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野生动物共舞
9217500000006

第6章 被驱逐的生命(2)

科学界对于大熊猫的身世,曾经长时间存在争论。这从它名字的变化也能看到,至今在台湾,它还被称为“大猫熊”。这是因为专家们对于大熊猫的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它属于熊,有人认为它属于猫。对于人们习惯上的两种不同读法,有一种解释是来自“误读”。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过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都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其实,大熊猫的学名就是“猫熊”,它与小熊猫(学名是“小猫熊”)也并非近亲,小熊猫属于浣熊科,大熊猫因为自身结构和在进化中地位的特殊性,独立成科,为猫熊科。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现代大熊猫祖先的化石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柳城的巨猿洞里被发现,距今约100多万年。从牙齿情况分析,这种古老的大熊猫和现代的大熊猫并没有多大区别。大熊猫本来是食肉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习性逐步发生变化,到今天,成为专以竹子为食物的特殊动物。偶尔它也能够捕食小动物,这时你才能够从它的身上看到其远古祖先凶猛的影子。

在雅安荥经县发现的野生大熊猫

由于大熊猫食物的极度单调狭窄,生活范围只限制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有竹林的地方,尽管一直受到国家的保护,但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

首先是食物问题。1974~1976年,在甘肃汶县和四川平武、南坪等地,由于大片箭竹开花枯死,结果饿死了大批大熊猫,事后调查发现的尸体有138只。1983年以后大熊猫产地竹子又普遍开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保护区的大力抢救下,虽然灾情比上次严重,但是大熊猫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共抢救出大熊猫43只,其中救活31只,死亡12只,再加上野外捡到32具尸体,共死亡44只。目前,食物短缺仍不时威胁着大熊猫。根据近些年的观察发现,大熊猫的生活海拔范围有下降的趋势,一些大熊猫经常到低海拔的山下觅食。

第二,大熊猫的患病率很高,特别是蛔虫感染率可达60%~70%。在野外经常出现病死个体,严重危害着大熊猫种群的壮大。

第三,尽管我国早在1963年就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保护区面积约10550平方千米,占大熊猫实际分布面积的812%,但由于许多大熊猫种群呈孤岛分布,因此仍是一个濒危物种。从分布范围看,它已从历史上广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川、甘、陕三省局部地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千米缩小到1万多平方千米,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残存于秦岭、岷山、邛崃山脉以及凉山和相岭六大山系,地属川、甘、陕3省的37个县,野外大熊猫数量只有1500多只。

尽管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1998年的天然林停伐,给大熊猫的保护带来了希望,但近10年来西部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大熊猫栖息地再次被逐步蚕食。在岷山和邛崃山地区,一方面四处都竖立着“熊猫故乡”的宣传牌,而另一方面又不断侵占和损害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道路、小水电站、矿山、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使大熊猫的生存已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汶川地震后,卧龙基地受惊的圈养大熊猫2008年“5·12”大地震正发生在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内,全国有49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80万亩的大熊猫栖息地彻底损毁,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8.3%。地震后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在岷山大熊猫保护区以及周边社区,正在进行的110个保护及社区发展项目中,有86个项目暂时无法开展工作。

地震后的第二天,一位网友就发出了这样的帖子:“汶川是卧龙大熊猫的故乡,祝愿汶川人民和大熊猫在这次大地震中母子平安。”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和大熊猫的牵挂。

汶川大地震使四川岷山和邛崃山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基因交流走廊严重受损。位于岷山南段的龙溪—虹口、白水河、九顶山、千佛山4个自然保护区,在2001年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时就仅剩下35只,远低于野生动物能够正常维系遗传基因必须不低于60只的下限。这次地震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使这里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另外,灾后恢复重建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逐渐上马,大熊猫栖息地很可能将面临新一轮的危机。

大熊猫在地球上的存在已超过300万年,这期间虽然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难,却无法躲过近百年人类对它栖息地一点点地逐步蚕食和破坏。

知识点

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千米,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中国政府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援助下建立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中,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个。1978年,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3年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用拥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荒唐的麻雀围剿战

麻雀又叫家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一些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他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

20世纪50年代初,麻雀与苍蝇、蚊子、和老鼠被称为“四害”,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麻雀作为“四害”之一,开始受到大规模的“围剿”。 当时全国各地发起大大小小麻雀歼灭战无数,最高潮的一场战役则发生在1958年4月19日的首都北京。

为了让这一仗打得漂漂亮亮,北京市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围剿麻雀总指挥部”,精密部署,将全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战区”。研究了详细的“对敌”作战方案。

19日清晨4时左右,天还没亮,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830多个投药区撒上了毒饵,200多个射击区埋伏了大批神枪手。除了这些专业“杀手”外,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人人手持武器,严阵以待。到早上5点,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王昆仑副市长一声令下,全城300万人一起投入了这场空前绝后的“人雀大战”。

麻雀被当做“四害”之一:“苍蝇蚊虫传疾病,老鼠麻雀偷食粮”但见写有全市统一规定标语口号的各色纸旗插满了“阵地”,红、黄、白、绿的纸旗子随风招展,抬眼望去,远处的城墙上、城下的建筑物上、屋顶上到处都站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人人手中都举着红旗或拿着笤帚、木棍、竹竿子、墩布、树枝子,还有人敲盆敲桶、打锣打镲……只听得阵阵口号声、咆哮声、锣鼓声、敲盆击桶声、爆竹声、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可怜遭遇埋伏的麻雀们早已“阵脚大乱”,“溃不成军”,只有四散逃命。只要看到麻雀飞来,人们就大声吼叫、挥舞手中的旗帜、扫帚、木棍,使它们无法降落休息。一旦发现麻雀无力支持,降落在地,人们即刻一拥而上,就地解决。落在树上的,用石块、弹弓子、火枪打,由于到处都有人呐喊、轰打,麻雀来回乱扑,无论飞到何处都不能落脚,最后累得筋疲力尽,有的甚至在飞行中掉到地上,活活累死。一些疲于奔命的麻雀被轰入施放毒饵的诱捕区和火枪歼灭区,或中毒丧命,或中弹死亡。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合作下,战果相当辉煌。在天坛“战区”,30多个神射手埋伏在歼灭区里,一天之中歼灭麻雀966只,其中累死的占40%。在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地生产站的毒饵诱捕区,在两个小时内就毒死麻雀400只。宣武区陶然亭一带共出动了两千居民围剿麻雀,他们把麻雀轰赶到陶然亭公园的歼灭区和陶然亭游泳池的毒饵区里,在大半天时间里,共消灭麻雀520只。在海淀区玉渊潭四周十里的范围内,3000多人从水、旱两路夹攻麻雀。人们从四面八方把麻雀赶到湖心树上,神枪手驾着小船集中射击,只见被打死和疲惫不堪的麻雀纷纷坠落水中。

为了摸清“敌情”,围剿麻雀总指挥部还派出30辆摩托车四处侦察,解放军的神枪手也驰赴八宝山等处支援歼灭麻雀。市、区总指挥、副指挥等乘车分别指挥作战。

当晚,首都举行了展示“战斗”成果的“胜利大游行”,一队队汽车满载着已灭杀的麻雀和一批“麻雀俘虏”在长安街上浩浩荡荡地经过,围观的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到19日晚上10时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此后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天时间共计捕杀麻雀40多万只,整个北京城彻底“鸦雀无声”。

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共捕杀麻雀21亿余只,到年底的时候,曾经随处可见的麻雀,在城市乡村基本上已经绝迹。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一直存在简单地将动物分为有益或有害两类。例如,狼和虎都是公认的害兽,打狼运动、打虎英雄,在一些地区一度引起轰动。也就是在这之后,虎在中国开始走向灭绝,狼也曾在一些地区几乎绝迹。

一种动物是有害还是有益?这种判断仅仅是看它是吃粮食还是吃虫子,甚至是否吃人,是否影响农林业生产。而不是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从食物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忽视了动物在食物链中的复杂作用。

对于麻雀,动物学家们也拿不定主意。我国鸟类学家郑作新认为,麻雀是最常见、分布最广,而且与人类经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鸟,应对它进行充分研究。于是,他和同事们去河北昌黎和北京近郊采集了800多只麻雀标本,逐一剖验嗉囊和胃部,看看它们究竟吃什么。发现麻雀在冬天以草籽为食;春天喂雏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幼鸟的食物中,虫子占95%;秋收以后主要啄食农田剩谷和草籽,在收成季节对农区和贮粮是相当有害处的。但在林区和其他地方,害处并不显著,相反还有一定益处。总之,对麻雀要依不同季节和地区,加以区别对待。1956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动物学会全国大会期间,郑作新指出,麻雀的益害,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而要根据季节、地区辩证地对待。讨论会上许多动物学家呼吁暂缓消灭麻雀。

就此,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附上郑作新等科学家的论证,上呈毛主席。1959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张劲夫的报告上批示为麻雀平了反。争议长达四年多的“麻雀案”终于有了结论。麻雀作为一种生活在人们身边的常见鸟类,免遭灭顶之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破坏,曾经仿佛是除也除不尽的麻雀日渐稀少,2000年8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制定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麻雀列为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捕杀麻雀也由此变成了违法行为。

但近年,麻雀数量仍在急剧减少,引人关注。研究表明,麻雀的大量减少与各地滥用农药和除草剂有直接关系。为提高农作物产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药使用不断向高毒、大剂量方向发展。人们除了使用久效磷、对硫磷等高毒、剧毒农药杀虫,还使用各种除草剂来除去农田里的杂草。农药和除草剂污染了麻雀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使用农药的时间集中在3~9月,这正好是麻雀的繁殖期,成鸟和幼鸟采食中毒的昆虫或取食沾有农药的杂草、种子就会死亡。

同时,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再度捕杀麻雀,使其数量骤减。

麻雀虽普通,却也是生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数量以惊人速度减少,就会成为濒危物种。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也可能如同东北虎、大熊猫般濒临灭绝,令人类悔之晚矣。

知识点

四害

“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现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