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迪生自学成才的故事
8983300000024

第24章 再建温馨家庭

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爱迪生生活趣事世界名人成功之路爱迪生

从1881年开始,爱迪生住在纽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家人也都住在纽约。门罗公园是他们一家夏天避暑的地方。

1884年夏天,玛丽·爱迪生在门罗公园患了伤寒,那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她起初以为只不过是受了点凉,经过简单的治疗就会好的。因此,在纽约正全力工作的爱迪生也就没有回去看望她。玛丽的妹妹爱丽丝和医生们每天都守在她床边,为她治疗,照顾她的生活。

不久,玛丽的病情恶化。爱迪生也有好几天没有去研究所了,他不到研究所来是很少有的事情,同事们都很为玛丽担心。

玛丽的病况日益严重,终于在1884年8月9日去世。爱迪生在家中为夫人玛丽·爱迪生举行了葬礼,然后将棺柩运到一个小车站上,由火车送到她的故乡。

玛丽给爱迪生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

爱迪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寂,他不得不继续工作,不能因此把工作停顿下来。他把他的房子租给了别人,把孩子们送到纽约,由孩子们的外祖母照料。

门罗公园带给他的只剩下悲伤了。他把那些机件、药品、仪器等统统搬离研究所,公园连同研究所一齐被他扔下了。

一连两年,爱迪生过的是一种寂寞而单调的生活。玛丽虽无出众的才华但却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十几年如一日在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她活着时,对爱迪生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爱他,理解他的事业。爱迪生没有多少时间过家庭生活,但玛丽总是等待着他。现在,爱迪生非常寂寞孤独,不断地在心中向她道歉。

为了排遣心中的痛苦与寂寞,爱迪生常带女儿到戏院去,回家后总是要她把歌曲学唱给他听。那时女儿12岁,她常替母亲为父亲买雪茄,像对母亲一样敬爱父亲。

爱迪生为了排遣内心的伤痛,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玛丽去世后,爱迪生的朋友们急于为他续弦。最终做成红娘的是埃兹拉·吉利兰德的太太。吉利兰德是爱迪生从前在波士顿担任电讯技师时的好友,他们的友谊从青年时代一直保持到晚年。

玛丽去世后的两年间,爱迪生常去吉利兰德家。1885年5月的一天,爱迪生应邀前往吉利兰德家。那天,在他家有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士,名叫米娜·米勒,是俄州克朗的路易斯·米勒的女儿。

路易斯·米勒从事农具销售业发了一笔财,又与约翰·文森特主教一起创办了旨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肖托夸协会。

米娜·米勒初次见到爱迪生的时候,只有18岁,而爱迪生已经38岁。由于爱迪生的稚气和单纯的性格,两人间的心理年龄差别并不明显。她是一位禀赋不凡而又文雅的姑娘。根据《艾克龙时报》报道,她“熟诸家务、艺术,作派端庄,性情慈善,喜好教育工作”。

她生得窈窕,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和一头好看的头发。她曾去欧洲旅行,尽管年轻,但似乎已能胜任处理家务和应酬与世界上的皮尔庞特·摩根们共进美餐的男人的社会事务。所以,爱迪生对她一见钟情也并不奇怪。

可是,路易斯·米勒另有主意。尽管爱迪生有名有钱,但他并不以为他是自己年轻女儿的理想丈夫。当然,问题出在年龄上,他们几乎是两代人。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是米勒小姐已有人追求,那就是文森特主教的信奉正教的儿子,而爱迪生却难于掩饰自己无视宗教的事实。

尽管如此,对于这位能在华尔街支持的发明丛林之中生存的人来说,这乃是微不足道、容易克服的障碍。不久,在父母的许可下,米勒小姐陪吉利兰德夫妇、爱迪生,以及爱迪生的女儿玛丽安一道去新罕布什尔的白山山脉游玩。

早在初次相会的一些场合里,爱迪生教会了米勒小姐使用摩尔斯电码。现在,在穿越白山山脉的疾行中,他们掌握的这种电码得到了充分利用。爱迪生在日记中写道:

我用摩尔斯码问她是否愿意同我结婚。用电报信号发出“是的”一词是容易的,果然她发出了这个词。如果叫她公开这么讲,她就会感到为难。这次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可谁也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如果用语言交谈,他们肯定会听见。使用电码,虽然车里还坐着另外三个人,我们却可以毫不窘迫地互相使用昵称。

办公室里的爱迪生在二月份结婚之前,爱迪生购下了将度过他后半生的寓所,地址在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郊区的格伦蒙特。这座小镇毗连奥兰治、南奥兰治和东奥兰治,形成尼瓦克郊区的四镇群。这所房于原归纽约的一位百万富翁所有。那人破产后潜逃,只留下这所房子用以应付前来讨债的债权人。房子占地13英亩,带有花园。在赞美爱迪生的传记中,这所房子曾被描述为“独特的建筑式样,给人以清新之感”,建筑者有“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每一回转之处,都给人以猜不出的、令人喜悦的新奇景物。这里有无数三角形屋顶、富有诗情画意的四角和几何形状,以及雕花露台与五彩缤纷的玻璃。”当然依照现代标准,这是糟糕透顶的设计。然而,爱迪生不仅在这里开辟了公园,畜牧场和养禽场,还建了占地一英亩的玻璃房,而且搬来了图书馆并运进许多艺术珍品。

婚前,爱迪生与吉利兰德夫妇去弗罗里达州游玩时,在迈尔斯堡发现了一片高约六英尺的竹林。于是他买下了十几英亩的地皮,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私人别墅。后来他带着新娘在此度过了短暂的蜜月又回到了格伦蒙特。

爱迪生与米娜·米勒于1886年2月24日结婚。他们的婚礼是在米娜家里举行的。

婚后,爱迪生就住在了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郊区的格伦蒙特一座漂亮的房子里。

“这栋房子真是不错。”

听别人这么一夸,爱迪生微笑着,把手轻轻放在年轻的太太肩上,说道:“我们才结婚的时候,我本想买一栋价值约两万元的房子。但一看到这栋房子,我就爱上了。想到有艺术天才和趣味的人,积十年的热心研究和努力,是应该有这么一栋房子,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虽然对我来说,这个房子的确太好了,但对我这位美丽的太太来说,它还不够完美呢!”

“这栋房子是有相当来历的吧?”

“是的。有一个叫贝达的暴发户,投下了50万元的巨款,盖成了这栋房子。后来,他的事业失败了,因为要到西班牙去,所以只好以十万元的低价卖掉,但好久都没有卖成,我就用一半的价钱把它买下了。”

“你是说,这栋大房子,全部才用了五万元吗?”

“是的。家具、绘画、铜像、胸像、有5000册书的图书室、古董、日本屏风、30英亩的庭院和果树园、一英亩的温室、牛马鸡鸭、库房里的干草、厨房的麦粉等,连同他所养的熊,一切都包括在内。”

从此,40岁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和19岁的新娘,就在这座新房子里过着快乐的生活。

前妻玛丽,是爱迪生的第一任太太,他们结婚的时候,爱迪生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发明家。玛丽与爱迪生由于出身相同,而且还曾同在一个公司工作,所以他们婚后的生活过得很融洽。

但是,米娜嫁给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发明家了,但他仍然不修边幅,只热衷于发明。所以米娜一直希望能改变他。

“你们知不知道,做一个伟人的妻子有怎样的感觉?”后来,米娜曾这样问别人。

有一次,瑞典的皇太子和太子妃来访问他们的时候,米娜夫人要爱迪生换上新的衣服,他却说:“咳!用不着。反正我的衣服不用多久,很快就会弄脏的。”

按照预定的日程,两位贵宾参观研究所和工厂之后,要到格伦蒙特他们的寓所来共进午餐。所以夫人特地准备了一辆豪华的轿车,停在研究所的门口。

但当爱迪生看到那辆华丽的轿车里坐着一个服装考究的司机,立刻显得很不高兴。他举手把平常乘坐的那辆老福特车叫过来,微笑着请这两位贵宾上去,太子和太子妃也都很高兴地坐上那辆老爷车。

爱迪生这个人,在他成名以后,还是不改他以往的作风。从小就不讲究什么规矩,在上流社会长大的米娜夫人,应该如何应付呢?

“不管他多么不修边幅,不讲客套,大发明家总应该有一套和他身份相配的生活方式。”这是米娜夫人的看法。她设法要将爱迪生的生活慢慢地改变过来。

自从新夫人来了以后,爱迪生的穿着比以前整齐多了。白衬衫也都烫得笔挺,他那一套大衣,也给人朴素的印象。

对于吃的东西,夫人也很注意。由于长期的经验,夫人知道什么东西最适合这位发明家的健康。晚年,爱迪生所常吃的食物,主要的是菠菜、番茄、红萝卜、沙丁鱼和牛奶。

“这样的菜单对于别人并不适宜。但经我研究的结果,我发现这些菜对他最有益处。”夫人对他这么体贴并周到,爱迪生也就没话可说了。

有时,爱迪生躲在研究所里工作,饭都不回来吃,这时,夫人便会亲自将经她亲手精心烹调的菜肴送去给他。

爱迪生的体力渐渐地不能应付通宵的工作以后,夫人常常亲自到研究所接他回家。为了不让他有在家里不能工作的借口,便在格伦蒙特的家里,设立了一个和研究所相同的实验室。

爱迪生通宵工作的时候,夫人也在自己的房里做事,一直到天亮。所以有人说:“假如没有这位贤明的夫人,爱迪生一定会提早25年,而且还一文不值地死掉!”

夫人的起居间,是一个漂亮又宽敞的房间,里头放着一架钢琴。爱迪生经常喜欢坐在一旁的安乐椅上,静听着夫人弹奏贝多芬的乐曲。

他们的起居室就设在正房的一角,从窗口可以远眺纽泽西的美丽山景。通常晚餐后的欢聚,以及亲友们的会谈,都是在这里举行。

二楼有一间很大的图书室,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的书籍,其中有不少是文学类的书籍。

“文学方面你喜欢看些什么书呢?”有人这么问。

爱迪生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看雨果的作品,所以我在西部当服务员的时期,曾被人称为‘维克多·雨果·爱迪生’。不过,近来我认为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

“那又是为什么呢?”

爱迪生马上笑着说:“大约是15年前的一个晚上,我遇到一个难题,回到家里后,便独自在图书室里踱来踱去,希望能想出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时候,我太太也进图书室来,她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对我说:‘拿去看看吧!这是本杰作。’她给我的书就是《基度山恩仇记》。我坐下来读了一会,很快地就被它迷住了,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早上,我到研究所去上班后。说也奇怪,几天来绞尽脑汁都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从此以后,我一直认为《基度山恩仇记》是最杰出的一本小说。”

晚年的爱迪生,常常喜欢坐在图书室的摇椅上,随兴致所在看看书,经常一看就是深夜一两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