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80

第80章 生查子(1)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1〕。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2〕。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3〕。不是望金山〔4〕,我自思量禹。

【题解】

嘉泰四年(1204)三月,作者以朝议大夫、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知镇江府,“奉上密旨,守国要冲”。作者到任后,加强军事力量,了解敌国军情,有计划地开展了对金作战的准备工作。这首词即作于到任之初。京口即镇江,京口郡治指镇江府知府治所。据《京口三山志》和《北固山志》,京口郡守衙署在北固山半山腰。尘表亭在郡守宅中,原名婆罗亭,庆元中陈居仁守镇江,改名尘表。尘表亭的取名,有高出尘世之上的意思。作者在这首题亭的词中用全部语句颂扬夏禹治水的历史功绩,表彰他为人民的安居勤劳不息的伟大精神。大概是因其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之大无人可比,所以由尘表亭的创名联想到禹;而这时的作者,正要奋发有为,所以要以夏禹为榜样激励士气,同时也用以自励。这首词写得意气勃发,豪情万丈,上片叙述夏禹的功绩极具概括力,下片抒发对夏禹的怀念,却极为含蓄,不是直笔抒写,而是以红日白浪为比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作者阔大的胸襟和悲壮的情怀。

【注释】

〔1〕《史记·夏本纪》载夏禹治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处,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禹是对中华民族有功绩之人,所以称之有万世之功。矻矻(kū kū):劳苦不懈。《汉书·王褒传》载王褒所作《圣主得贤臣颂》:“劳筋苦骨,终日过矻砣。”〔2〕《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3〕杨光宪《菩萨蛮》词:“红日欲沉西,烟中遥解觞。”齐己《怀金陵旧知》诗:“石头城外青山叠,北同窗前白浪翻。”〔4〕《京口三山志》卷一:“金山在郡城西北七里大江中,长山西北起为五州山,至于下鼻遂入江,突而为此山。始名浮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2〕。年少万兜鍪〔3〕,坐断江东战未休〔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5〕。生子当如孙仲谋〔6〕。

【题解】

北固亭在北固山绝顶,又名北固楼。《嘉定镇江志》卷一二载:“北固楼或名为亭。《舆地志》:‘北固山有亭屋五间,蔡谟以置军实。刘牢之败,为其子敬宣所焚,梁武帝改固为顾,有登北顾楼诗。,’则其名久矣。乾道己丑待制陈天麟建,有记。”另据《北固山志》卷二,南朝北顾楼久废,陈天麟所建亭原在郡守治所,绍熙间始移至山顶。则作者所登,是南宋新建亭。题中“有怀”,意即有所感怀。作者感怀的是什么事呢?词中没有描述北固山所见的壮丽景色,而是把作者登临时的感怀直接抒发出来。上片大概是因北固亭目击了六朝替代:千古兴亡,而这一切都和神州沉沦有关,所以起句即以“何处望神州”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接下来两句,则通过人生短暂和历史悠远的对比,把自己沉浸于长江流水永无歇息的感慨之中,实际上是渗透作者奋发图强、只争朝夕的斗争信念。下片缅怀开创江东与中原争胜历吏的吴国孙权,一句“坐断东南战未休”,在歌颂孙权的自强自立精神之外,恐怕还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以求和为国策的贬斥。而后三句,特别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既有讥讽,当然也有对懦夫的鞭策和对自我的勉励。

【注释】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周名日赤县神州。赤县神州自有内九州,禹之序九州也。”可知神州就是中围的古称。古代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在江南北望中原,也可称作“望神州”。这两句意思是:在北同楼上北望,看不见神州,所见的只有北固楼一带的风光。作者用问答的语句,加深了怅惘的情怀。〔2〕京口见证了六朝兴废,当然也见证了北宋和南宋的历史。千古兴亡四字足以概括这一切。悠悠:用连绵词表示悠远不绝。“不尽”句: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次韵前篇》诗:“长江滚滚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3〕兜鍪(dōumóu):甲士的头盔,见《广雅·释器》。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孙权字仲谋,其兄孙策平定江东时年仅十五岁。十八岁接替孙策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年少万兜鍪:即指孙权为讨虏将军统率万军一事。〔4〕坐断:占据,有割据之义。江东:指孙权建立吴,先都京口,后移建业。其领土,包括长江以南,湖南以东,不是狭义的江东。战未休:吴国的力量虽不敌巾原的曹魏,但自立国以来,始终与曹魏争锋,所以称为“战未休”。意在讽刺南宋与占据中原的女真族议和。〔5〕《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以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蜀先主即刘备。曹公,曹操。本初,指袁绍。〔6〕《三同志·吴书·孙权传》注引《吴历》:“曹公出濡须,……权数挑战,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环作鼓吹,公见舟船厂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曹操曾同孙权父孙坚共讨董卓,孙权是其儿辈,故有生儿子应当像孙仲谋那样的慨叹。刘景升,刘表,刘表的儿子刘琮当曹操攻荆州时,率部投降,曹操鄙视他,所以称之为猪狗。瑞鹧鸪

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

声名少日畏人知〔1〕,老去行藏与愿违〔2〕。山草旧曾呼远志〔3〕,故人今又寄当归〔4〕。何人可觅安心法〔5〕?有客来观杜德机〔6〕。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7〕!

【题解】

连沧观,在镇江府治,即北固山郡守内宅之后,原名望海楼,是登临的胜地。词题中有“京口病中”四字,据岳珂《裎史》卷三《稼轩论词》条记载,岳珂于嘉泰四年(1204)冬到淮东总领属吏任内,当时稼轩“已多病谢客”,岳珂“旦望贽谒刺而已”。可见词题“病中起登连沧观”,正应当是此年秋冬间的事。作者三月到京口任职时,本是要在抗金斗争中有所作为的,当时的一些友人也大都对此寄予很大的希望。如陆游曾写诗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持旆或少须,先把银河洗嵩华。”然而当权的韩侂胄是为了巩固地位才决定对金用兵的,而作者只是他用以提高威望的一块招牌,所以当作者认真备战时,便受到当权者的多方阻挠和破坏,以至一切抗金措施都不得不半途而废,这使作者对韩侂胄集团认识更为清楚,而对此次出山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出处问题时所作,我们从词中可以看出,在屡遭“抑遏摧伏”、壮图销铄之馀,作者的矛盾痛苦,以及急欲回归田园的心境。

【注释】

〔1〕少曰:当指作者南渡之初。那时作者对职务、待遇并不十分在意,也并不急于求取声名。畏人知:怕被别人知道。〔2〕行藏:个人踪迹。老去行藏与愿违:是说年老时对个人的声名特别留意,然而这次出山为官,却与自己十多年闲居田园的志向相违背。〔3〕《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始有东山之志,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名?’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按:对一药二名,郝隆解答意为:在山中名叫远志,出山改称小草。这是讽刺谢安违背夙志出仕的话,作者借来自嘲。〔4〕当归:中药名。寄当归的典故有二。《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孙策)以慈为建昌都尉。……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同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语》:“姜维诣(诸葛)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苏轼《寄刘孝叔》诗:“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按:作者此句取义于苏诗极明显。然而,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却对此句别作解释:“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沦落之感,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作者词中的“山中故人”本指铅山旧友,顾炎武却把它歪曲为金国的故旧,说稼轩有背叛祖国投敌之意,说明他根本未能理解词意。〔5〕契嵩《传法正宗记》:“神光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尊者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尊者曰:‘我与汝安心竞。’”苏轼《次韵子南寄题孔平仲草庵》诗:“何人可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安心法,指安定心神的方法。〔6〕《庄子·应帝王》:“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德机,就是生机,因《庄子·天地》有“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句。杜,闭塞。杜德机应即闭塞生机。这是作者自喻处境,既不能有所作为,又不能归去,使人生机全无。〔7〕使君:自汉代以来称呼州郡太守。那得似:怎能,不如。这两句是说作镇江太守,反不如万顷清江上自由飞翔的白鸥。这仍然是表达回归田园的愿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3〕,人道寄奴曾住〔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元嘉草草〔6〕,封狼居胥〔7〕,赢得仓皇北顾〔8〕。四十三年〔9〕,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0〕。可堪回首,佛狸祠下〔11〕,一片神鸦社鼓〔12〕。凭谁问〔1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4〕?

【题解】

京口是六朝时期的重镇,历史遗迹丰厚。作者登北固亭,怀念与此地有关的几个历史人物,由怀古进而联想到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写出这首不朽名篇。从“四十三年”的回忆和“神鸦社鼓”的现实描写,可以考知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的二月。此年正月八日立春,社日为二月二十日戊戌,此词即作于二月二十日后,其时作者知镇江府。词的上片歌颂在京口开创历史的孙权和刘裕,而对刘裕给予特别的关注,那是因为他曾经以江东为根据地北伐,并取得辉煌战果。作者对刘裕“气吞万里”的气魄极为神往,其评价显然高于孙权。下片内容颇为纷繁。作者先是追忆了作为刘裕继承者刘义隆的轻举妄动和庸碌无能,对其元嘉北伐的失败予以批评,然后转入对现实的分析议论中。作者南归已经四十三年,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早已沉寂,而侵略者带来的痛苦已被遗忘,更有谁想到要用一个壮志未销然而已经衰老的英雄,去实现恢复失地的梦想呢?在怀古伤今的叹息声中,作者所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感慨和回味。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