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来了,小明的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0分,全班第五名,他非常高兴,放学后便急忙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小明的妈妈听了,很替他高兴,一个劲地问他要什么礼物。可他的爸爸却问道:“是吗?你们班三十几个同学,你这次考得还不错。但是,你要知道,成绩只是考核你过去的努力,如果你今后不再努力了,那下次的考试就不知道你会考得怎么样了?”爸爸的话,让小明懂得了自己虽然考得很好,但仍然需要努力,因此考试过后他依然非常用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爸爸又说:“不错,成绩是比上次有进步,虽然只前进了两个名次,可不要小看呀,这可是你努力的结果。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现象:家务劳动一点都不会
我的侄女都11岁了,可是一点家务活都不会干。因为父母比较忙,所以她一直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老人除了督促她好好学习外,什么事都不用她做,衣服要奶奶洗,甚至手绢袜子也要奶奶洗,自己的房间也乱得不成样子,可她每次出门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奶奶没及时洗她换下的衣服,她还非常地不高兴。
放暑假了,她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晨起来被子一甩,先去刷牙,而牙膏早早就由奶奶挤在上面,随后奶奶会把被子叠整齐;吃早点时,奶奶早已把果酱抹到了面包上,只等着她来吃;做作业时,铅笔盒里早已摆满了奶奶削好的铅笔。下午学琴时,爷爷和奶奶一起把她送到老师那里。爷爷奶奶心疼孩子,什么事都舍不得让她干。
一天,奶奶对她说:“奶奶太忙了,你拿扫帚把屋子打扫一下吧。”她居然蹦出这样一句话来:“奶奶,这要怎么扫呀?是横着扫,还是竖着扫?我不会呀!”
探因: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少爷”,整天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别说是让他们干什么家务劳动了,就连饿了、渴了也只需要说一声,马上就有人喂。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家长的劳动意识淡薄。有不少学校都开办了德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家长们也心甘情愿让子女去上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外语等诸多能提高孩子素质的补习班。但一部分家长却忽略了给孩子一个劳动的机会。于是,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到了知识,却淡化了劳动意识。有的不仅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还鄙视劳动者,形成错误的劳动观,贻误终身。
湖北某中学一份“中小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小学生在家一周仅劳动一次,时间为10分钟至40分钟,中学生在家的劳动时间更少,会做简单家务的只有一半。一位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劳动。劳动会使人分心、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还有些学生则说:“家务劳动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干,不用我操心。”
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上学了,家长们总是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学习,家长们往往把所有的家务都包揽了。他们认为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影响学习,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能代替,而孩子的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完全可以由家长来承担。
父母心疼孩子。部分父母认为今天的孩子真是苦不堪言:从四五岁开始,就要参加各种培训班。稍大一点的,难得可以休息的放学后时段和周末都让兴趣班给占去了,除了上舞蹈、游泳、画画等培训班,还要参加英语、奥数等辅导班,高中的学生假期还会补课。为了能让孩子多睡一会儿,为了能给孩子有半个小时甚至是十几分钟的放松时间,父母明知这些事情该让孩子做,却违心地代劳了。说到底,他们是为了给孩子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好好学习力争上游,还要尽量保证每天八个小时的睡眠。劳动是重要的,自立是重要的,但与学习、与睡眠相比又是次要的。
建议: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
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家长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劳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会洗小件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捡菜、洗菜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及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
如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四、五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碗筷、洗手绢等。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制定了7条小学生生活处理能力的标准:
1.自己整理衣物和床位的能力。主要是自己穿脱衣服,把衣服摆放整齐,学会叠被,逐渐学会整理房间;
2.学会安排课余生活。主要是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学会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
3.学会随天气变化安排衣着;
4.学会准备简单的食物,协助父母做饭前的辅助劳动,学会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保质期;
5.学会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自己洗头、洗脚、洗小件衣物,学会使用洗衣机:
6.学会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
7.学会购买简单物品。
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很想,模仿大人的劳动。孩子感兴趣的,又是努力一下能成功的劳动是孩子最愿干的事。如当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泡很有趣时,可以教孩子怎样洗,并让他们动手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当孩子看见大人扫地感兴趣时,大人可以教他怎样扫地才会扫干净;当孩子对上街买东西感到很神秘又愿去尝试时,就可以让孩子去买点油、盐、酱、醋等零星东西,并可以教孩子算数、付钱。告诉孩子衣服怎么洗、怎样扫地、怎么买东西,孩子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而且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就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孩子是非常喜欢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洗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整理花木;节假日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打扫卫生等。家长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家长应以身作则,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爱孩子不要宠爱孩子
现象:父母普遍喜欢宠爱孩子
这是一篇题为《南京:一些贫困家庭父母过分宠孩子》的文章:
刘女士跟丈夫双双下岗,丈夫平常打打零工,自己则起早贪黑在街头摆摊卖小吃,一家人每个月稳定的收入才800多元。但不管怎么吃苦,夫妻俩对正上高一的儿子从不肯“亏待”,别的孩子有的,也尽量买给儿子。儿子有一次表达了对同学穿名牌运动鞋的羡慕,夫妻俩听了咬咬牙,来到商场为儿子买了双800多元的耐克运动鞋。儿子知道了,高兴之余却说没必要买这么贵的鞋。刘女士跟丈夫却“劝说”儿子,不想让你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
钱先生家庭也不富裕,全家收入也就1500元,妻子患了慢性病,每月看病就要花700多元。夫妻俩对女儿总是有愧疚感,觉得没有给她富裕的生活,但同时又对她学习寄予厚望。钱先生见别人家都有电脑,就省吃俭用为女儿买了台电脑以促进孩子学习。可谁知女儿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后来得知女儿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上网聊天上,夫妻俩心情复杂极了。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神童”魏永康的独特经历: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两岁就认识上千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然而,在19岁时,魏永康却被学校辞退了。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便是因为魏永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造成这个原因的,便是他的妈妈。从魏永康出生那天开始,一直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都全给母亲包揽了,这使得魏永康在读研究生期间经常出现“找不到牙膏,就胡乱拿人家的牙膏”,“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就穿别人的鞋子”的现象,而且不是穿一双,还是一样穿一只。
探因:对孩子爱得过分
现在,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越来越高,尤其是独生子女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调查发现,孩子月均支出在500~2000元的家庭占到了35.6%,孩子月均支出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1.05%,多数家庭中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过50%。
对孩子爱得过分。父母爱孩子,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爱得过分,就变成了害。
如果你问一对中国父母:“你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还不是为了孩子!”若你继续追问:“你们为什么为孩子而活着?”他们会说:“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全部的希望啊。”
的确,中国的父母差不多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全过程恨不得全承包。这样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疼爱变成了溺爱,代替了理智的教育。便使孩子的生活都难以自理,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主见。殊不知这种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放纵、自私等不良性格。
星期六早晨,妈妈把精心准备好的早餐放到了桌子上,可均均一点也不领情,闹着要吃鸡蛋。妈妈马上给他炒了一盆鸡蛋,可这时均均又吵着要吃果酱面包了。好不容易弄好了果酱面包,妈妈还没坐下来,均均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鸡蛋都是我的,你们不许吃。”看到均均马上就要哭出来的表情,做妈妈的马上让步了。
过度迁就孩子。爱孩子要有原则,迁就孩子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但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要星星不给月亮,养成了说一不二的独霸个性。有的孩子骂父母,乱摔东西,也舍不得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当孩子发脾气时,爸爸学猫叫,妈妈当马骑,以此来取得孩子的欢心,平息孩子的脾气。但是,如果我们的家长都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陛胡为。
星期天,妈妈带着兵兵去奶奶家。在家里,兵兵从来不踩沙发玩,到了奶奶家,兵兵玩得太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在沙发上踩来踩去,还哈哈大笑,觉得非常好玩。妈妈对他说:“兵兵,不要在沙发上玩好吗?你把沙发都踩脏了。”兵兵看见妈妈生气了,赶紧乖乖地坐下来了。可奶奶却说:“没关系,让孩子踩吧,踩脏了我再洗。”兵兵听了,马上跳起来接着玩起来了。该吃饭了,兵兵下手就抓,妈妈批评他,奶奶又在一边说:“没关系,没关系,你让他吃吧!小心烫着。”
建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少家长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子女的欲望,为孩子设计了“吃的讲营养、穿的求漂亮、玩的需高档、用的讲排场”的生活方式。在家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事,物质上尽其所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在思想上也一味地迁就自己的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开学的第三周,手工老师布置了制作猪八戒的任务。由于扬扬性情急躁,而手工制作需要有些技巧,扬扬一次次做不好,就气得想把它扔了。忽然,扬扬心中一亮:让妈妈帮我做。可妈妈批评了扬扬一顿,说什么自己锻炼呀,自己的事自己做呀。扬扬.为难了。心里想:咦?为什么不叫表姐帮我做呢,她手很巧,家里摆满了她的手工作品。对,就叫她帮我做。
星期天,扬扬拿着手工制作来到表姐家,对正在洗衣服的表姐央求道:“表姐,你帮我做个手工好吗?”“你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呀。”表姐头也不回地说。
扬扬哪能就此罢休呢!于是,扬扬再三请求:“好姐姐,你就答应了吧。人家刘备请诸葛亮,只请了三次就成功了,我请你六次了,你都不答应,太不讲情面了吧?”可表姐就是不同意。唉!扬扬把好话都说尽了,累得口干舌燥,还是被表姐回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