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
9323100000007

第7章 “伟大的上校兄弟”(1)

卡扎菲最终能否化解危机、继续领导国家,人们还将拭目以待。但回看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几十载春秋,却多少让人心生感慨。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卡扎菲的行动常常令人感到难以捉摸,甚至有些“古怪”。也许正因如此,40多年来他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1942年,卡扎菲出生于苏尔特沙漠的一个羊皮帐篷里,目不识丁的父母都是贝都因牧民,这个民族有着反对异族入侵的传统,这让卡扎菲从小就决定做一个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

卡扎菲毫无疑问是个天才。上中学的时候就是学生领袖,不仅能说会道善于奇思妙想,而且极有感召力,发誓要建立一个新社会。

他的几个主要的追随者后来都成了国家领导人。在军校里,已经开始组建自己未来的班底:小学同学负责在民间传播革命思想,军校同学负责效仿埃及的纳赛尔,建立“自由军官组织”,准备武力夺取政权。

1969年9月1日,一个27岁的通讯排排长率领12个军校同学和手下的600多名士兵把国王赶跑了,“那一天,从头到尾毫无章法,阴差阳错”,到行动时才发现只有1050发子弹可供使用,平均每名士兵1.5颗,就这样,卡扎菲最终政变成功,开始领导这个沙漠国家。

§§§第一节 沙漠出了个卡扎菲

在卡扎菲诞生时,其父年近六旬,老年得子,钟爱有加,给他取了一个圣徒的名字:穆阿迈尔,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1.幼时卡扎菲

卡扎菲全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诞生在海滨城市苏尔特以南30公里沙漠中的一个羊皮帐篷里。他的父母都是贫穷的贝都因牧民,属于柏柏尔的一个叫卡扎法的小部落,这个小部落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是很奇怪的,也是很难听的:卡扎法的意思是咯血或呕吐。这个部落是一个漂泊不定的小部落。

卡扎法部落的称谓系由柏柏尔文字转化而来,这有其历史背景。柏柏尔人为利比亚土著民族。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进入利比亚战胜柏柏尔人后,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逐渐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扎法的名称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尔文融合的产物,卡扎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混杂繁衍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征服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多来自也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亚定居下来,其中有的人就辗转到苏尔特以南地区,逐渐形成卡扎法部落。卡扎菲在一次报告中也曾提到此事。他说:“假如利比亚一切水源枯竭,我将回到也门去。”卡扎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亚学者,他们大多认为卡扎法部落的根在也门。

卡扎法部落像利比亚的大多数部落一样,基本上都是阿拉伯贝都因人,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这里的沙漠并不是好莱坞影片中满是金色沙洲和流动沙丘的大沙漠,而是灰色的原野,有岩石也有灌木丛。夏天赤日如火,冬天受地中海风的影响,寒冷异常。大多数利比亚人都住在海岸边的城镇中,或者住在沙漠绿洲上。

卡扎菲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一广袤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这里气候恶劣,没有现代人所认为理应具备的起码生活条件:没有自来水、排水管道和电。卡扎菲一家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其祖先几个世纪来的生活习惯。卡扎菲的父亲以放牧骆驼和羊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卡扎菲的父亲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两人都是贫穷的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在掌握政权以后,卡扎菲与父母的关系仍很密切,但是由于奇妙的文化差异,卡扎菲多年来坚持让他们继续在帐篷里生活。

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尽管家中贫寒,但卡扎菲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卡扎菲有三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死于癌症,另一个姐姐与当地人结婚,第三个姐姐嫁给了麦萨奥德·哈费兹,此人后来曾担任过费赞省的总督。

部落生活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但是,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卡扎菲吃苦耐劳的品格。童年时代的卡扎菲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大人讲故事。卡扎菲的双亲和邻居经常给卡扎菲及其小伙伴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包括贝都因人的传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利比亚的历史,外国对利比亚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亚出现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轶事趣谈,孩子们爱听的神话故事等。

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的动人故事曾深深打动了卡扎菲的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崩溃,意大利于1912年10月占领利比亚,取代土耳其控制利比亚,并将利比亚变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反抗。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目墨索里尼上台后,提出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侵略纲领,向利比亚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以图全面控制利比亚。利比亚人民为反对意大利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其中以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抗意游击队最为出名。奥马尔·穆赫塔尔原为一名中学教员,在利比亚人民反意斗争的浪潮推动下,他弃教从戎参加了武装斗争。他在战斗中成长,成为由数千人组成的游击队武装的领导人。他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主要成员是游牧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屡屡重创意大利殖民军。意大利殖民军采取铁血政策,残酷镇压利比亚游击队,致使利比亚游击队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比亚民族主义领导人陆续遭杀害或被俘。奥马尔·穆赫塔尔在困境中坚持斗争。1931年9月11日他在绿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落马倒地,陷入敌军重围,负伤被俘。他在敌牢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在两万多名利比亚群众面前被意大利法西斯处以绞刑。奥马尔·穆赫塔尔被利比亚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卡扎菲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矢志长大后做一个奥马尔·穆赫塔尔式的人物。

卡扎菲长到入学年龄时,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亲还是决定送他上学读书。卡扎菲进入了苏尔特一所小学学习,当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而且又是贝都因人,城里的孩子都称他为乡巴佬。他从上学一开始就感到了压力,但他将这种压力变为了动力。白天他在学校读书,晚上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

利比亚是伊斯兰国家,星期五作为周休日。每星期四放学后,卡扎菲步行约30公里回家,星期五下午又返回苏尔特。他在往返途中要穿过沙漠地区。这种长途跋涉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炼了他的意志。

卡扎菲14岁时,他们一家人迁到西南部的费赞省塞卜哈居住。他父亲为当地部落酋长看护财产,他们一家住在塞卜哈城外两英里远的一处小房子里。这样,卡扎菲进入了塞卜哈中学读书。

中学阶段是卡扎菲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埃及电台“开罗之音”广播,努力增加对外界的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在这期间,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名著《革命哲学》,尤其是纳赛尔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深深镌刻在卡扎菲的脑海中,使卡扎菲在发动革命问题上学到了第一课。

2.从小埋下仇恨的种子

卡扎菲的双亲目不识丁,但是他们按照贝多因人的传统,给孩子们讲述许多关于他们部落及其历史的故事,讲述部落出现的英雄人物和外国歹徒。反对帝国主义和怀疑、讨厌外国人的种子已在这个家族中扎下了根,它给卡扎菲统治下利比亚的外交政策蒙上了阴影。

卡扎菲的父亲每周都将儿子带到其宗教老师那儿上课,学习《古兰经》,从老师那儿卡扎菲知道了伟大的穆罕默德·宾·阿里·阿尔·赛努西这位利比亚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他给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3省的不同部落以宗教,并产生了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伟大的赛努西诞生在18世纪末,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的后代。他先后在非斯、摩洛哥和开罗学习过宗教,正如150年以后的卡扎菲一样,他在这些地方被埃及的宗教领导者们斥责为违背正统乃至异端。阿尔·赛努西到过麦加,又到昔兰尼加沙漠一个遥远的绿洲,建立起第一个令苏菲派鼓舞的宗教据点。1856年他又将其大本营迁移到离埃及边境不远的杰格布卜。阿尔·赛努西的伊斯兰教派主张禁欲和原教旨主义,对好战的贝都因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他成为能够给各部落制定法律、建立秩序的唯一人物。

赛努西的教团在3代人的时间里从非斯拓展到大马士革,从君士坦丁堡拓展到印度。它在东北非、苏丹、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也有立足之处。它的成功对于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年轻的卡扎菲而言是一个可借鉴的先例,他不仅要将各不相同的部落联合起来,而且要将不同的国家联合起来。

土耳其人的统治也许是松散和无效的,但却不是苛刻专横的。而对意大利人却不能做这种略带赞许之词的评价。意大利人在1911年开始进行残酷而富有侵略性的殖民活动。

穆阿迈尔·卡扎菲的童年生活十分俭朴,是在饱经意大利蹂躏利比亚的暴行中长大的。“甚至我的父亲和叔叔都曾经被判过死刑,而在最后时刻才获释的,”卡扎菲这么说,“我的祖父作为意大利人的受害者,死于1911年。”

意大利人用最新式的战争武器,包括飞机和飞艇大规模地入侵利比亚,但遭到了来自的黎波里、昔兰尼加和费赞地区各部落的顽强抵抗。意大利人像从前的侵略者一样,遭受了失败,撤退到海岸边。在那里,他们打算不仅统治利比亚,而且要把利比亚变成殖民地。意大利人将利比亚视为“第四海岸”,到殖民活动的末期,已有10万多意大利人在利比亚领土上定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赛努西教团领导人萨以德·艾哈迈德·阿尔·谢里夫决定与土耳其人结成盟国。土耳其人站在德国一边与英国和意大利作战。

这是一个错误的决断。1915年德国鼓动赛努西教团对英国在埃及西部沙漠地带的战略要点发动进攻。赛努西教团在马特鲁港被彻底击溃,于是萨以德·艾哈迈德·阿尔·谢里夫将权力移交给其表兄弟萨以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萨以德·穆罕默德·伊德里斯(后来的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喜欢平静的生活,希望能善始善终地完成其统治,所以他马上同英国达成了和平。伊德里斯还同意大利达成协议,这一妥协方案承认他在内地得到的统治权;作为酬报,意大利人控制了海岸的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罗马自由政体和大量共和国政权在欧洲的出现,的黎波里塔尼亚宣布脱离意大利的统治而独立,成为一个阿拉伯共和国。但是,这种政治倾向持续时间并不长。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上台后不久,就开始重新征服利比亚,并声称:“事实上意大利正在我们的第四海岸上缔造文明——总体上是西方文明,特别是法西斯文明。”

1922年4月,的黎波里塔尼亚人因为不能够解决部落内部的分歧,同时也为抗击意大利人,主动推举伊德里斯为整个利比亚的酋长。伊德里斯也没有经受住挑战,不久便逃亡到埃及。而赛努西教团余部,在富有战斗精神的萨以德·艾哈迈德·阿尔·谢里夫和各地区领导人如奥马尔·穆哈塔尔等的领导下,和侵入利比亚的意大利人展开了勇敢的游击战。

20年代后期,墨索里尼派遣他最孚众望的将军鲁道夫·格拉扎尼前往利比亚扫清抵抗力量。格拉扎尼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完成了任务。战争记录上记载着这位意大利将军的累累恶罪。据载意大利人轰炸市民,杀害了许多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强奸妇女并将其肚子剖开;践踏《古兰经》;将男人逼上飞机,然后将他们从400米的高空中推下来摔死。

格拉扎尼称“到处都是对我的攻击、诽谤和诋毁。”他为此心绪不宁。他在《叛乱的痛苦》一书中写道:“看到纯粹的法西斯主义拯救了昔兰尼加,使它免受步步进逼的地中海沿岸东部势力的影响——这股势力企图摆脱文明的拉丁势力——我的良心变得恬静而刚毅。”

利比亚是以极高昂的代价“被拯救”的。在格拉扎尼的“文明军队”统治下,每年有1.2万名利比亚人被处死,牧民们被转移到集中营,数以万计的人死在那儿。意大利人沿着利比亚和埃及的边界建起了200英里的铁蒺藜墙来防止利比亚人逃跑。这一时期,很少有利比亚家庭能完整无缺地延存下来,卡扎菲的祖父就死于这一时期。

卡扎菲所在部落有300人被意大利人逼得走投无路,逃到邻近的乍得。如果说在利比亚人仇敌的名单上,格拉扎尼是坏人头子的话,那么少年时代卡扎菲崇拜的英雄则是一位上年纪的学校校长奥马尔·穆哈塔,他后来成为游击队的领导人。此人是利比亚现代史上的烈士之一,卡扎菲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提到他。在《沙漠之狮》这部电影中,主要人物安东尼·奎恩代表穆哈塔,奥立福·里德代表格拉扎尼。这部电影被译为阿拉伯语,几乎每夜都在利比亚电视上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