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观人无隐私
8988900000014

第14章 语言习惯后面的真实内心世界

语言可以说是人与人交流时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一个人在与人交流时有哪些既定习惯必定和一个人性格特征相关。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在与人交流时,必定三句话不离自己;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在与人交谈时,必定会统观全局,而不会把交谈的切入点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一个悲观失望的人,是不会在自己心情压抑时,还有心思去和别人说笑……

所以说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必定是其性格的真实体现,就拿人们最常见的称呼表示上,我们就能看出不同语言习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喜欢在说话中用第一人称的人,大多都是一些自我意识较强、喜欢展现自己的人,是不懂得顾及他人感情的人;喜欢用第二人称的人,大多都是一些很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他们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爱用第三人称的人,大多善于交际,他们不仅不容易得罪人,还很容易赢得周围人的喜爱等。

正是因为如此,在与人交流中如果一个人不加掩饰地按自己的习惯与人交谈,就很容易显露出自己的性格。而且有时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中包含了很多说话者要表述的意识,在听者却有可能会理解出另外多层含义,所以一些社会经验丰富、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就会刻意地把话说得体面一些,以免伤害听者的尊严和面子。

就比如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去面试找工作。在面试后,一般面试官不会对那些落选的人说:“你的能力太差了,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如果这样的话,这对面试人员来说伤害就太大了,所以他们一般会说:“你先回去等通知吧,如果合适的话,我们会在三天之内通知你。”这就表明三天后如果你还没得到通知,那你就等于落选了。这么说话既不会让面试者难堪,也表达清楚了用人单位的意思,因此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刻意选用这种官方语言。

作为一个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男子,我们一定要明白有些人在说话时,故意选用的一种“官方语言”,他们这么做,主要是想通过一种不伤和气的方式传递出自己的否定或是反对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懂得其中的含义,还以为对方说的是什么,他们的意思就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显得我们太过于稚嫩了,甚至连对方的话外之音都听不出,难免会让人笑话。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了解一下有些人的语言习惯,而且要弄清楚对方之所以这么说话的本意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进而提高自己在为人处世中的成熟度和自己的办事效率。

1“两三天”往往指的并不是两天或者三天

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文化很了解的人,你就会知道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人们有不同的习惯,而且他们的这种习惯往往还会在各自的语言习惯中有迹可循。

比如在法国或巴西,它们的整个风气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比别的国家慢半拍,如果你和这个国家的人相约在中午十点见面,如果你按时十点去赴约,你就会发现他们不可能到了会面的地点,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在十一点左右的样子出现。为此或许你会很恼火,可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整个国家的人都很不守时,是你自己不懂得人家的习惯罢了。如果你为此去责备对方,只会把你们见面的气氛搞得更加紧张,不利用于加强双方感情和双方谈话的进展,如果你选择了忍耐,那你就只能白白多等了对方一个来小时。

相反在有些国家,比如:瑞士、爱尔兰,人们不仅守时,而且喜欢提前。同样如果你们约在十点见面,结果对方九点一刻可能就已经达到了约会地点,如果你同样准时十点赶到约会地点,那么对方就可能已经等不及走了,或是对方误认为你不会来了,而去做其他的事情去了。

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们在与人发生联系时,不仅要听清对方的话,还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对方的语言习惯,就比如在中国,特别是在陌生人之间,说话者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通常情况下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采用一种隐晦的语言来影射自己的意思。

就比如,我们有事需要求助于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时,他们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件事他们不能帮我们办,而是会说“等两三天看吧”!一些对语言不敏感、不懂得通过语言习惯来摸清对方心思的人,就会在两三天之后再去找这位朋友,结果他们得到的答案一定会是“再等两三天”。于是有人就会问了,这个两三天到底是多久?

事实上,很多时候两三天就意味着永远都不会发生,说这话的人只是不想闪了我们的面子才这么说的,因此我们不能天真地还对他们抱有希望,而应该赶紧再想其他的办法,或是求助于其他人。

当然,如果对方是一个很守承诺、很有诚信的人,或许会有例外发生,但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拖延就意味着拒绝。

同样的,当你和朋友或是上司说起一件事时,对方突然打断说“这件事改天再说”,其实他们是在告诉你,他们对这件事很不感兴趣,也不愿提起这件事,因此你不要单纯的就改天再说,这样不仅会让对方不耐烦,还显得你太多事。

心理学应用

如果你在求人办事时得到的回答是“等两三天看看”,那么你就不要真的去等两三天,而应该积极地向别人求助。

如果你在和一个人谈话时提及某件事,对方的回应是“改天再说吧”,那么真的改天了,你也不要再说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想提及这件事。

2谈话中对方一直沉默可能说明对方已经不耐烦了

或许你曾经有过和一种不善言谈的人谈话的经历,和这种人说话时,往往是你一厢情愿地说了一大通,结果对方却反应平平,难免让人有种孔雀开屏的感觉。

不能否定,这种人的沉默的确会让人很不舒服,但即使是两个善于辞令的人在交谈时偶尔也会出现一方突然沉默的情况,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两人谈话中的沉默包含着多种意思。

通常情况下,如果两个人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其中一方的不开心的事时,一方突然沉默可能有两种原因。如果是事情的经历者沉默,就说明他突然陷入了回忆,他此时正沉浸在自我的情绪里;如果陷入沉默的是对方,这就说明对方是在向事情的经历者表示同情或是安慰,希望对方能把不愉快的事情忘却。

如果双方正在讨论一件事情时,一方突然陷入了沉默,任由对方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这就说明陷入沉思的一方已经开始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了,希望能够换一个话题,如果另一方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心理变化,还在一如既往地谈论同一件事情,那么他们就会不再说话,去想其他的事情,任由对方自己在那里说个没完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学会及时收场,不要一厢情愿地继续下去。比如一个顾客到你的服装店去看衣服,你第一眼发现他在盯着一条裤子看,于是你就热情地走过去向他介绍这条裤子的情况,如果他听完你的介绍继而向你发问有关裤子的情况,那么他就可能是这条裤子的买主。如果他听完了你的介绍不置可否,也不再理你继续自己在店里看,这就说明他对这条裤子的兴趣并不太浓厚,此时你就没有必要再介绍这条裤子的情况,如果你继续没完没了只会“赶走”顾客。相反如果你询问一下他是不是想要买上衣或是其他什么的,还有可能挽留住这位顾客。

所以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去参加一个商务谈判,我们就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看对方的反应行事。如果在你发布演说时,对方双目注视着你不发一语,说明他在鼓励你继续说下去,如果对方既不看你,又不说话,就说明对方已经对你所说的内容不感兴趣了,你最好停下,给他们发言的空间。

心理学应用

如果在一次交谈中,对方一直保持沉默,就表明他对你们所谈论的内容已经不感兴趣了,这时你就需要及时换个话题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如果此时你不知道该转换成什么样的话题,不妨直接把说话的主动权让给对方,让对方另起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做就不至于冷落对方。

3对方一直对你用敬语,说明对方并没有把你当朋友

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就可以发现,在中国我们平时讲的礼貌用语或是敬语什么的多半是对陌生人而言的。试问有谁会在自己家里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尊敬的父亲”或是“慈爱的母亲”?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父母的称呼不过是“爸”、“妈”,再正式一点也不过是“爸爸”、“妈妈”而已。

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熟人、亲人是一群更为了解自己、和自己更加亲近的人,他们会包容自己的过失或是无礼,所以中国人一般对熟人都比较随便,有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还会时不时地钻到父母的被窝里寻求关爱。

所以说,对亲人朋友随便,已经成了一种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如果你想要把一个人当成自己人,就没有必要在讲话时跟对方说敬语,这样不仅不能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相反还会让对方感到你们的关系很生疏。

相反,“臭小子”、“野丫头”等称呼反而会让对方感到很亲切,非常有利于促进你与他们的关系。

因此,当你在和一个不算太熟的朋友聊天时,如果对方一直在对你用敬语,其实他就是在暗示你,我们之间有很明确的代沟,我不可能把当你成亲密的朋友,你也不要得寸进尺和我走得太近,我们之间最好保持一定距离。

如果知道了这个信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就能及早发现对方对我们是否有好感,是否对我们有拉拢或是排斥的意思,进而想出相应的对策,如果等到对方不得不向我们清楚地表达出意思时,就已经太迟了,就显得我们太过于呆板,不通人情了。

心理学应用

如果你有意拉拢一个朋友成为自己的至交,那你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就没有必要处处对他说敬语,而应该使用更加随便的语言,这样才不会让对方感到生疏。

如果你在与人交流时,对方一直都在用敬语和你说话,这就说明你在他们眼中是不受欢迎的,你最好识趣地与他们保持距离,不要惹怒对方。

4对方总是夸别人,说明他希望你能向别人学习

含蓄很早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特点之一,在中国,没有人像美国人那样说话直来直去,相反大家在说话时或多或少地都会绕个弯儿说。或许会有人问,这么说话累不累呀?可是中国人爱面子,我们不仅爱自己的面子,还喜欢在与人交往时照顾到对方的面子,所以很久以来,中国人就这么绕着弯说话不嫌累。

甚至有些人还会说含蓄是一种美德。一个懂得含蓄的人既不会因夸耀自己勾起对方的嫉妒,也不会因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惹恼对方,这样做比较有利于大家和睦相处。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效率,于是就有一些人开始追求直爽,他们认为这样做更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可在人们直来直去的交谈中,效率是提高了,但人情却开始淡漠了,于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还是不得不含蓄。

而中国社会的这种含蓄最多的就表现在语言上,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声东击西等等大多都是人们在语言方面含蓄的惯用伎俩。

一般在生活中,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一方很想向另一方表达不满,于是就要找第三方加以影射。比如两位少妇闹矛盾,一方为了攻击另一方丑陋,就会说第三方很丑,进而让对方难受。

当然语言上的含蓄不仅可以用在贬低对方上,还可以用到激励对方上。比如,在学校老师为了激励同学A好好学习,就会对他说:“论聪明B同学比你差多了,他之所以成绩比你好,是因为他学习更用功。”这样这位老师不仅能够让A同学看到希望,又告诉了他的不足在什么地方,一举两得。

由此看来语言上的含蓄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也正因为此,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在说话时喜欢含蓄。所以如果你在和自己的老板谈工作时,老板并不对你的工作加以太多的评价,而是说另外一个同事做事如何认真得方法,其实老板是在暗示你向这位同事学习。相反,如果老板说另外一个同事的不足,他其实是在暗示你,你身上也有这样的毛病,你要及时改正,否则他说别人时语气越重,他对你的惩罚也就会越重。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听出他人的弦外之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适应不同的工作和角色。

心理学应用

如果你想指正一个同事的错误,含蓄一点告诉他,如果换一种方法做事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比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更有效。

如果老板在开会的时候一直在表扬一位员工的优点,他的意思就是让其他的员工都向他学习,你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他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