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9273000000045

第45章 史可法与史可法祠

梅花岭上的英魂

历史的天空太过苍茫,这种苍茫使得很少人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历史也太过无情,常常是悲剧和喜剧轮番上演,让人啼笑不得。但也Ⅱ三是如此,敢于撞击历史的人,才能实现那悲壮的超越,才能辉耀于历史的星空.历千载而不灭。史可法便是历史的天边一颗闪亮的星星。他生在明末清初,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喜剧在一出出的上演,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史可法却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演绎了一幕悲剧。这悲剧惊天地、泣鬼神,穿越时空,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直到今天,走近史可法祠堂的人们仍旧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史可法祠现在已成为史可法纪念馆。走近纪念馆,便可看到门厅悬挂着一副楠木匾,上书六个大字“史可法纪念馆”,是朱德元帅的手笔,笔力道劲,精神饱满。黑漆大门两旁有一对抱鼓石,十分雅观。门厅正对的是史可法将军的飨堂。飨堂前庭院开阔敞亮,中间是一丈多宽的砖石通道,左右各植梧桐一株,梧桐下面放有当令盆花,点缀恰切,朴素清美。

走廊南面与左右,都围着雕花栏杆,自然大方。飨堂分三楹,廊檐上挂着四盏宫灯,灯体通透,流苏红艳。整个飨堂,典雅凝重,给人以肃穆之感。飨堂廊柱上挂着一副长对,其联语日:“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对仗工整,言真意切。飨堂中间是史可法塑像。史公头戴乌纱,身著明朝官服,正襟危坐,眉宇间流露出刚正凛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塑像后是一架云朵形屏罩,造型古雅,很符合飨堂的气氛。塑像两边柱子上分别挂着郭沫若的题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和严保庸的篆体名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对联熔经铸典,凝练的言词却是对史可法的极高褒奖。

飨堂云形屏罩后,有六扇高接堂檐的板门。穿过板门,便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墓前的一座牌坊上,嵌着碑刻隶书“史忠正公墓”,凝重有力,气势雄劲。衣冠冢是封土墓,约两丈见方。墓台高于地面尺余,墓台边沿种着茂密的茜草,终年常绿,凌冬不凋,人们以为草木也有感于史可法的忠义,便谓之“忠臣草”。墓台上,前面左右植青松,后面左右种寒梅。墓台下的两株银杏之间,竖着“明督师兵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墓院旁的黄石花圃中栽了若干梅花、天竺、剑兰、迎春等品性高洁的嘉树名花,以象征史公的浩然正气千载流芳。墓两边通后院的甬道旁,对称地种植了一些绿筱,细小劲直,风姿独特,俨然是文士出身却坚忍不拔的史可法之化身。

墓园外面有梅花仙馆、晴雪轩等园林建筑,清幽雅致,一派江南风韵。这些园林中大多陈列有后世名流咏赞史可法的诗碑,诗文书法,皆有可观之处。歌咏题写者既有文人墨客,又有将相公卿,足可见史可法影响深远。

晴雪轩的东面,便是史公祠原址。祠堂正南是门楼,嵌有梅花形铁环的四扇墨漆大门,形制如旧,古色古香。祠内供有史公塑像和神龛,龛的上方挂一“亮节孤忠”横匾,左右悬着一副对联:“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两厢陈列着名流们的题咏墨迹。祠堂在东边橱里展出的两幅史公手迹,则尤其引人注目。一副为“自学古贤修静节,惟应野鹤识高情”;另一副为“润雪压多检候蹇,崖泉滴久石玲珑”,笔墨淋漓,刚柔相济,意气毕现。联语则体现了史公的高风亮节,令人们注目流连,吟诵不已。祠堂外观古朴庄严,廊柱上的张尔荩撰写的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分外有名,传颂天下。

史可法本是一介书生,并没有领兵抗敌的使命。但明王朝的武将们却相继降清,继续享受富贵荣华。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洪承畴血腥镇压抗清义军,袁崇焕被朝廷害死,左良玉重病缠身,明王朝的大好河山一处处沦陷,清军的铁蹄蛮横地践踏中原,时势危急,满腔悲愤的史可法毅然受命于危难之际,以书生的双肩承担起兵部尚书之职。他内斗奸党,外抗清兵,常常苦不堪言、忧愁焦虑,身体也每况愈下、憔悴不已。那时,天下大部分地区已在清兵手中,他又何苦效忠于一个不成器的朝廷呢?清王朝的首领们对史可法也是青眼有加,频频发出加官进爵的书信,有时甚至是一日五书,他何不“识时务者为俊杰”呢?史可法严词拒绝了,清兵的书信他常常是看都没看就付之一炬了。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史可法选择的是义,民族大义。他不愧为读书人,不愧为泱泱中华巍巍道统的继承者。

史可法终于杀身成仁了。扬州十日,将士热血洒尽,史可法也血染梅花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梅花岭的遍野红花,便是史可法忠骨英魂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