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9254900000016

第16章 钩心斗角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唐代杜牧这篇著名的《阿房宫赋》,引后世无数世人对阿房宫的富丽心向往之、嗟之叹之,也造就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钩心斗角”。

心,宫室中心;角,檐角。钩心斗角,原用来形容宫室建筑结构精妙、巧夺天工。清·梁邵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中云:“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孙中山先生在《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第四章中写道:“再而家宅之形式如何结构,使之钩心斗角,以适观瞻,此应用之美术学所必须知也。”

现“钩心斗角”除了称建筑结构精美外,更多用作贬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排挤。这在清·八宝玉郎《冷眼观》第二九回中就有过此解:“兼之妇女冶容诲淫,每甘居于希恩沽宠地位,几欲得男子怜爱则生,失男子怜爱则死,由此钩心斗角。”是为尔虞我诈、暗中争斗之意。

那么,究竟是怎样精美的建筑结构使得大诗人杜牧做出了“钩心斗角”这样的形容呢?这就要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说起。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原料,与西方以石材为主不同,自成一系,创立了一套自己完整的建筑语汇。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抬梁式结构,就是把建筑分为三大部分:台基、屋身和屋顶。每一部分除了结构意义外,还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含义。比如反宇向阳的大屋顶,除了保护木架屋身不会轻易受潮遭朽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向往与追求。《诗·小雅·斯干》中形容道:“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翼斯飞。”就是反映这种对于曲线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屋顶凭借不同的造型、层叠,和斗拱组合在一起,严格地体现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斗拱,顾名思义,是由一种形似斗的方形构件和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在中国古代,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一些高级建筑上才允许使用。它在结构上起承托梁头、枋头以及出檐的重量,将屋顶的重量层层传到柱子上。而屋顶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斗拱历来都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唐宋时期建筑以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由此发展为成熟的“模数制”,即可以提前制件然后批量生产,此种方法由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前后千余年,由此可见斗拱在建筑上之地位。斗拱的艺术形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趋于简练的过程,虽然到明清更多的起象征身份与装饰的作用,但提到斗拱,毋庸置疑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华美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它构成了中国建筑‘柱式’中的决定性特征”。

相信你肯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不单单是面对着富丽堂皇的故宫太和殿、庄重复杂的曲阜孔庙,不单单是精致细腻的晋祠圣母殿、恢弘大气的五台山佛光寺,哪怕只是一间香火较旺的庙宇或者宗祠,哪怕是满城遍地的仿古商业街,透过表面浮华万千,给你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必定终是有如大鹏欲展翅般的屋顶以及层层叠叠的檐下斗拱。遥想杜牧当年,于静夜中畅想阿房宫的景象,不论阿房宫实际上是否存在过,在诗人情怀中,那如峰峦起伏般恢弘的屋顶,那真正“如翼斯飞”的起翘,与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斗拱一起,互相钩叠、彼此斗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实的就是秦朝皇室最奢侈最靡丽的梦——真正廊腰缦回、钩心斗角,美不胜收。

瑰丽奢侈的美到极致便是衰败,所有的精致集于一处、缠绕不休,钩心斗角便也生成了悲哀。后人用它形容人与人之间暗里穷尽心力地斗心机,那也必然是在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笨人都是直来直去的。人们追求完美,然而当太多美好加在一起,未必等于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