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强国之路20年
8987500000030

第30章 新闻出版业生机盎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国家。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出版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我国的出版业受到严重摧残,开始衰落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空前繁荣,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出版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

一、全国出版系统发展迅速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出版系统遭到巨大破坏。1978年,全国出版社只有105家,并且服务面和出版物门类比较单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又对中央和地方出版社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新建和恢复了一大批出版社。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出版社528家,比1978年增加4倍之多。其中中央一级的有205家,地方一级的有323家,从业人员总计39507人。这些出版社按专业分工原则,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包括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军事、地质、统计、测绘、工人、青年、妇女、少年儿童等专业方面的内容和特定读者对象。

书刊印刷、图书发行、出版教育、出版科研、出版物资供应和书刊对外贸易等方面也有了较大发展。如新建了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许多高校还设立了编辑专业,印刷制图专业等。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建、恢复或加强了印刷公司、印刷院校、印刷科研、出版物资供应、图书进出口贸易等单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等出版物门类齐全的,编印、物资供应和教育科研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出版体系。

为了加强对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国务院于1987年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在其领导下对新闻出版系统履行全国性行政管理职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也陆续成立了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署自设立以来,在引导和管理新闻出版事业,治散治乱,强化市场监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书刊出版量增长显著,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图书市场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书刊出版量增长显著。199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2万种,71亿册,名列世界第一。种数和册数分别比1978年增长7倍和0.9倍。1997年期刊出版达7917种,总印量70亿印张。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书刊出版量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大大提高。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2年的13年时间,全国图书销售增长年均17.25%,全国出版系统利润率增长年均为12.35%。

党的十四大以后的五年时间里,由于出版业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出版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国图书销售年均增长率和全国出版系统利润年均增长率则更有大幅度增长,它们分别达到40.8%和15.10%。1997年,全国出版系统书刊印刷厂销售收入达24亿元,利润0.55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9.1%和27.9%。

三、图书内容丰富多采,优秀作品大量涌现

新闻出版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作为信息传播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的“二为”方针,积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经过20年的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出版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50卷本、中国自己编辑的新版《列宁全集》60卷本早已全部出齐。近几年,新的版本又陆续问世。这表明了中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出版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万里等人的选集和文选已相继问世。尤其是《邓小平文选》曾多次再版印刷。“八五”期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在全国发行达2300万册;第一二卷修订再版,为全国人民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了条件。这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的出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丰碑”的盛世巨典《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出齐;荟萃我国美术成就的《中国美术全集》60卷相继出版;卷帙浩繁的《中国大藏经》重印出版;名家荟萃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323卷与读者见面;由数省联合编纂的《汉语大词典》隆重推出;几代人历经50年完成的《中国通史》终于面世。这些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大型优秀图书的问世,充分表明了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此外,通俗读物、科普读物、科学技术、学术理论、文史古籍、少年儿童和少数民族文学读物、外译著作和优秀长篇小说的出版也有很大发展。

在多次全国性各类图书评奖中,一批批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的优秀图书相继获奖。据报载,中国图书奖创立10年来,已有700多种图书获奖。1996年,中国的图书优秀率已达17.67%。

四、出版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80年代,我国书刊印刷工业在向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上,已跨进了一大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电子分色机、电子激光照排机、四色以上胶印机、全开对开胶印印书轮转机、精平装联动机等先进印刷设备已在不少书刊印刷厂中装备起来。

1987年5月,《经济日报》采用“华光Ⅲ型”出版了第一张计算机激光编辑照排,整页输出中文报纸。此后,华光Ⅳ型、V型相继开发成功,并被各新闻部门广泛采用。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版技术也开始驶上高速公路。1992年底,全国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主要报纸除西藏、青海外,全部装备激光照排系统。从此,我国报纸出版工作基本告别铅与火,步入电与光的时代。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开始采用计算机、现代通讯、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及装备。“八五期间”,国家投资6亿元进行的8项印刷专项技术改造,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

我国科技人员自行研制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星光牌阳图PS版等先进印刷装备和生产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继报纸告别“铅与火”之后,书刊出版业也紧跟其后,380多家书刊印刷业中的国家定点企业实现了照相排版,胶印印刷工作量达全年排版、印书总量的70%;电子制版已达全年制版总量的80%以上。

1994年,《光明日报》率先采用大型电脑工作平台,实现了编采自动化,刮起了报刊业技术革命的旋风。至今数十家报刊完成了这一技术进步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建立“中国百科术语数据库”的同时,投资进行了编辑、出版自动化的技术改造,拉开了中国出版业告别“纸与笔”历史进程的序幕。

目前,我国的“全版工程”开始实施,全国新闻出版管理信息网络控制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系统正式启动,与部分省市实现了远程数据交换。光盘生产基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光盘产业外资比重过高的状况明显改观。

新闻出版技术的迅速提高使我国的出版事业产生了巨大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新闻出版业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自中国出版事业进入新时期以来,新闻出版行政领导部门一直重视进行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制建设。20年来,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出版管理的法律、行政规章、条例,如《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编辑干部专业职务暂行规定》、《印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著作权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图书质量保障法》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和规章的精神,也加快了制定地方性管理法规的步伐。

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实施,对于保证我国的新闻出版业沿着健康的轨道积极发展,促进出版业的繁荣与昌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六、著作权日臻完善

1990年9月,七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1年6月1日施行。《著作权法》的问世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大盛事,更是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盛事。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又陆续出台,形成了我国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我国还加入了《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保护录音制品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成为三个国际著作权公约成员国。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相互保护著作权的关系,这标志着中国著作权制度的基本确立。

著作权保护的不断完善对于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对于保障我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对外开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发布以后,中国的出版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出版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在社会大气候影响下,有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利润,争相出版或大量翻印格调低下,内容庸俗的作品。而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却形成了“出书难”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5月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出版业在优化选题、调整图书结构、推行社长负责制、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出版业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的指引下,新闻出版系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了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能力。出版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改革进展顺利,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建立了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发行体制改革在经过“一主三多一少”和“三放一联”阶段后,进入培育和规范全国统一、活跃、有序大市场阶段。开始对全国性出版物批发体系进行总体布局,进行了组建发行集团的试点,图书经营代理制已在全行业取得广泛共识,专项代理、总代理、区域代理全面推行,有力地促进了购销形式改革。连锁经营正在上规范、上规模,已逐渐从城市发展到乡村。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出版体制。对于加快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闻出版业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进步。出版业已经从单一的纸介质媒体发展到纸、磁、光、电多种媒体综合发展;图书出版行业的销售额从十几亿元发展到二百多亿元,出版系统的利润从数亿元发展到数十亿元;全国书报刊的总用纸量从38万吨增长到150万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版行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业必将会有更大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