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是古代人类的杰作,它以粗犷和浓重的写实手法,刻画了原始人所熟悉的动物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今天人们了解古人类的生活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这些史前壁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Altamira)(今译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他们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齐名,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它位于法国西南部道尔多尼州,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有 2~3米长的野马、野牛、鹿,和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在长达180米的洞壁上,绘制有各种动物,场面宏伟,蔚为壮观。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在浩瀚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塔西利—恩—阿耶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东南部。这里风景壮观,以深邃的峡谷和鬼斧神工般的绝壁而举世闻名。岩石上和洞穴中可以见到许多岩画和壁画,这些绘画以极其生动的手法,描绘了这个干旱世界里的人和动物。岩画的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年,表现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非洲居民的生活状况,如朴素的家庭生活、狩猎队伍、吹着号角驱赶牛群等。画中有类似黑人在捕猎象、河马、水牛和大角羊的场面,有的画面上动物身上还画有长矛、箭头或者棍棒打伤的痕迹。在大量的动物形象中,马的数量较多,此外就是大象、犀牛、长颈鹿和鸵鸟等典型的非洲动物。这些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壁画证明了,现在的撒哈拉大沙漠几千年前曾是一片碧绿的大草原,非洲的原始居民和众多的野生动物和谐地生活在那里。
小库孜巴依岩画狩猎岩画在我国也是遍及南北。岩画中除了狩猎工具丰富多样、有许多差别外,岩画所反映的狩猎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看到单人猎、双人猎和集体围猎等等,都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狩猎生活。
狩猎岩画,即被表现的动物,它是被猎杀的对象,又是受敬畏的对象。在我国北方阴山乌拉特中旗发现的“猎鹿”岩画,充分显露出创作者的心理动机。整幅画面突出野鹿的地位,它虽身中数箭,却依然屹立不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野鹿存有的巫术情节。狩猎岩画是狩猎者的艺术,其目的是为了狩猎的成功和动物的繁殖。
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岩画是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它的分布面积达21万平方千米,已发现的岩画多达万幅以上。阴山南北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们在露天的石壁、山崖上刻凿出了大量的石刻绘画,虽历经千年仍然清晰可见。
宁夏贺兰山岩画区的岩画
阴山岩画中动物题材占全部岩画的90%以上,许多动物形象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鸣,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表现了野生动物之间的亲情和争斗,以及在人类围攻下的种种行为状态。画中的动物达数十种,有山羊、盘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狍子、马、野牛、狗、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猎的画面,表现了史前居民的狩猎生活,也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这些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以及狩猎方式等大型场面,尤其是表现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看起来非常紧张、激烈,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猎获野兽的真实场景。
宁夏的贺兰山岩画分布广,范围大,内容丰富。如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为主;在贺兰山,岩画内容则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精彩的岩画群犹如一个个天然画廊,展现了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
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岩画或洞穴壁画一样,是古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生动记录,是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古老的印证。
知识点
岩画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人类最早的伙伴
人类至今大约有200多万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只有数千年。也就是说,从人类诞生以来,99%的时间是处于蒙昧时期。什么是蒙昧时期?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如采集植物的果实,捕鱼和猎获小动物为主的时期。也就是依靠大自然的赐予,人类过着和其他动物一样的生活。
“北京人”所处的时代就是蒙昧时代。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植物种植和动物的驯养、繁殖。
古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并总结出一些简单的规律,例如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居住,到什么地方容易获得植物的果实,使用什么工具能够捕获猎物等等。这样,原始人就学会了栽种植物,某些植物经过长期被人工栽种,就成了被人驯化的植物。以后他们又学会人工驯养动物,这就可以逐步减少饥饿的威胁。
有人认为,种庄稼这样的农活,最早可能是由女性来承担的。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女性比男性可能更熟悉植物的生命周期,为了获得更丰富、更稳定的食物,女性可能开始尝试栽种植物,而不再单纯依靠采集野外食物。
当古人类能够驯化植物时,他们的生活就应当是相对稳定的,能够长时期停留于一个地方。因为要驯化植物,首先就要认识植物、熟悉植物,这样才可能选出合乎需要的植物进行种植。如果经常处于流动中,别说驯化植物,就是熟悉植物也是不容易的。科学家这样分析过,决定古人类能否长期停留在某一个地方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应,一个地方有了长期稳定的食物供应,就能把人吸引住,使他们在这里停留下来。
那时的食物除植物外,还有动物,包括鱼类。一个地方的动物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动物经常在移动中,如果人要想经常吃到肉食,就需要追逐动物而不断迁移,这样就难以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下来。如果依靠捕鱼则情况就可能不同,河岸是鱼群聚集的地方,一群鱼走了还会有另一群鱼到来,因此用“守株待兔”的方法,比较容易得到肉类食物,所以多数古人类遗址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今天,人们经常用“刀耕火种”来形容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当古人类初步驯化出可种植的作物后,为了准备适合耕种的土地,人们就经常在森林里砍伐树木,然后放火焚烧,最后土地上的杂草都化为灰烬。这样的土壤非常肥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杂草丛生,破坏地力,使土壤的肥力逐渐降低。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群不得不转移到新的地方,再找一片林地,重复上述的活动。
在萌芽时期的原始农业中,这种不断迁移的“刀耕火种”,最终使农业在世界各地传播。比如到公元前6000年,农业已经从它最初起源的西南亚,传播到了地中海的东岸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到了公元前4000年,农业进一步传播到地中海以北的西欧。
随着时光的推移,农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就逐步形成了。
古人类是怎样驯养起动物来的,怎样使那些本来无拘无束的动物变得温顺起来?通常认为,驯养动物很可能开始于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在驯化动物之前,古人类已经学会驱赶和围捕动物,以及把野生动物轰向某个方向。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半控制的野生动物中获取相当多的食物来源,由此一些动物就可能被驯化。
另一方面,在人类活动的地方,一些小鸟和小动物会在周边活动,捡食地上的残渣、剩饭。同时,人类活动的营地也是它们逃避捕食者的避难所。这样,人和小动物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和睦相处的关系,一些动物就会慢慢地与人建立联系。还有可能在动物很小的时候,人就把它们捉住,当做玩物进行饲养,最终把它们变成被乖乖驯养的动物。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今天的中东地区,例如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埃及等国家,是人类最早驯化植物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域。当时狩猎的动物中,作为肉食的有熊、狐、野猪和狼等,但最重要的是那些有角的动物,例如鹿、小羚羊、野山羊和野绵羊,这些动物的骨骼在古人类遗址里最为普遍。还有狗、猫、猪和鸡、鸭,这些动物都是最初进入驯养行列的种类。
狗可能是最早跟随人类生活的动物,它可以帮助主人狩猎。大约在公元前12000年,狗就是人狩猎时的伙伴了。从化石中发现,最早的狗驯养发生在中东。一些科学家认为,驯化的过程首先是从出没于人类居住区的狼开始的。有些人认为,人与狼之间的最早接触,发生在人类要捕食狼,宰杀成年狼,然后将幼仔带回来饲养。
达尔文认为,狗的祖先并非是同一种狼,狗在世界上有广泛的起源。在伊拉克曾发现过公元前6500年左右的小型卷尾狗雕刻,在英国曾发掘出石器时代早期狗的骨骼,在美国发掘出来最古老的狗的遗骨,时间是公元前8300年左右。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不断有关狗的发现。例如在距今7000~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狗的骨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的骨骼;在河北省武安县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发现有残缺的狗头骨;吉林省榆树县也发现狗的头骨“半化石”,时间约在公元前2.6万~前1万年。
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些大型动物的驯养时间,依次排序是牛、驴、马、驯鹿、骆驼和大象。牛的驯化可能始于公元前7000年,驴可能和马一样,大约在距今5000年开始被人类驯养,而象可能始于公元前2500年。在中东地区的发掘中,发现有驯化特征的山羊和绵羊的遗骸,与其在一起的还有狗和猪的遗骨,经过科学鉴定其年代为公元前7500年。在埃及萨卡拉(公元前2500年)的墓穴中,发现在壁画上有驯养牛、羚羊及鬣狗的情景。
从喜马拉雅山至长江以南,包括中国南部、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广大地区,是狗、猪、鸡、鸭、鹅、黄牛、水牛和蚕的起源地区;乌克兰草原至中国的西北部干旱地区,是山羊、绵羊、马、骆驼、犀牛、驯鹿和牛的起源地区;红海两岸的北非至西亚地区,是猪、狗、鸭、鹅、鸽、驴、马、山羊和绵羊的起源地区;美洲的墨西哥至安第斯山北段,是驼羊、骆马、火鸡和荷兰猪的起源地区。
在中国除了狗之外,猪很可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遗址,其年代在距今10000~7000年之间。而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中的家猪,距今8000年左右。
中国古代对蚕的饲养、培育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我国的养蚕始于五六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为重要的产业。蚕及其产品在沟通中国和早期西方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著名的原鸡,家鸡的祖先。
“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文化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
人类养鸡的最早记录,是公元前8000年的越南,然后在中国、印度、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相继出现了鸡的驯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屈家岭人类遗址中,曾发掘有陶鸡,说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家鸡在我国就已普及。而波斯及美索不达米亚是公元前600年,英国是公元前100年,才发生禽类饲养的。
在我国云南,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的丛林中,生活着一些野生的雉类——原鸡,它们是现代家养鸡的祖先。
公元前2300年,埃及人就已把埃及雁驯化成了家鹅,在尼罗河旁人们还驯养过白额雁;中国人则成功地驯化了鸿雁;欧洲人驯化了灰雁,这些便是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家鹅的祖先。
家鸽起源于野生的岩鸽,最早驯养于4500~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的两个单词,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是指今天穿过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富饶的土地。已知人类最早的农业活动就发生在这里。
对野生动物的驯化是在人类掌握了火和有了较复杂的工具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驯养家畜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类从采集经济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从狩猎经济进一步过渡到原始农业,从狩猎经济进一步过渡到原始的畜牧业。
对动植物的驯化,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并逐渐出现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野。马的驯化成功,对游牧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猪的驯化则是农耕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