呆。

爱迪生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是两手空空来到纽约的,现在他已当上了金价指示公司的总工程师。

第二年,爱迪生申请了一项专利,即在波士顿发明的纸带股票行情接收机基础上的改进设计,使它可以与罗斯公司的对手黄金股票电报公司的设备相媲美。改进的设备给西方电器公司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竞争威胁,于是西方联合公司买下了这家公司,爱迪生成为西方公司的雇员。

1869年10月1日,爱迪生与他的好朋友波普共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电器工程师波普——爱迪生公司,地点在百老汇78号的股票交易大楼。它是美国的第一家电器公司,主要承办私人建设电信工程。

由于爱迪生的努力,这时新公司已经有两项发明获得了专利,一项是金价印刷机,另一项是普用印刷机。波普和爱迪生又在纽约设立了一所私人电报局,专门为商家提供私人通信服务。后来又设立第二个私人电报局,专向购买者和证券经纪人报告平盘金价。

西方联合公司的利弗茨决定抵御这种威胁。经过六个月的努力,他和波普——爱迪生公司协定,以1.5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的这项发明。出卖专利使爱迪生挣到了5000美元。

利弗茨想牢牢地控制住爱迪生,怂恿爱迪生在纽瓦克的一家工厂里研究改进金价指示器。爱迪生也开始认识到他的发明对西方联合公司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他还认识到他的发明对凡称为黄金和股票电报公司的其它公司也同样重要。他最后研制成了一架所谓“爱迪生普用印刷机”。

1870年的一天,爱迪生为西方联合公司的一些工程师展示了他的新发明。这次展示会是在利弗茨的办公室举办的,可见利弗茨对这项发明的重视程度。利弗茨说:“爱迪生,请你把这项发明卖给我,我付给你发明的权利金,一定会让你满意。”利弗茨问爱迪生,这项新发明值多少钱。

爱迪生心想5000美元足矣,即使是3000美元也可以,但他不敢开价,便谨慎地说:“请经理先生说个价钱吧!”

“四万美元怎么样?”利弗茨试探着问。

“听到这个数目,我几乎要昏厥过去。”爱迪生回忆说,“我担心他会听见我的心跳。我尽量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表示这个价钱是公平的。”

两天以后,爱迪生与利弗茨签订了转让专利的合同,并领取了四万美元的支票。

爱迪生得到了这笔巨款的同时,也成为受西方联合公司控制的一个发明家,因为,在公司对于他的贡献付给丰厚的酬金时,公司就占有了他的发明的所有权。

在爱迪生漫长的一生中,他曾反复强调,自己赚钱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筹措资金进行深入的试验,使自己的发明成果得以在市场上销售。

1870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10号建立了一座工厂,建厂的资金就是那四万美元。这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最大的客户是利弗茨,订了1200台“爱迪生式万能印刷机”。

尼瓦克工厂的建立,使爱迪生在东海岸迅速发展、疯狂竞争、不择手段吸取暴力的工商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像他在给父母的信中所说,这时,他已被人们称为“大腹便便的东部制造商”。

事实上,他与这类人是迥然不同的。当然,我们不否认他很快就熟谙了银行业务;得益于有利可图的买卖,他的目光之敏锐不亚于任何人;而且在多年的报务员生涯的磨练中,他不仅变得足智多谋,同时也在判断人方面颇具心计。

但是,与那些爆发的同时代人相比,他表现出一种突出的个性:对于公司的会计工作,傲岸,不屑一顾的漠然态度。

他曾经讲:“我只管管工资帐,浏览一下报表,一般是签字照付。第一次报来的帐单,是一份抗议,我得讯速处理,提高了工资。”

爱迪生在家中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展,他成了巨大工业的组织者,于是这项工作就迫不得已地交给了一位把他的事业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商业经理。

尼瓦克是个很难对付的地方,这儿的人都必须屈从于爱迪生的武断态度。其中有些人跟了他很多年,都了解他的性格,他也需要这些人的才干。

爱迪生的话工人们向来确信不疑。他们相信爱迪生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只要大家预见到将会发生什么问题,爱迪生总能及时加以排除。

但是,爱迪生早年取得的非凡成就,常常像惊险小说一样,只是在最后时刻才为人们解除所有疑团。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不幸,来至于他的母亲南希的逝世。

“母病危。”

当他接到这封电报,惊慌得不知所措,立即兼程赶回故乡。

母亲年纪已经过了60高龄,头发已经斑白。当他赶回家里一看,她的精神依然很好。

“妈妈,我回来了。”

爱迪生握着母亲瘦弱的手喊。

“哦,阿尔瓦。”

母亲两眼充满了泪水,爱怜地看着爱儿的脸。

如今,仍用值得怀念的乳名“阿尔瓦”叫着他的只有母亲一人了。

“你看来很健康,好,很好。”

“我还是很强健啊,妈,故乡很宁静嘛。”

夜已深,除煤油灯发出“唧、唧”的声音外,只听到秋虫的鸣声。

“妈,你还记得吗?”

“什么事?”

“在我小的时候,我发誓要成为世界第一流伟人的话啊。”

“我牢记着呢。”

“不过,我还没成为世界第一。妈,你一定要等我成为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也好,第二也好。妈已经不在乎了。我想你一定会做些对世界、对人类有益的事。”

“这点,请您大可放心,我是经得起命运考验的。”

“阿尔瓦,这就是给妈妈最好的安慰了。”

不久,她母亲就在宁静中结束了他的生命,爱迪生将母亲埋葬在休伦湖畔的山坡上。爱迪生沉浸在母亲去世带来的悲痛中。失去了母亲之后,在他的人生里,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总觉得很空虚。

一天,他从研究室出来,突然下起了暴雨,爱迪生拿着雨伞下楼,看见门口有两个年轻姑娘在避雨。

“伞借给你们用吧?”爱迪生问。

这两位小姐有点害羞,最后终于说:“那么,谢谢了。”她们是俩姐妹,姐姐叫玛丽·斯蒂尔韦尔,16岁,妹妹叫爱丽丝。

玛丽·斯蒂尔韦尔曾在1871年夏天在纽瓦克工厂工作过。

玛丽十分佩服爱迪生的刻苦精神,她听说他查找资料时往往就在书房吃饭,晚上睡在椅子上,醒来后继续查找。做起实验来,从不害怕失败。

爱迪生也喜欢这个勤快的姑娘。由于他们两个人对工作、家庭和思想上都有共同的见解,很自然地相爱了。

但他们俩谈情说爱时,有很多不方便。因为爱迪生整天忙着发明,没有时间到外面去玩,偶尔一起吃饭,耳朵有毛病的爱迪生,也听不清楚喃喃的细语。

于是,爱迪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银币,在桌子的一端“喀、喀、喀”地敲,拍发莫尔斯信号。玛丽也同样的,用银币敲着桌子给他回信。

关于爱迪生的结婚,还有许多传说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一个朋友去拜访他,看到他的样子异乎寻常,头发理得整整齐齐,皮鞋也擦得很光亮,在屋里踱来踱去,口里喃喃地叨念着:“想不起到底是什么事?我记得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

过了一会,爱迪生又忽然大声高叫:“啊,对了!今天是我结婚的日子,所以,打扮得这么漂亮呀!”

以后,一提到这件事,爱迪生夫妇总是一笑置之。但当这个故事被媒体绘声绘色地登了出来以后,爱迪生才说出事实的真相。

“尽管我是多么善忘,总不至于把自己的结婚大典给忘掉了呀!不过,在婚礼完成以后,让太太等候了一段时间,那倒是事实。”

结婚仪式一结束,爱迪生把脸贴近新娘,悄悄地说:“亲爱的,我有点急事到工厂里去一趟,一会回来陪你吃晚饭,好吗?”

玛丽答应了,因为她知道没法阻止爱迪生。可爱迪生一去就不见了踪影。

原来,爱迪生在婚礼上,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解决自动电报机的设想,这是他近来冥思苦想而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突然有了灵感,他急于去做实验。

爱迪生一进实验室,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工作。夜幕降临,他意识到黑暗,却没意识到与新婚妻子约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