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地图
9273000000081

第81章 郑成功与郑成功庙

乡愁是那弯浅浅的海峡

宝岛台湾是中国的一颗明珠,美丽如画,风光旖旎,加之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屡遭外族侵略、割占,历经磨难,令人不胜感哀;但英勇的中华儿女总能成功地收回,这也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郑成功收复台湾,虽然主要是基于反清考虑,但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民族绵长的历史丰碑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郑成功和他父亲郑芝龙都是明末官员。在明末清初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联合另一反清将领张煌言沿长江上溯,围攻南京。鉴于郑成功忠心为明,战功卓著,明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台湾早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就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当时明王朝已危如累卵,自顾不暇,而后的清王朝又刚建立,统治不稳,也无暇顾及。这样收复台湾的重担就落到了郑成功身上。

勾了建立长期反清的根据地,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数万将士,由厦门出发,经澎湖,在台南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赤嵌楼。经八个月的战斗,又灭其援军,终于在次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人投降,台湾全岛得以光复。随后,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广招移民,屯田垦荒,并向高山族居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但为时不久,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年仅39岁的郑成功就因病逝世。台湾百姓闻之,哀恸不已。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曾建立祖庙祀奉他,民间百姓也建立了不少私庙,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在郑成功当年登陆的台南,当地百姓同样建有一座开山圣王庙,也就是郑成功庙。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归入清王朝版图,国家实现了统一。但随着清兵入台,大大小小的郑成功庙也渐次湮灭,但民间仍在暗中祭祀,明暗香火不断。清廷当局意识到人民对郑成功的崇敬之情不可压抑,随着统治稳固,就逐渐放宽了祭祀郑成功的限制。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以“郑氏明之孤臣,非国朝之乱贼”,奏请清廷将各地开山圣王庙重修,列为国家祭典。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接受了沈葆祯的建议,追谥郑成功日“忠节”。随后,台湾相继建成了五六十座郑成功庙,而台南的郑成功庙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祭祀最隆。

台南郑成功庙的正式名称是“延平郡王祠”,占地3万多平方米,掩映在一片翠绿的榕荫之中,红墙碧瓦,格外醒目。不过这已经不是一座古建筑而是仿古的新建筑了,因为日本据台期间,把延平郡王祠破坏得面目全非。1965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将祠全部拆除,在原址上按照光绪元年时的基本格局,重新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修建了一座新的延平郡王祠,也就是人们现在看见的祠庙。

在祠的前面,是祠宇建筑园墙的大门,门上嵌有大理石匾,镶“明延平郡王祠”六个金色大字。入门之后是一片绿树繁茂的广场。在广场正中的甬道中间,树有一座简洁的二柱一横枋冲天式牌坊,牌坊正中书“忠肝义胆”四个字。

两旁柱子上刻对联一幅:“孤臣秉孤忠,五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七鲲拓土,莫将成败论英雄。”

建筑群的中心是正殿,琉璃绿瓦顶,朱红墙身,四廊丹漆大柱排列整齐,宏伟壮观。殿中奉祀郑成功塑像,栩栩如生。外殿左右配祀郑成功的部将甘辉和张万里,威武凛然,气宇非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日,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殿堂内柱联、楹联极多,对郑成功的丰功伟绩倍加颂扬。不少联语相当精妙,令人回味。

郑成功庙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大殿后的两株“忠梅”了。这两株大梅树在台湾岛很少见,据说是郑成功亲手栽种的。从1895年日本人占领台湾之后50年中,两株梅树都没有开花,但1945年日寇投降之后,两棵梅树忽然在严冬中竟放玉蕊,香飘百里。观者无不称奇,都说是“越鸟归南,骅骝向北”之意。因这两棵梅树与郑成功一样具有忠贞不贰的品质,所以被称做“忠梅”。不过,这两棵梅树现在已不复存在(1948年枯死一株,另一株1965年被台风摧折),但咏梅诗词颇多流传至今。

名人足迹

泉州:1646年秋。清兵袭安平(今泉州安平),郑母田川氏不堪受辱自殪身亡。郑成功国仇家恨。遂携带儒巾蓝服,焚于南安丰州孔庙,且祷告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从此投笔从戎。

厦门:1655年。郑成功在今厦门大学同安楼一带建演武亭楼台,并亲自督责操练,演习阵法.训练出一批精锐将士,人称“铁人”。

金门: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初一,郑成功率军2.5万人,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挥师东渡,向台湾进军。

旅游小贴士

主要景点:石牌坊、前殿、正殿、后殿、“护龙”厢房等。

地址:台湾省台南市东开山路152号。

设施:庙内有新建的“台南市民族文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