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
9323100000017

第17章 政治狂人卡扎菲(3)

2008年9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成为50多年来第一个访问利比亚的美国高官。卡扎菲别出心裁地开展了一次“厨房外交”:在一间厨房以斋月膳食款待赖斯,并送给她自己的相片和一枚戒指。这被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称为“卡扎菲伸向布什的橄榄枝”。在接受

采访时,卡扎菲称赖斯为“我亲爱的黑非洲妇女”。当时,有关赖斯和卡扎菲儿子赛义夫“热恋”的传闻也被中东和西方媒体热炒。美国和利比亚的关系仿佛走进了蜜月期。

但不和谐之音并未消失。卡扎菲在他的公开言论中依然时常流露出对美国的不满。赖斯访问之前他曾表示:“既不想成为美国的朋友,也不想成为美国的敌人,只希望利比亚不受干扰。”

2009年8月底,在利比亚要求下,苏格兰司法部决定以人道原因释放已到癌症晚期的“洛克比空难案”嫌犯迈格拉希,卡扎菲不仅派自己的儿子去英国迎接,还在国内机场组织了上千人的欢迎队伍。9月,卡扎菲去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提出要在纽约中央公园搭建帐篷住宿,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联大会议上,他又滔滔不绝地讲了1小时36分钟,言辞中不乏对美国和联合国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惹恼了美国人。

专家认为,美国和利比亚的关系并不稳定。美国此前缓和与利比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该国在中东、非洲政治中的影响力。据统计,截至2007年1月,利比亚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15亿桶,在非洲排第一位。更为重要的是,利比亚石油开发的潜力很大,广大未勘探地区吸引着美国石油巨头的目光。同时,卡扎菲曾长期与中东和非洲地区一些国家和组织有着密切的往来,美国要解决中东和非洲的一些热点问题,利比亚能派上用场。

然而,美国与利比亚的矛盾毕竟根深蒂固。卡扎菲给美国所能带来的现实利益,还不足以抵消两国几十年的矛盾。现在,美国正从伊拉克脱身,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又接连发生动乱,加上有法国、英国一同出头,美国看到,顺手把卡扎菲搞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与英法关系错综复杂

利比亚与英法两国历史上的渊源更深。1943年初,英法两国就分别占领了利比亚南部和北部,并分别成立了军政府。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才摆脱了英法的殖民统治。利比亚离欧洲近,周边的邻国都是法语国家。最为关键的是,利比亚蕴藏大量的石油。于是,历史原因、地缘政治加上现实利益,让英法等国一直“惦记”着利比亚。

洛克比空难也是英国和利比亚结怨的一个核心。由于事件在英国发生,死难者中也有不少英国公民,英国处处追随美国,在对利比亚制裁上毫不留情。而卡扎菲也曾毫不让步,让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1996年2月,利比亚一些反政府分子对卡扎菲实施暗杀,不过,卡扎菲躲过一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后来报道,利比亚反对势力在行刺卡扎菲两个月前,就将行动计划通知了军情六处。军情六处则将刺杀行动向英国政府做了详细报告,还专门拨出10万英镑的款项,购买了250多件武器来装备刺客。

得知这一“内情”,卡扎菲大为光火。利比亚外交部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表示,利比亚政府将严肃对待这一事件,“要求英国政府协助调查”。尽管英国对此予以否认,但利比亚外交部发言人在电视讲话中还是称其表态为“欲盖弥彰”。

利比亚与法国也有矛盾。1989年,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的一架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坠毁,机上17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丧生。西方国家认定是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了这起空难。虽然事后利比亚赔偿了3500万美元,但与为“洛克比空难”付出的27亿美元代价相比,这笔钱太少了。法国政府对此极为不满。

萨科齐上台后,据说也与利比亚当局有过利益交换。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日前透露,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利比亚曾掏钱资助萨科齐。赛义夫说:“我们有当时所有的详细资料,准备将它公诸于众。我们当初援助他(萨科齐),以便他能帮助利比亚人民。但是他令我们感到失望,那就将钱还给我们。”对此,法国政府予以否认。

萨科齐拿没拿卡扎菲的钱,现在无法考证。2007年12月,卡扎菲访问了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总统府后来透露,法国和利比亚“签署了一系列的商业合同和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利比亚从法国购买21架空客飞机、1座民用核反应堆、14架战机、35架作战直升机、防空雷达,以及修建1个新机场,加强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00亿欧元(约合140.7亿美元)”。这一切可是有据可查的。

当然,在现实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现在,以美英法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卡扎菲的军事行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审视卡扎菲与西方数十年的恩怨。英国两名中东和非洲问题专家曾写道:“西方对利比亚的无知和卡扎菲对西方的无知不相上下。”也许,“无知”还不能准确地说明问题,在“无知”的背后,或许有更多的民族、宗教、历史、地缘政治、现实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因素。这些西方国家还要和卡扎菲对抗多久,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4.180度大转弯,卡扎菲变好了?

2003年12月19日,曾被里根称为“疯狗”的卡扎菲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愿意接受武器核查;几天之后,卡扎菲又将利比亚掌握的几百名“基地”组织和其他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情报交给了美国和英国;12月30日,卡扎菲在会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时表示,他迫切希望利比亚能够摘掉“流氓国家”的帽子,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他甚至还表示,希望过去的宿敌美国为利比亚提供安全保障。

从同意交出洛克比空难的嫌疑人,到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长达十余年的制裁,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利比亚的转变。但是2003年最后一个月,在萨达姆被俘之后的短短十几天内,卡扎菲这一连串的外交举措,仍然让美英、甚至整个世界都感到应接不暇。

近年来,卡扎菲在不同场合表达希望与美国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愿望。2008年9月1日,利比亚举行革命胜利39周年盛大庆祝活动。卡扎菲发表演讲称,利比亚将结束被美国孤立的时代,利美关系将进入全新发展时期。舆论认为,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卡扎菲不得不改变对西方的态度,这也在客观上为利比亚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与任何重大变化一样,卡扎菲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一个革命国家,卡扎菲的利比亚已经存在了34年。革命国家的概念,源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一类型的国家,不仅试图彻底改变国内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而且还试图把自己的革命扩大到与自己情况相类似的国家,进而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

革命国家要转化成为一个被国际体系所接受的“正常”国家,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往往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革命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对国际体系的挑战代价惨重;二是,现存国际秩序允许革命国家重返国际体系;三是,革命国家重返国际社会的尝试得到鼓励,它感到自己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收益远远超过了与之对抗所付出的代价。

利比亚与西方的博弈及目前的转变,多少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利比亚一直以反美、反西方著称,但真正使利比亚完全孤立于国际社会的还是洛克比空难。洛克比空难是卡扎菲政权反西方的极致,最终也成为其转向的契机,可谓物极必反。1990年代,针对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卡扎菲以国家主权的名义整整抵制了十年。为此,利比亚付出了巨大政治代价和经济损失。

2000年,设在荷兰的苏格兰特别法庭正式审理此案。次年,法庭宣布一名疑犯无罪释放,另一疑犯被处以27年徒刑。审判程序的相对公正以及只有一人定罪的结果,显然给卡扎菲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9·11事件”引起全世界对恐怖主义的讨伐,也进一步触动了卡扎菲。

尽快摆脱恐怖主义庇护者的恶名,解除联合国的全面制裁,成为卡扎菲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为此,他一反常态,成为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并向华盛顿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

2003年8月,利比亚最终同意承担洛克比空难的责任,向遇难者支付高达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洛克比空难问题的解决,为利比亚改善与美英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美国仍无法消除对利比亚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疑虑,并继续维持对利比亚的单方面制裁。为此,早在在2003年3月美国对伊拉克动武之前,利比亚便开始与英美两国进行秘密谈判,以消除它们在这一问题的忧虑。这一谈判的最终结果,便是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的声明。

毫无疑问,利比亚的这一决定是“9·11”以后“反恐”和“倒萨”这两个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但是,它同样与卡扎菲对自己30多年的革命生涯的思考分不开。和其他靠革命起家的领导人一样,卡扎菲常常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革命的冲动要求他不断与现存或假想的敌人进行斗争,但维护国家安全和兴盛的需求又迫使他不得不寻求与现实的妥协。

正像利比亚一位领导人在解释这一行动时所指出的,“利比亚现在的工作重点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要“进一步推动利比亚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与美国和英国关系的发展”。

作为北非重要的产油国,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占利比亚出口总值的95%以上,但由于多年来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僵化的国有体制,目前利比亚的原油日产量仅为100多万桶。据估计,一旦制裁被取消和美英公司重返利比亚,其原油日产量可在5年内提高到200多万桶。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比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更能够赢得民心的,利比亚领导人也深知这一点。

在历史上,很少有像卡扎菲这样的第一代革命领导人,会牺牲自己的革命理想,与他们曾经激烈反对过的现实作出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美英的压力促变,还不如说是卡扎菲的勇气使然。不过,对于一生常做惊人之举、甚至有些反复无常的卡扎菲来说,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 困境中突围

卡扎菲思想勃兴于20世纪下半叶,致力于阿拉伯民族统一和复兴。卡扎菲思想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伊斯兰教的指导原则;二是平均主义的建国原则;三是泛阿拉伯、泛伊斯兰的对外政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实践,卡扎菲思想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利比亚社会机制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牢牢掌控利比亚为上

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结束了,如此一来,东西方相互对峙的战略态势顿时得已缓解。随着后冷战时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卡扎菲思想在利比亚的政治实践中也逐渐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首先是对部落势力的依赖加重。卡扎菲的“强人政治”统治方式具有明显的部族政治特征,这和中东北非地区固有的部族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在贝都因沙漠中,各部落之间近似无政府状态的环境造就出了一种“弱肉强食、有仇必报”的部族传统价值。仅就其性格来说,阿拉伯人所表现出的不是集体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恰恰相反,阿拉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高度的个人主义和狭隘主义的个性,一般而言表现为狭隘的忠诚,笃信于部族和家族,视外族为他物,相互友好交往极少,利益纠纷大动干戈居多。在那里,个人主义是这样的根深蒂固,以致游牧人始终未能衍变成一个具有社会意识的群体。因为他们往往只关心本部族的福祉,要他关心各部族共同利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