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彬县政协志
9021000000044

第44章 调研报告(3)

坚定一个理念,即坚定“工业立县”这个理念不动摇。经济要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全县近几年来工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发展工业,就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提高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实施“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把工业做大做强,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打造两个载体,即打造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重点项目建设要招引新客商、发展新企业,现有企业也要积极发挥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技改投入、嫁接项目的力度。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精心搞好规划设计,努力打造县城以西至土沟段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项目区,县城以东至景村段以果品加工果汁生产为主的轻工业项目区,小章、新民的煤化工项目区。要重点抓好泾河以北新工业项目建设和新民塬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创造发展机遇,打造发展平台。要把水泥粉磨站、煤矸石发电厂、官牌工业广场、煤炭机械厂、残煤气化站建成重点项目的骨干,带动其他项目发展。培养骨干企业,一方面要放手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对那些小型分散的企业,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均沾的原则,积极引导它们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增强企业对市场冲击的承受力。对已上档次、成规模的骨干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和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要引进和兴办一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搞好企业的优化组合,为工业立县打造更多的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

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投入机制。近年来,我县在公刘街开发、官牌工业广场和果汁厂建设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引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政府与投资者的合作共赢。因此,无论是建设重点项目区,还是发展原有企业,都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调银企关系,创新投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外来客商投资兴业,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规范管理,拥有现代管理队伍和现代科技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工业的大发展,才能有工业的大效益。三是健全考核奖励机制。要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奖励制度,签订工业生产责任书。对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先进集体予以奖励,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鼓励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员工增强信心,增加干劲,齐抓共管,推进工业的发展。

建设四支队伍。即建设招商引资队伍、企业家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科技人才队伍。这四支队伍既是全县目前发展工业所需,更是今后发展工业的潜力所在。因此,要把建设四支队伍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一是从大专院校招聘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科技人才队伍中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活力。二是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年轻同志分批到生产一线、到基层,积累经验,摔打磨炼,增长知识,提高才能。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把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企业负责同志送出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负责同志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四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子,联手发展,解决企业的技术、资金等困难。五是分批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全力打造推动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六是从乡镇、部门抽调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组成专业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引资,引进更多项目,争取更多资金,促进工业健康发展。

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我县目前除煤炭、电力、面粉加工、果汁生产企业外,其他依托矿产、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的企业少。特别是我县目前有23万亩已挂果苹果和15万亩干杂果,以苹果、柿子、核桃等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风险小,原料丰富,劳力廉价,再加上农村乡镇企业的基础,加工农副产品就是发展工业的一个好项目。因此应借助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煤炭、电力生产向陶土、建材、果品、饲草、面粉、乳制品、肉兔、肉羊、肉牛加工以及纸箱包装等发展,实行多业并举。应抓好矸石电厂、水泥粉磨站、彬长矿区煤电一体化等一批建设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陶土、油母页岩等资源,研制开发高档地板砖、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及高档卫生洁具等产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县是产煤大县,我们要把贵州、四川等省区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与我县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防范措施,提高防治能力,把地质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经出现滑坡的地带要制定监控措施,落实监控人员,实行全天监控,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予以治理。对有滑坡迹象的,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把周围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要加大地质灾害保证金的收取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应收尽收,管好、用好资金。

三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我县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煤炭污染。特别是一些非法煤厂粉碎煤矸石,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要加大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下功夫,把好生产、加工、运输等关口,切实做好防污治污工作。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非法煤厂,杜绝二次污染,使企业效益与环保工作两兼顾,以效益促环保,以环保提效益。

四是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发展理念,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在水电路等方面提供方便。加大“三乱”治理力度,杜绝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优化发展环境。维护外来客商合法权益,为企业和投资者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安全规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立足防范,深入整治,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努力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7年11月

关于全县新农村建设观摩情况的报告

9月21日,县政协组织全体政协常委和机关干部职工利用星期六一天时间,赴龙高镇、太峪乡、底店乡三乡镇13个村新农村建设现场进行观摩。在此之前,为了使观摩活动取得实效,县政协从9月初开始,还抽调人员深入乡村和相关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保证了观摩活动的顺利进行。

政协常委和机关干部一路走,一路看,深入村庄院落,与农民群众认真交流,详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通过一天时间的观摩,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乡两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全县共投资4.25亿元(其中群众建房投资3.25亿元,项目捆绑7 670万元,部门包扶投资959.5万元,县财政投资1 320万元),建成通村公路457公里,通达219个行政村。新建小型水利工程46处,解决了2.2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 52个村低压线路改造、47所学校校舍改造工程,10个示范村接通了宽带和有线电视。新建、改造50个重点村、80个布点村,建成村民新居5 889户3.52万间74.21万平方米。建成沼气池1 823口,卫生间850间,洗澡间1 424个,村“两委会”办公楼57幢373间,村级活动场所32个4.4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1 424台,体育器材64套(件)、路灯景观灯208盏。建设文化墙3 400平方米,绿化、美化新村2.3万平方米,村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今年,全县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重点村47个,村民新居5 345户。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4亿元,建成村民新居4 482户2.7万间54万平方米,旧村改造285户。硬化道路14公里,铺设人行道3.2万平方米、广场13个3.6万平方米,修建水渠37公里,绿化草坪1.6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06万株。龙高镇16个行政村,13个村已开工建设,有5个村基本建成。太峪乡13个行政村规划了15个建设点,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路通了,群众出行方便了,安全了。特别是蒙家岭村村都拉开了建设序幕,走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二、基本特点

经过观摩,常委们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项目启动,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辉煌成绩。总体来看,呈现出五个特点。

多方面建设。全县 50个重点村和80个布点村已建成新居5 889户3.53万间,村两委会办公室57个,活动场所32个,建设沼气池1 823口,安装太阳能1 424台。2008年计划建设的47个村目前已建成村民新居4 482户2.7万间54万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57幢373间,硬化道路14公里、广场13个3.6万平方米,绿化草坪1.6万平方米。龙高镇已建成新居2 800余户,安装太阳能347个,建设沼气池140口,村级办公室13个。太峪乡已建成693户,村级活动场所6个,新建沼气池120口,安装太阳能147个。新农村建设进展快,农村面貌变化大。

多样化集资。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县委、县政府灵活运用扶贫开发政策,整合涉农资金,采取群众自筹,项目捆绑,财政扶持,部门、单位包扶的办法,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4.25亿元,今年已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群众建房投资2.87亿元,县财政投资762.5万元,部门包扶503.5万元,项目捆绑3 870万元,乡村自筹700万元,破解了资金短缺难题,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多模式设计。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格式可套,也不能采用一种模式推进,否则就失之片面,脱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实际,相继探索出了符合县情的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即联合集约模式,移民新村模式,小城镇模式,小社区模式,旧村改造模式。如车家庄乡惠农小区实行集约模式,已完成建设任务。城关镇隘巷村、西街村、西沟村等5个村采用小社区模式,目前正在建设。龙高镇龙马村采用仿古模式,建设村级文化室和文化一条街,突出了文化特色。

多渠道增收。立足县情,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主题,巩固老产业,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以劳务输出、果业生产、畜牧养殖业为重点的一村一品示范工程,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龙高镇胡同村的养猪,梁家村的养鸡,炭店乡虎家湾村的大棚蔬菜,永乐镇叱家村的药材种植,北极镇衡家坳村的核桃仁、杏仁加工,义门镇中罗堡村的柿饼加工,太峪乡北庄村的养牛以及底店乡二桥村的“农家乐”旅游、散养土鸡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多方位配套。依托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村两委会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学校、商业网点等“五配套”建设得到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水、电、路三通一应俱全,街道硬化、排水、绿化、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齐全。今年开工建设农贸市场6个,铺筑路基150公里,硬化道路14公里,建成13处饮水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小型超市62个,覆盖全县60%行政村。新建村委会35个、村级活动场所9个、文化室12个,村庄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三、做法和经验

常委们经过调研、观摩,分析总结,归纳整理,从中得出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认准一条理——使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新农村建设不管怎样建,不管怎样抓,最终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农民得实惠”,这是县委、县政府始终不渝的追求。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从实际出发,以加强“村容整洁”为突破口,从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修通进村路,架起致富桥”、“建设中心村、发展特色村、合并弱小村、消灭空心村”和“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等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三年时间,全县累计投资4.5亿元,农村五通工程实现重大突破,乡村油路新增里程居全市第一,解决了219个行政村23万多人的行路难问题。新建小型水利工程46处,解决了2.2万人饮水困难,完成了 52个村低压线路改造、47所学校校舍改造工程。建成沼气池1 800多口,完成农村改灶、改厕、改圈1 000余户,有线电视通达230个村,建成乡级信息服务站16个。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年新修基本农田1 400余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2平方公里。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据统计,全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292元,比上年增长14.4%。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行了城乡低保、医疗保险,让农民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县委、县政府正是认准了要让农民得实惠这条理,引导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工作力度大,速度快,质量高,全面提升了农村发展水平,让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走活一盘棋——使新农村建设方法越来越活

建设新农村,面广、点多,各村的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建设新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能否争取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事关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的成败。工作中,通过广播、张贴标语、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召开村代会讨论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方法步骤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增强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和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支持、踊跃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