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2
9373300000028

第28章 附录(2)

——王朗

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

——孙权

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致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唯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悬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当时之势,异于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纵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见,信于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于五国之兵也,何惮于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

——张俨

读《三国演义》,热闹都在前半部,司马懿出场较晚,舞台上的风光,都被最早走到脚灯前的角色抢光了,他显得不那么光彩出色,其实,在这段历史中,他是一位最了不起,靠耐性、权谋、机智、残忍,夺得胜利的最大赢家。

——李国文

历史上把司马懿说成奸臣,甚至地方志不敢入录。但实事求是地讲他确实是忠心为国、功勋卓著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张继峰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灭蜀、代魏、吞吴,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正是由于司马氏比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有作为,行政效能也较高的缘故。

——马植杰

司马氏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农民的休养生息,有助于社会安定,博得农民拥护。社会安定,农民支持,这是司马氏夺权成功的社会基础。当然,农民支持是基础,而拥护他们成功的力量还是世家豪族。

——何兹全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之所以能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三国后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乃是依靠他那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阴鸷、残酷的品性。他的才智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不能与曹操、诸葛亮等人并列,却也超越常人。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东平公孙,都显示出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对魏国无疑是作了贡献的。然而嗜杀成性,在上庸和襄平两地进行过灭绝人性的屠城,应该受到谴责。尤其是晚年为了创帝业以贻子孙,在豪门士族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残酷地镇压了朝廷中一批颇有朝气的才智之士,开创了曹魏末期那种严酷、压抑而沉闷的政治局面,使中国进一步踏入腐朽、黑暗的门阀政治的历史时期。尽管门阀制度的形成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推波助澜的司马懿是负有责任的。西晋统一了中国,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带来新气象,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张大可

魏之亡,自曹丕遗诏命司马懿抚政始。懿知初为文学掾,岂夙有夺魏之心哉?魏无人,延懿而受之耳,懿之视操,弗能若也。操之威力,割二袁,俘吕布,下刘表,北归乌桓,而懿无其功,操迎天子于危乱之中,复立汉之社稷,而懿无其名,魏有人,懿不能夺也。

——王夫之

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熏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故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李宗吾

他出身世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毛泽东

司马懿也是自己不肯篡,而让儿子孙子去篡的。可见,司马懿的“小聪明”不在曹操之下。然而,司马懿不曾“力征经营”,打下这个天下。这个天下,是曹操留下来给曹丕、曹叡、曹芳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个“篡”字。司马懿父子祖孙,所犯的罪不仅是“篡”,还加上一个“窃”字。

司马懿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批评为“以狐媚取天下”。这狐媚二字很恰当,一点儿也不冤枉。他会“媚”,会骗,先骗了曹操,后骗了曹丕,最后又骗了曹叡。他骗这三人,所用的手段都是一个“媚”字。骗过这三人以后,他又骗曹爽,把曹爽骗进了鬼门关。这一次,他所用的不再是“媚”,而是“哄”。

司马懿虽然是一个心狠手辣、不顾道义的人,论行政能力,他却也有过人之处。他一向很知道重视水利与屯田的工作。

——黎东方

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氏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公元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公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王凌先生的行为,不过是另一次夺官夺权,阴图另立中央政府,更是一种私心,看不出他的忠贞,只看出他的权力欲望。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

——郭衣洞

司马懿得享高寿,是司马氏能取曹氏而代之的重要因素。曹丕只活了39岁,曹叡只活了34岁,父子寿命相加74岁,仅为司马懿一人之寿数,如果曹丕父子能活得久一点,不用太多,都活到45岁,那司马懿将死于君权集中的曹叡之前,这样一来,司马氏取代曹氏的政治变化即会化为泡影,历史将改写。人寿命的长短,一般来说具有偶然性,但司马懿比曹丕父子高寿一事,也不完全出于偶然。司马懿出身河内儒学大族,又是建安年间成长的一代。建安年代是士大夫思想急遽变化的年代,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献身群体克制个人欲望的儒家思想衰退,追求自身愉悦轻视社会观念的道家思想兴起。司马懿自幼受家学熏陶,又成长于儒家思想尚未衰退的时代,故个人生活比较自律,他提倡节俭,也不纵欲,妻妾不多,遇事能自我排解,即使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女人服饰,也不真正动气,坚持孔孟养身之道,是他得享高寿的主因。反观曹丕父子,儒学渊源谈不上,又成长于思想变动大时代后期,父子的共同特点是放纵恣意,特别是色欲一点特别突出。曹丕在诗中说: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反正要死,不如享乐一生算了,殊不知情欲一纵,要享受百年更不可能。可见司马懿比二曹高寿,与他们分属不同家族时代有关,并非全属偶然。

——方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