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9236300000011

第11章 初入翰林 智慧投机(3)

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的秘诀,单是外表的微笑就能散发凡人无法抵挡的魔力。如果你的内心也在笑,时时刻刻微笑着,那么,你的魅力更加无法抵挡,不管他是皇上还是太监,是朋友还是政敌,是对手还是伙伴。但过于做作的笑令人感到不舒服。纪晓岚的“笑”完全是发自内心,已经成了“笑癖”,成了别人认为的“病”。

有位门生林凤梧与几位同年初访纪晓岚,纪晓岚问起林凤梧的命名之义。林凤梧回答说:“我出生时,母亲梦见一只凤凰,栖于梧桐之上,故为学生取名为‘凤梧’。”听完林凤梧的话,纪晓岚叹一声。林凤梧不解其意,忙问:“恩师何故叹息?”

纪晓岚怅惋地说:“好险呢!”林凤梧更是迷惑不解。纪晓岚便接着说:“足下真算幸运,遇上了吉兆。设若不幸的话,梦见一只鸡,盘旋于芭蕉之间,则足下之名,便不大好听啦!”林凤梧立刻明白了弦外之音,羞怒难当,只能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与他同来的几位同年,也都是聪明俊士,哪能听不明白?忍不住大笑起来。

按理说纪晓岚如此戏谑人,当事人一定会生气,但奇怪的是,并没有人挂恨在心,因为人们已经知道,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某年春闱夺头魁者姓刘名玉树,发榜后他到主持春闱的礼部尚书纪晓岚府中谒师,行门生之礼。闲谈中,纪问刘居处,刘答暂住芙蓉庵。纪听后大笑不已。刘玉树心中纳闷,不知何处得罪恩师。后辗转打听,才知当时纪突然想起一对联:

刘玉树小住芙蓉庵:

潘金莲大闹葡萄架。

纪晓岚一时高兴,忍俊不禁,笑瘾发作,才有此举。

纪晓岚的两个学生,一个姓王,一个姓刘,都是纪晓岚点中的举人,在翰林院学习。王某入翰林以后,常去拜望老师。纪晓岚看他额头上长着一块痣,曾想过为这块痣写成对子,感觉一定很有趣,但拖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机会写成。

凑巧,与王某同事的刘某,眼中有块白翳,纪晓岚看了,哑然失笑,两位学生问老师何故发笑。纪晓岚忍住笑声,正色道:“我刚才看古人诗词,有两句怎么也弄不明白,刚才两位贤侄进门后,我忽然茅塞顿开,故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王、刘两人忙问:“是什么诗句,那么晦涩难懂,跟我们说说吧。”

纪晓岚嘴角挂着微笑,目光在两位学生脸上转来转去,说道:

乌云头上飞;

明月浪中翻。

二人听了,大惑不解:这两旬诗浅显易懂,并没有什么深意,怎么先生会久思不解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人几乎被闹糊涂了,忽然刘某看到王某额头上的那块黑痣,心想这不就是“乌云头上飞”吗?与此同时,王某看到刘某眼中的白翳,也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明月浪中翻”吗?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喊出声来:“啊!先生在拿我们开玩笑!”两人都明白了,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一直在一旁察言观色的纪晓岚,这时忍不住笑个不停。

有一天,家人忽报有李太守来探望,纪晓岚出来接见。当他见到那位太守额上生有一颗核桃那么大的肉疣,又禁不住大笑起来。

纪晓岚对李太守说:“你身为太守,额上生这么一颗东西,实在有碍观瞻,我告诉你一位郎中,在小东市周家古董店对面,他有专治此症的秘方。”李太守原以为纪晓岚的笑,是奚落他,心下正觉不快。现在听晓岚说是要替他介绍名医,转为感激,所以没等纪晓岚的话说完,就急忙拱手道谢。

“不过这位郎中对他的秘方不轻易示人。”纪晓岚带了一脸关切的神情说,“你最好先备一份厚礼,同时告诉他,你的身份和不得不治的苦衷,也许他会答应替你治疗。还有,别忘了说是我介绍的。”

李太守怀着一颗感激不尽的心情,告辞而去。纪晓岚却又大笑起来。

李太守离开纪府之后,迫不及待地遵照纪晓岚的嘱咐,买了份厚礼,微服跑到小东市,费了半天劲,才找到周家古董店对面的王姓郎中。

他抱着很大的期盼和喜悦的心情,踏进了郎中的家门,却万万没有想到,一见到那位郎中的面,两个人同时都愣住了。李太守像是被人劈头泼了一盆冷水,气恼得七窍生烟,当时一言不发,掉头就走,一路上懊丧不迭,。暗骂纪晓岚不已。原来那位郎中的额头,也长有—颗同李太守差不多大的肉疣。

其实,纪晓岚开玩笑是身不由己的,因为他的联想能力太强了,经常是自己把自己逗笑。

有一次,一位学生来看他,纪晓岚赶忙起身迎接,门生进到室内,给老师叩头。在门生站起来时,纪晓岚忽然发笑,长时间不能止住笑声,门生莫名其妙,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夜晚,客人们都已散去。纪晓岚和妻妾们坐在一轮皎洁的明月下聊天。

夫人马月芳便问他,下午学生给你行礼的时候为何发笑。

“下午门生来府上拜见,叩头时,我想起了一副对联,忍不住发笑。”一家人都让他赶紧说出来是什么对联那么好笑。

纪晓岚摸摸鼻子,仰头吟道:

今日门生头点地。

吟到这里,停了下来。妻妾们不感兴趣,说他这是什么话,庸俗不堪,还是大才子做的对联呢,便催他念出下联。于是他又继续吟道:

昨宵师母脚朝天。

此联暗喻夫妻之事。这下可让夫人受不了了,脸红着跑了。

帮助怀才不遇的朋友

无根不立,无倚不稳。权位是人生纵向的根基,朋友是人生横向的依靠。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是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朋友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懂得与朋友相处,就是懂得与人相处;能够与人相处,就是懂得做人,才能超越寂寞,展开幸福的人生。当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一切都会最终变得顺遂。

正因为如此,纪晓岚交友必定以才相交,以兴趣相交,交正直之友,善良之友。纪晓岚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文人,而且个个才气横溢。

一天,纪晓岚休假在家,钱大听、卢文貂来访,与他俩同来的,还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人三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膛,憔悴的面容衬托得两只大眼又黑又亮。纪晓岚刚要询问,钱大昕先向那人介绍道:“这就是河间才子纪晓岚!”那人拱手施礼,自我介绍叫戴震。

戴震比纪晓岚年长一岁,虽然家境寒微,却是饱读诗书,为避仇隙来到京都,眼下无事可做,生活靠朋友接济。

通过一番畅谈,纪晓岚看他确实学识广博,天文、地理、经史、历算,样样精通,又兼长于音律、文字等方面的学问,实在是不多见的博学之士,当下即请他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做家庭老师。戴震十分感激,连连称谢。

纪晓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戴震找到了落脚之处。此后不久,纪晓岚便与戴震结成了莫逆之交,两人唱和不断,互相切磋,互相鼓励,学识日进。纪晓岚还出资,帮助戴震将自己的作品出版。戴震后来成为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与当时纪晓岚、钱大听等人的帮助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戴震寄居在纪晓岚家中,过得舒心自坦。在学术上,戴震极愿意听取纪晓岚的意见。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戴震在纪晓岚举荐下进入四库馆任纂修。其后,贫寒的戴震在纪晓岚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学问日进,终成一代宗师。

这天,纪晓岚发现附近胡同口,有一位摆测字摊的青年,冷冷清清的无人问津。仔细看他生得中等身材,皮肤白皙,面貌斯斯文文,显出一副忠厚相,不像是一个跑江湖的,手里老是握住一本书在苦读,跟人一说话就怯生生的,断定他八成是一个外地来的落第考生。纪晓岚差下人前去询问。原来此人是从湖南来应试落榜的举人,叫陶澍。由于盘缠用尽无法返乡,只好出此下策,混碗饭吃,等候下一科再考。爱才心切的纪晓岚把他接到家里,把他的文章看了看,感觉他文笔不错,便让他在家里的闲房住下,专心读书。

书生十分感激,但也有些惶恐,纪晓岚让他不必居于小节,谈到自己当年也遭受过落第的打击,差一点自暴自弃。纪晓岚说人在困难的时候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如果没有自己的那些朋友们,自己也难有今天的作为。陶澍确实有些受宠若惊,但见纪晓岚的态度非常诚恳,却之不恭,于是只好说恭敬不如从命。

第二天陶澍就搬进了纪府,从此以后,整天足不出户,闭门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等候下一科试期到来。日后,陶澍果然显贵,做过安徽巡抚及两江总督,著有《印心》及《石屋》文集等。陶澍生前,为了感念纪晓岚的知遇栽培之恩,与纪家时相往来,亲如家人。直到晓岚身后,陶澍对纪氏遗孤之爱护与扶植,不遗余力。

不与小人物计较短长

一次,纪晓岚微服回乡省亲,总管向他报告纪家的佃户庄子和侯陵屯的李戴发生争执,听说李戴正要上告官府,兴起诉讼。

李戴是侯陵屯村的首户,是闻名乡里的土财主,他虽无功名,但广有土地,饶有资财,金银满柜,米烂陈仓,熟读大清律条,有“土刀笔”之称。

他不轻易惹人,但人也不敢轻易惹他。

纪晓岚家在侯陵屯附近有个庄子,居住着纪家的几十家佃户,在这里租种纪家的土地。这周围的土地,除了纪家的,就是李家的。自然纪、李两家很多地块都挨在一起。

纪家财大官高,佃户也气粗胆壮,说话办事就有些傲气。

别看纪家在这里没人,但主子多大,奴才也就多大。这佃户庄子里的管事人依仗纪家势力,无论什么事都要高人一头,强横一点。两家土地相连的地方多了,为地头地边就免不了犯些争执,虽未大动干戈,但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年秋收时,李戴家的人到地里收获,把骡驹子带到地里去,忘了给牲口带上笼嘴,骡驹跑到纪家地里,啃吃了几口庄稼,这事被纪家的管事人看见了。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由于双方心里早已埋藏不满,没事还想找事,管家的看这事有了借口,哪肯轻易放过,就叫人把骡驹子赶到自家庄院去了。

李戴知道这件事后,责怪家人一番,带牲口下地不可大意,一定要带好笼嘴,但也想这不是一件什么大事,牲口啃庄稼固然不对,但地挨在一起,也是难以避免的常见之事,派人说几句好话,把牲口牵回也就是了。随即打发人前去道歉,讨要骡驹,不料去的人空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