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相对论之父和新思维首倡爱因斯坦
9295400000029

第29章 和平使者(4)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爱因斯坦的思想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他成了犹太民族主义运动的热心人。他尤其热心于在耶路撒冷建立一所大学,使苦难的同胞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当时负有盛名的民众领袖、化学家魏茨曼要去美国为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莱大学拉那里的犹太人赞助,想借助爱因斯坦的巨大影响,邀请他同行时,爱因斯坦就欣然同意了。当时他在给索洛文的信中写道:“我根本不想去美国,这次去只是为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在为建立耶路撒冷大学不得不到处乞讨,而我也只好当一个化缘和尚和媒婆去跑跑。”①同时,他还以与自己接近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深信,为了捍卫别的民族的权利,他也会作与此完全相同的旅行的!”②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和他将与魏茨曼同行前往美国的消息传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们感到欢欣鼓舞,而德国的民族主义者则十分恼怒。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曾使他们在失败的情况下得到很大的安慰。现在,他们从爱因斯坦身上重又发现了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意识,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德国的一种背叛,外界会认为爱因斯坦倾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是对德国的抛弃。迫害爱因斯坦的活动更猖狂了,好心的同事们也前来试图劝阻他不要作为一位犹太复国主义的使者前往美国。但是无论是威胁、恫吓,还是善意的劝阻,都没有能改变爱因斯坦陪同魏茨曼去美国募捐的决定。

①[法]赫尔内克:《爱因斯坦传》,科学普及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②[苏]单沃夫:《爱因斯坦传》.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5页。

1921年3月底,爱因斯坦踏上了第一次访美的旅程,4月2日到达纽约。爱因斯坦的到达引起的是巨大的轰动。饱尝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甜头并使尊重知识和人才成了传统的美国政府和人民,以任何元首都不曾享受过的空前的真诚的热情和盛大壮观的场面欢迎爱因斯坦。那天刚好是假日,自发聚集到港口的欢迎者人山人海。美籍犹太人都感到自己脸上有了光彩,因为出自自己民族的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最杰出的人物来了!向他疯狂地欢呼的除了犹太人,还有新大陆各个阶层其他民族的人士。纽约市长也亲自前往迎接。许多商店为欢迎这位伟人还自动关了门。船一靠岸,爱因斯坦夫妇一下子就被一大群记者包围住了,他们没有想到,声名所引起的风暴在美国比在欧洲任何其他地方还要强烈。

照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记者们先是照相,接着问题一个接一个。爱因斯坦只好听任这批无冕之王摆布,他微笑着,睁着一双大眼睛站在那里,露出了一副孩子般的坦诚。

“能不能请你用几句话解释一下相对论?”记者们问道。

这个问题爱因斯坦已不知听到过多少次。过去,他或是说几句笑话把话题岔开,或是干脆说:“一门科学不是用几句话所能解释的。”这次他面对新大陆的热情的人民机智地答道:

“从前大家相信,要是宇宙中一切物质都消失了,那就留下了时间和空间。但是,根据相对论,物质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也就跟着一起消失了!”

绝妙的回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虽然是一句笑话,可也道出了相对论最本质的东西: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能分离的!

第二个问题是:“听说世界只有12个人懂得相对论,是不是真的这样?”

“不,哪里!每一个学物理的人都能学懂相对论。”爱因斯坦回答说。

问题铺天盖地而来,一个接着一个。爱因斯坦回答了几个之后笑着说:“行了,先生们,我的考试该算通过了吧!”

接下去就是对埃丽莎的轰炸:

“爱因斯坦夫人,你懂不懂相对论?”

“咳,我可不懂,他倒是给我讲过几次,可我怎么也不明白。

我的数学知识只够记账。”埃丽莎的回答把记者们逗乐了。接着她又补充说:“不过,不懂相对论,我也挺快乐。”

埃丽莎及时提醒记者们说:“爱因斯坦不习惯像产品一样供人展览,他宁可工作,工作之余拉拉提琴,在林间散散步。”

不愿在甲板上被展览,但在大街上,在更多的人面前被展览还是无法逃脱。

爱因斯坦像凯旋归来的将军,被请到一辆敞篷汽车上,汽车前边有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这是著名的爱因斯坦教授。”汽车驶上了结彩挂旗、挤满了夹道欢迎的人们的主要大街上。飞机嗡嗡地在低空盘旋,沿途撒下鲜花和五颜六色的赞美和欢迎爱因斯坦访问的传单,场面壮观得惊人,把埃丽莎搞得简直不知所措,只是一味地把献给她的那巨大的花束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口上。爱因斯坦站在车上,向疯狂欢呼的人们致意,一手拿着烟斗,一手把小提琴举了起来。直到埃丽莎发现他一直举着,拉拉他的袖子,他才把提琴放下。埃丽莎悄悄地问爱因斯坦:“阿尔伯特,你对这一切怎么想?”“这简直是巴纳姆①的马戏场。”他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看着挤在道路两旁非要一睹这位“改变了宇宙形象”的伟人的风采不可的欢迎群众,他又说道:“无论怎么说,肯定观赏一只大象或一只长颈鹿要比看一个上了年纪的科学家有趣得多。”

接着就是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位教授胳膊下夹着提琴盒,小心翼翼地走下扶梯。他看上去更像欧洲的著名琴师;比起许多闻名的‘艺术大师’来说,就是他的头发太少了。”“爱因斯坦和提琴形影不离,是一位醉心的提琴迷!”

市议会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来,在纽约的奥拉大学,爱因斯坦向科学家们介绍了相对论。

①巴纳姆是美国一位马戏主持人。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把博物馆、囚在笼中的野兽及马戏场有机地融为一体。他曾带着这个节目周游世界。

欢迎爱因斯坦的狂飙也席卷了国会山。正在讨论宪法修正案的众参两院的议员也因此突然中止了原有的议题,辩论起究竟该不该欢迎爱因斯坦到美国定居来了。尽管竭力主张欢迎爱因斯坦来的议员也公然承认反对者的理由,还不知道爱因斯坦的理论创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而且所有的议员都承认不懂得相对论。结果,欢迎爱因斯坦到美国居住的决定还是通过了。会上,议员们还津津有昧地交流了不少关于爱因斯坦的道听途说。如有人说,全世界只有两个人懂得爱因斯坦的新理论。可惜一位已经故世,而另一位——爱因斯坦本人,也因“年事渐高”把自己最新发现的理论给忘了。

这次,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了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到那里时,校长热忱地称他为“独自穿过没有标志的思想海洋的哥伦布”。

他在这里作了4次关于相对论的报告。后来这4次讲演集成册子出版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了相对论的经典阐述。普林斯顿大学的建立就是想赶超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它是一座坐落在美国繁华、喧闹、忙碌生活中的一个学术孤岛,环境十分优美、幽静,深得爱因斯坦的喜欢。爱因斯坦万没有料到,这里将要成为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

在美国,爱因斯坦还陪魏茨曼到过波斯顿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照例都是出席宴会,发表演说,募捐。爱因斯坦全都听凭魏茨曼去做,自己很少讲话。但爱因斯坦的巨大声名和影响帮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大忙。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使这次募捐就像爱因斯坦在美国受欢迎那样获得了远远超出预料的巨额资金。后来,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向即将赴美旅行的朋友索洛文建议,说:“在美国,你必须主动抛头露面,否则挣不到钱,也不会受人注目。”①

①[法]赫尔内克:《爱因斯坦传》,科学普及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临离开美国前,哈定总统在华盛顿接见了他,表达了美国欢迎他前来居住的意愿。

从埋头苦干的书斋走了出来,从有限的兴趣和孤独的工作中走了出来,欣赏世界与人们所能给予的各种事物,卷入没完没了的交往和到处旅游,这使爱因斯坦的生活发生根本的转折。

开始,他多少还感到有些新鲜感,但很快这种生活使他感到厌烦。当旅行结束时,他就像刚看完一部令人神魂颠倒的电影那样,各种各样的画面从脑际掠过,然而却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包括他同同时代那些著名人物接触,有的当然是属于朋友交往,有的在他看来纯粹是走形式,不得不应酬。

5月底,爱因斯坦回国,归途中第一次应邀访问了英国。汤姆逊和卢瑟福到利物浦港的码头上去迎接他,英国皇家学会在三一学院、牛顿居住和工作的屋子里举行了欢迎他的仪式。主席说:“爱因斯坦之对于20世纪,就如牛顿对于18世纪一样。也许英国人还不肯轻易承认这一事实,然而,正如诸位所看到的,英国人已经承认了。”

访问期间,他在伦敦和曼彻斯特等地作了学术报告。一般的学者对这位来自敌国的大科学家的态度要比他们的会长审慎得多。所以在演讲开始时对他甚至都未报以欢迎的掌声。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讲了科学的国际意义,学者们的交往与合作,讲了英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讲到了牛顿。他感谢英国同行,说如果没有他们也许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理论的最重要的证明。爱因斯坦在伦敦大学讲了整整一个小时,全场自始至终鸦雀无声,仿佛是被某种伟大的神秘力量给镇住了。

但报告一结束,全场几千人立即起立欢呼,他们为这位牛顿的伟大的继承者的实事求是的精彩讲演欢呼,为英德两国科学家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欢呼。爱因斯坦有关科学无国界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不仅从根本上扭转了听众的情绪,也大大扭转了英国科学界的情绪。在同人个别交谈中,爱因斯坦也一再强调他的有些理论是英国天才物理学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在伦敦,他还在卢瑟福的陪同下去凭吊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牛顿墓。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

萧伯纳在与爱因斯坦握手的时候幽默地说:“你们一共8位,只有8位!”“这8位是谁,我同他们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不懂萧伯纳说的是什么意思。萧伯纳解释说:“毕达哥拉斯、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萧伯纳的聪明、机智、幽默、高雅,使爱因斯坦与他在一起甚感愉快。

然而,并非在英国的一切都使爱因斯坦夫妇感到高兴。他们被邀请到一个贵族的苏格兰城堡做客。庄严的城堡作为封建制度的标志耸立着。爱因斯坦夫妇到达时,一个身穿制服石雕似的贴身仆人举着一支沉重的烛台庄重地走在前面领路,这把他们弄得很窘。大房间深深地埋藏在阴暗中,使人情不自禁地要想到里面隐藏着鬼魂。他们完全与世隔绝了。早上醒来,厚厚的窗帘把巨大的卧室遮得如同黑夜,他们就像因船只失事流落到荒芜的孤岛上的两个难民。埃丽莎惊惧地低声问:“我们能请他们打开窗户吗?”爱因斯坦也恐瞑地大叫道:“请谁呀?带我们到这里来的那个家伙吗?”接着沉默了很长时间,埃丽莎才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地说:“不管怎么说,我确实想喝点茶。”“嘘……他们大概把我们给忘了……”爱因斯坦的声音里也充满了无可奈何①。

①[法]瓦朗坦:《爱因斯坦和他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4.访问远东

1922年,日本寄来了一封紧急而坚决的邀请,说是请他去参加《爱因斯坦科学论文集》在日本出版的庆祝活动。同时已为他安排好了好几场讲演,人们正等候他的大驾光临。这是爱因斯坦的第一部文集。爱因斯坦的文集没有在他的祖国用德文,也没有在欧洲国家用其他文字,而是用一种他陌生的东方文字首先出版,这使他对尊重科学、科学上进的日本人民产生了好感。该年秋天,爱因斯坦和埃丽莎来到马赛,乘日本的“北野丸号”邮船踏上了访问远东的旅途。

日本朝野甚至以比欢迎国王还要豪华、盛大、隆重的仪式接待了他们夫妇。埃丽莎后来回忆说:“我们出发之时就像围满了朝臣的君主一样。”船上为他们准备好的那套舒服的房间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而且都是极其精美的。还分别给他们配备了男仆和女仆。但爱因斯坦夫妇坚决拒绝了要随身仆从。他还半听天由命似地对主人说:“我们之中只有一个人必须住这样富丽堂皇的地方。”

“北野丸号”穿过地中海、印度洋,途经科伦坡、印度、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等地都作了短暂的停留。东方人所特有的生活画面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极大兴趣。他在自己的旅行日记中记载了锡兰的人力车夫、“具有国王风度的乞丐”和他自己怎样拒绝享用这种野蛮的交通工具,记述了在东方海港城市看到的拥挤不堪的贫民窟……爱因斯坦对东方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写道:在那里,身强力壮,而面庞清秀、温驯安详的半饥半饱的人们迫使你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欧洲人——他们的堕落、野蛮和贪婪却被认为是优越、能干”①。路过印度时,泰戈尔单独和他在善底尼开坦相处了几天,就当时人们广泛注意的社会问题交换了看法。

①[苏]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传》,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