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无形,却显而易见,控权乃拥权者之必备也。拥权者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旁观者审视。拥权者当知权从何来,权为何用,权因何固,头脑清醒乃拥权者之必须也。不动声色、持经达变、外礼内仁等等,谱写了一首从“硬”到“柔”的中式控权变奏曲。
不动声色,为控权打下基础
权力存在的原因是出现了分工合作,需要对分工合作进行组织与协调。权力的出现是管理形成的必然结果。有管理,就必然有权力。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要想有一番作为,大展身手,令下属听命于自己,必须大权在握才行。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生下来就居于高位,也不意味着就拥有权力。因为权力是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交融竞争而产生和强化的。它需要不断地积累,更需要用超人的智慧和自身不断的主动谋取。
谋权揽权需有忍耐心
谋权揽权,无论是什么层次、方式和规模,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有些谋权揽权行为可能是经过经年累月的策划、准备、施行,有些则可能是借势而起,一蹴而就,但无论哪一种样式,它都是一个完整的谋划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谋权揽权之前,必须不露声色,静待时机,有着好的忍耐心。谋权过程中的忍耐不是听天由命,逆来顺受,那种“忍受”,是弱者的人生哲学。管理实战专家李朝曙先生在其著作《公司权力》中也详细地分析说过,忍耐是以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等待时机。它与“忍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所行动,有所作为。这种行动、作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暗中积蓄力量,一是伪装表面的行为,前者为忍、后者为诈。勾践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善于忍耐者。从一国之君而沦为执役之奴,没有非凡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地位反差的;经羞辱而不怒,甚至自我作践,尝人粪便,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精神折磨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没有巨大的忍耐力是经受不了这么漫长的岁月考验的。然而,勾践都忍耐下来了。正因为他有非凡的忍耐力,才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复国雪耻,夺回了丧失的权利。
当一切都已远离、一切宣告失败时,忍耐力总可以让你坚守阵地,依靠忍耐力,许多困难,甚至许多原本已经失望的事情都可以起死还生。在寻求自身发展、谋取权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挫折是可以克服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最重要的是,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开始,许多中小层管理者之所以获得最后的胜利,成就一番事业,只是受恩于他们的屡挫屡战,锲而不舍,有着很强的忍耐力。一个没有遇见过大挫折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胜利。事实上,只有挫折才能给勇敢者以果断和决心,只有在逆境中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制造舆论扩大影响力
谋权揽权之前,还必须先制造舆论,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此所谓“名正言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抬高声望、谋取权力的方式。
汉高祖刘邦称帝前,只是乡间一无赖。对刘邦来讲,最能够帮他建立知名度的,便是他的长相。他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身上也有不少异相。《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如下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72黑子。所以,他利用乡间敬畏神灵的迷信心理,对自己的异相大加炒作,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刘邦后来起兵,也再次利用了“异相”舆论来提高他的威信。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刑犯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很无奈,他知道这样下去,不到骊山,刑犯就会都逃完了。但他心里却十分同情他们,可如果放了他们,按秦朝律令,自己就会被处死。走到丰邑县的泽中亭休息时,夜里刘邦喝了些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松开了刑犯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刘邦便带领大家向南逃到芒山和砀山(今安徽砀山南)一带,在那里秘密居住下来。
这期间,刘邦仍与萧何、曹参等人保持着联系,吕雉也时不时地来山中与他相会,刘邦就通过她来了解外界的情况。有一次,刘邦喝醉了酒,夜间在野草覆盖的小路上行走,有一个跟随他的人在前面负责开路。突然,探路者慌慌张张地跑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大蛇拦路,没法通行。刘邦乘着酒兴,豪气冲天地训斥他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白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小路畅通。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酒后体力不支,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顺便等等后边的人。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哭泣,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她的儿子杀了。又问为什么被杀,她说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大家当时觉得是老太太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后,心中暗喜,以后便以“赤帝之子”自居,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刘邦带着人到处逃亡,但每次吕雉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她原因,吕雉说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到。刘邦后来便让手下人广为传播这种彩云护体和赤帝之子的谣传,很多人便相信了,不少备受贪官污吏压榨、破产流亡的贫苦人都前来投奔他。他的名声和影响力更大了,到陈胜起义爆发时,芒山、砀山中已经形成一支数百人的反秦队伍。
所谓“彩云护体”和“赤帝之子”的谣传,在现今看来自然是刘邦亲信在其授意下编造的。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很讲究正统世袭身份,否则会得不到大臣和天下人的认可服从。刘邦一乡间无赖,身上没有一点天潢贵胄的高贵血统,在楚汉争霸的激烈角逐中,与贵族后裔出身的项羽相比,在出身的先天条件上相差悬殊,为了抬高身价,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并显示自己称帝的合法性、正统性和威慑力,方如此刻意地编造散布这些谣传。刘邦所制造的这些舆论,在其称帝、谋权揽权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如今,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基本门槛,而且专业不足,可以透过各种工具、训练补强,但个人影响力却无法量化。态度、人格、价值观这些内蕴又难以靠外力改变的特质,如今更深深左右企业主对人才的取舍。为什么影响力的因素如此重要?因为企业普遍发现,讲究团队合作精神的时代,白领成长钝化的瓶颈,愈来愈少落在知识技能上,“影响力”才是关键。
没有影响力,光靠单打独斗,个人很难持续扩大对组织的价值,更不要说顺利晋升为管理者的角色。然而,影响力却未必直接跟权力画上等号。联强国际总裁暨执行长杜书伍即指出:“公司可以给一个人职位,但不能给他来自同仁的尊敬。”他更进一步地分析说,“能力强只是正面的加分;但性格上的缺点带给别人的负面印象,却会产生很大的减分效应。”所以,他人对你的态度对个人的杀伤力远远超过能力。
那么,现代的管理者如何才能不动声色、合理合法地谋取属于自己的权力从而达到控权目的呢?郭子仪的为官处世之道值得借鉴。郭子仪处处小心谨慎,不露锋芒,开门止诬,不怕别人轻贱自己、洞悉人情世故,因而群臣服、众人服,连敌人也服。所以他能位极人臣,功高而不震主,富甲天下,子孙满堂;八子七婿,皆为朝廷高官,一重外孙为帝(穆宗),享年85岁高寿,福禄寿齐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郭子仪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这三句评语,古往今来多少文臣武将欲求其一而不得,郭子仪却囊括了。因此,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二把手”要清醒地明白,不论何种机制企业的老板,都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自尊和劣根性,更有老板级的“人性恐惧”。洞悉这点十分必要,即使你本事再大,只要不是老板,那么对职场生存艺术的钻研依然是你必补的一课。
如此,经过前期的蛰伏、制造舆论和低调做事,把握分寸,功高而不震主,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身为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二把手”,你的权力地位就基本确定了,在公司有了初步的管理控制权,发展空间随之为你打开。作为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二把手”,你也已经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跨出了作为老板的左膀右臂、忠实的追随者的第一步。
进入“私人化领域”的控制管理
俗话说:“看人要看脑,诸事看领导。”在员工心中,领导是核心;在团队中,领导是灵魂。做领导让人心动,但做好领导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常说领导是一门艺术,其实,领导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治大国如烹小鲜,领导工作更是如此,它讲究细工出慢活,实践出真知,更讲究拿捏分寸,掌权控权的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的地位一旦确立,就意味着管理者的职能边界从组织职务的“公共领域”,延伸到了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这种“私人化”的控制管理历史背景源远流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朝历代大都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但刚开始时,还不是这个样子。秦始皇虽统一了中国,也没有完全能够实现中央集权。汉初大封诸侯,造成地方势力有所抬头,严重地威胁了君主的统治。汉武帝吸取了父辈的教训,根据不同势力的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成功地削弱了各地诸侯的势力,但仍处处受丞相制约。于是,汉武帝就采取另外的办法,架空了丞相,自己独揽军政大权,除掉了这个“绊脚石”。
丞相这个称呼是秦朝独创的。汉朝统一天下后,承袭了秦朝的官职制度,也设立了丞相一职,为百官之首。汉高祖刘邦靠功臣打天下,丞相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对他恭敬有加。丞相一职在汉初受到了皇帝极大地礼遇,地位尊贵,权力极大,军事、政策、人事、刑狱等等都是由丞相代表皇帝处理。丞相还可以不通过皇帝任免官吏,可以说是无所不管。陈平曾说过:“丞相是上佑天子,条理阴阳,顺应四时,下化育万物,对外镇抚四方和诸侯,对内负责治理百姓,使百官各得其职。”丞相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汉武帝却不满于丞相的权力过大,他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独揽大权,对皇权的绝对权威的要求也渐渐抬头。
汉朝制度规定,丞相必须由列侯中选出。这些列侯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功臣的后代,要么就是自己有功,上任之后不好控制。田蚡死后,汉武帝就先在列侯中提拔没什么作为,做事循规蹈矩,听话的平棘侯薛泽做丞相。薛泽从不反对汉武帝的意见,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做了七年丞相,君臣相安无事。薛泽卸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因为公孙弘出身卑微,所以武帝封他为平津侯。至此,汉代功臣勋将为丞相的定制被汉武帝打破。公孙弘为人乖巧圆滑,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做事只是投其所好而已。当上了丞相以后,他曾说:“天子的忧患在于皇权不强,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节约俭省。”实际上是道出了在汉武帝手下做丞相的准则,就是听话,节俭而已。汉武帝找到了公孙弘做丞相,心中十分高兴。无论在名望还是资历上,公孙弘这样一个放猪出身的人都无法同那些列侯相比,做起事来就不那么理直气壮,见到皇帝总觉矮三分,何况这个丞相的位置还是出于皇帝的恩典,如此一来,丞相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公孙弘死后,汉武帝已经掌握了中枢机构的大权,考虑到不可能废除丞相这个官职及子孙后代相权和皇权之间关系的问题,便开始有步骤的消减丞相的权力——人事任免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首先扩充了光禄卿官署。光禄署是汉代储备人才的机构,里面的人都是闲职,无权无势,但皇帝可以从中随时选拔人才,任命他们做外郡的太守或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丞相的人事任免权几乎完全被架空了。由于外省的太守有许多是丞相的门生,武帝又派出十三郡刺史,检查各地的财政、军事等情况,并且可以直接向汉武帝汇报,这样丞相的监察权也不复存在了。后来,为了防止丞相本人作乱,汉武帝又派人担任丞相司直,名义上协助丞相纠察检举大臣的不法行径,实际上就是监视丞相本人的举动,使以后的丞相都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不恭敬,就更不要说治理天下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与汉初的丞相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丞相的权力虽然被削弱了,但是毕竟还有一部分权力。为了打击丞相的心理优势和政治优势,汉武帝使出了最后一招,也是最厉害的一招——杀!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除卫绾、公孙弘、石庆、田千秋以外,其他丞相都没有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