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9254900000011

第11章 七月流火

望文生义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测,比如“七月流火”,若你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形容七月天气炎热有如火烧,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还得从头慢慢说起。

“七月流火”(“火”又名大火、心星,古音huǐ),语出《诗·幽风·七月》,这首诗开章便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谓“流火”,《辞海》中这样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七月流火”意谓夏历七月的黄昏时分,火星就已偏西沉下去了,显示出暑寒交替时节开始出现了。所以下承“九月授衣”,表明到九月就要准备寒衣了。

我们在“动如参商”一篇中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四组二十八群,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中商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心宿,而心宿二就是这颗大火星。《礼记·月令》中曰:“季夏之月,昏,火中。”在现代天文学中,大火星属于天蝎座,西名Antares,一等星色赤,意思是对抗火星。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它的表面温度要比我们的太阳低很多。

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心宿二都会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夏历的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大火星曾是古代最早观测的几颗明亮的星宿之一。通过专门细致的观测,古人得以较好地确定季节,制订历法。

在大约5000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了农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仅仅简单地分辨出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已经不能满足日渐精细的要求。因此,新的方法应运而生——借观测几颗明亮的星在傍晚或黎明时分出没和居南中(过子午线)的日子,来确定季节并制定比较准确的历法。其中,星宿二二——大火星就是最早雀屏中选的亮星之一。

传说早在颛顼帝时就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职位——火正,来负责对大火星进行观测。先秦典籍《左传》中明确记载“火纪时焉”,并说火正又称祝融,是一个常设的专职官员。

每年到了日夜等长(春分、秋分)的那天,当太阳在西方沉落,天色刚开始昏暗时,明亮的大火星就正好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们注意到每年寒尽春回的黄昏时分,东方地平线上总会出现大火星的身影;春季,五谷始生,而秋天,五谷尽熟。因此,当春季大火星出现的时节,就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春分时节。

春分之后,白昼越来越长,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也随之变高,过了两三个月后的日落不久,就会看到大火星悬挂在正南方的天空中发出明亮的光芒。随着时间推移,大火星继续西移,位置又越来越低。接近又一个日夜等长之时(秋分),大火星就完全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了。这是因为这时地球公转使得太阳与心宿看起来像是在同一片区域,二者似乎同升同落,而距离远的多的心宿之光芒为太阳所掩盖之故。古籍《夏小正》中云:“八月辰(指大火)则伏”,“九月内火,辰系于日”。此后再过约一个月,心宿大火星又会于日出之前在东方出现,直至次年春分。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经验,认识了四季节气,总结了天时历法。

有学者考证,早在殷商时代,古人已经根据对大火星的观察测算推算了夏至的日期。在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中,有“贞佳火,五月”,“有新火星并火”,“其侑火”等等。“侑”等都是祭名,这些卜辞所记载祭祀正是针对大火星的。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因为地球公转偏差,最有利于观测大火星的时间是公元前2400年左右,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的商周之际。正是由于发现了大火星与季节变化的规律,人们才把它与收成好坏挂钩,继而隆重祭祀之以祈求丰收。

因此我们可以说,至迟到殷商时代,古人已能测定至少一部分的分至。古籍《尧典》中关于“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记载,就是殷商时代的天象反映。这样明细的节气关系与月名,以及朴素的天文学知识,充分反映了我国2000多年前的天文学成就。

夏日晴空,天蝎座是其中最明亮美丽的星座,星宿二是著名的天蝎之心。当我们的祖先客观实在地观察记录着季节、考虑着能否多收三五斗时,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同为文明古国的古希腊人将这个星座与人马、天秤等11个星座一起,尽情编写无数或美丽或凄然的传说。这或许就是现实与梦想——二者截然不同,却又有着奇异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