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纪晓岚——风流才子的方圆人生
9236300000042

第42章 阅微知著 终老京师(3)

另一副对联是诗人、书法家梁山舟题写的: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颂扬纪晓岚完成了总纂《四库全书》的千秋伟业,成为一代文宗。

与刘墉所题一联互为补充,相映生辉。

阅微草堂的门楼,坐落在草堂院落的东北角,向南开门,正临大街。由门楼进入,径直向里,是一条通向后院的长廊。进门向左,就是阅微草堂的前院。前院有一座假山,山下巧设一洞,可通向长廊,名为“泄云洞”,洞前一池花圃,花圃周围,梅、兰、竹、树相间而生。假山西面有一泓清水,叫做“凝碧池”,凝碧池的北面,就是纪晓岚的三间书房,自西而东,依次名为“绿意轩”、“瑞杏轩”、“静东轩”。在这三轩的墙壁上,爬满了葱绿的藤萝。穿过瑞杏轩,是草堂的中院,北面是五楹瓦房,中间是客厅,西侧为寝室,蔼云、卉倩曾居住在这里。房前有两株海棠,长得茁壮茂盛,枝权已经齐着屋檐,这是为了纪念文鸾,特意栽种的。穿过中间客厅,就来到草堂的后院,东侧有一株古朴的槐树,西侧有一株高大的梧桐,因此树下的房屋,又分别叫做“槐安国”和“孤桐馆”,马夫人和明轩生前曾住在这里。

从后院和中院,都可入东面的长廊,直抵草堂大门口,长廊内张挂着当时名人的书画,寿辰之前,纪晓岚将自己题咏宅邸的几首诗,请书法名家写成诗幅,装裱后张挂在廊内和室内:

阅微草堂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

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

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

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绿意轩杂树荫庭除,雨过如新沐。

晓日下檐际,枕席生微绿。

霜清水叶老,摇河一何速。

依依色不改,犹有凌寒竹。

槐安国万古一梦觉,大千才瞬息。

其情纷扰攘,当境谁能识。

安知此树下,不有槐安国。

安知天与地,不在槐根侧。

真妄竞何有,辗转空疑惑。

且看向南枝,皎然映月色。

移榻坐轩楹,忘机两冥默。

孤桐馆月出夜苍苍,秋色淡无际。

梧桐叶萧瑟,影落庭前地。

览景欲有吟,寂然无一意。

淅沥微风声,心情亦不寐。

嘉庆八年六月十五日这天,是纪晓岚的八十寿辰之日。一大早,嘉庆皇帝特命上驷院卿常贵到纪晓岚府上颁赐珍品,祝贺寿诞。纪晓岚感激圣恩,复折恭谢。紧接着,友朋戚谊,门生属吏,纷纷前来祝寿。阅微草堂门前,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时间,虎坊桥四面的大街上,挤得水泄不通。刘墉、彭元瑞、朱硅、庆桂、董诰、刘权之、王昶、永庆、保宁、沈初等部院大臣,皆在退朝之后,打轿来到这里贺寿。昔日安静的阅微草堂变得热闹非凡。

一代大儒纪晓岚告别人世

纪晓岚的临终前曾给后代留下四句话作为家训。这四句话是:

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

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赃。

“贫莫断书香。”这是总结了他们纪家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纪晓岚知道,光有钱财是不行的,非有了地位才能被人看得起,不挨欺负。而要有地位奠如做官,要做官,最正当的道儿莫如读书科考。所以再贫也别忘了念书。这当然贯穿着封建士大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但他没有教给后代搞歪门邪道,而是让孩子们刻苦读书,凭着本事走正当的科举之路,这在当时就已经是很耿直的了。

“富莫入盐行。”这表现出纪晓岚非常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走上贪污盗窃的歧途。因为那时候,食盐官卖,当管理盐务的官,是桩美差,十个有九个能发横财。但也有不少因此获罪,家破人亡的,另外,盐官垄断食盐,收受贿赂,横行霸道,在社会上名声也很臭。入了盐行,富则富矣,人却不值钱了。纪晓岚专门写出这一条,意在告诫子孙后代,要走士大夫正当的生财之道,莫取不义之财。

“贱莫做奴役。”这是一般封建士大夫共有的清高思想。在封建社会,高低贵贱,等级分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严肃的社会现实,所以劳动和劳动人民受到鄙视。而作为奴役,生计完全依附于人,除了“治于人”以外,还得加上一个“伺候人”,所以,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就更加低人一等,是再“下贱”不过的了,因此,纪晓岚要求子孙们,如无能无才,可以不得已而求其次,自食其力地去种地营生,至于卖身为奴,那是万万不可的。他的这种恩怨虽是阶级之偏见,但从其激励后代自力更生,不依附于人的方面来看也不无可资借鉴之处。但话又说回来,种地营生,首先要有地可种,有生可营。旧社会沦为官僚地主们的奴役的有几个是自己情愿的呀!

“贵莫贪贿赃。”纪晓岚告诫后代,一旦有权有势,切莫忘乎所以贪赃枉法,为官要清正廉明。一贪贿赃,则事无曲直,人无邪正,必致祸国殃民,身败名裂,不仅本身富贵不能保住,恐怕全家九族也会受到株连,祖宗开创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做官儿只有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谨慎,才是长远之道。纪晓岚的这条遗训,倒是颇有一点辩证法的味道。

嘉庆十年,纪晓岚八十二岁,二月初四,与朱硅联辔入阁,出任协办大学士。二月初十,纪晓岚忽然病倒,嘉庆皇帝特赐御医治疗,但病情仍不见好转。儿女们围拢四周,个个愁云满面。这时,纪晓岚的次子汝传已经擢升为滇南知州,孙子纪树馨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其他子孙也皆受荫恩,都有很好的位置。这时的纪晓岚,已经有十一个孙子,即汝佶的六个儿子:树庭、树乔、树荫、树蕤、树蕃和树蔚;汝传的五个儿子:树馨、树酚、树酢、树髌、树馥。真可谓“枝繁叶茂”。

纪晓岚见儿子们面色忧伤,心中不忍,对儿女们说:“生死聚散,入所难免,我已八十二岁,也算是寿终正寝了。我死后,你们不要过于悲伤。”-儿女们听后,更是悲声切切,眼泪汪汪。

这时家人给纪晓岚端来一碗莲子羹,纪晓岚看到后,说:“你们都别闷着,我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对对吧!”接着纪晓岚慢慢地说:

莲子(怜子)心中苦;

儿女们虽然平素也喜欢舞文弄墨,但这时哪还有心思和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对对儿呢。因此谁也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就见纪晓岚瞅了瞅桌上摆的一个大鸭梨,然后长叹一声:

梨儿(离儿)腹内酸啊!

说完,双眼一闭,眼角流出两滴泪水。一代大师纪晓岚带着对儿孙无限眷恋之情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临终前的这一经典联语,何尝不是他自己内心的表白,一生风风火火走过,他心中的酸苦谁能体味……

董诰、刘权之等人,按他生前的愿望,也合制了一副挽词:

浮沉宦海同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嘉庆帝闻知噩耗,特派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员,前来祭奠,赏赐陀罗经被一条,白银五百两治丧,赐谥“文达”。高度评价了他这一生对两代君王的贡献。按照纪晓岚的生前遗嘱,丧事办得异常节俭。随葬的东西,只有一串朝珠,共三十八颗,其大如枣;一顶玉制帽盔和他的印盒、玉蝉等少许物件。

纪晓岚死后,本应葬于崔尔庄,但村里的人迷信,建坟茔要看风水,看穴位,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崔尔庄纪家老坟,纪容舒的坟后仅有一穴可葬,可是,纪晓岚已将此穴留给兄长纪啤,自己就决计筑墓北村了。北村原为纪氏庄园,在崔尔庄以南三里。

纪晓岚的坟,旧有石人石马石兽立于墓侧道旁,有高大的神道碑,文官过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现已荡然无存。

纪晓岚的坟附近树木较少。据说是由于纪晓岚留有遗训。生怕坟旁树木多了,将来引起族人争产诉讼,败坏家风。

纪晓岚北村之墓,文化大革命中传被红卫兵挖开,是一口空棺。真坟不知葬于何处,传说葬于北京西郊,亦不能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