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20

第20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9)

这是一个令他无法承受的沉痛代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更加坚韧不拔地继续着他的不平凡的事业。他还是领着孩子们出早操;他还是领着孩子们玩“老鹞子抓小鸡”;他还是坚持晚上到孤儿院查铺;他还是领着孩子们去春游、秋收;他还是领着孩子们去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汇报演出;他还是每到春节前,为所有的孤儿换一身新衣服、新鞋子。他继续毫不松懈地关爱着每一名孤儿的学习、生活、就业情况;他继续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体伸出援助之手,资助10多万元,为他读过3年小学的苇沙河镇大松树小学修建校舍,资助从那里出来的6名大学生、3名高中生完成学业。不仅如此,他为了把孤儿们的学习教育抓得更紧更好,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教育投资,从湖北著名的教育之乡--黄冈请来了专家任校长,聘用了那里优秀的教师当教员,以入股形式联合办学,从小学、中学、高中一条龙的,都能得到教育质量的保证。学校的口号是:给我一个白山孤儿,还你一个祖国英才!

2002年夏天,正当朱玉林的企业办火了,慈善事业做大了的时候,党组织任命他为育林新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在这里,又开始了他人生的一段新路程。

走马上任,他和班子成员多方谋划,提出了以增加农民年收入为中心,以发展产业化项目为重点,以加快农村基础建设为突破口,改旧村建新村,建设高标准小康村的具体目标。还请来了城市规划勘察设计部门对育林新村进行详细、科学的规划。行路难是困扰村民发展的一件大事,该村1996年公路遭受洪水被冲毁。道路不修村民难富,要想富,先修路。在村集体经济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他向上级政府和自己公司筹措了258万元,修通了长68公里,宽45米村村通的水泥板路;又卖掉自己在外地的一个煤矿井口,投资860万元建设了一条长27公里,双幅宽195米国家级公路,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和对外运输难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村民多年没有实现的夙愿。接着,玉林又带领班子发动群众,在荒山野岭上植树造林500余亩,进一步绿化山林。统筹规划,合理动迁,利用老宅基地造田近200亩,投资260万元修筑了2542延长米的拦河坝,改造了杨木斜河,改河后造田270余亩,保护耕地1200余亩。再接着,又投资新修一条长7800延长米的自来水管道,使村民们都吃上了达标的自来水;投资160万元,装建了沼气罐、修建了外型美观的公厕;投资145万元,种植绿化带、建绿地、修花坛;投资45万元,安装工艺路灯,建村标;投资30万元,修建垃圾点,购垃圾清运车……同时还为村村舍舍的村民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使育林新村在奔小康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育林新村的乡亲们在几年的光景中就富裕了,有种菜的,种药的,有养猪的,养牛的,有跑运输做生意的……村集体经济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养鸡场、多层板厂、饮料厂、果酒厂、洗煤厂、硅粉厂、黑木耳生产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轧钢厂、彩釉砖厂都纷纷建立起来。昔日贫穷落后的山庄沸腾了,在朱玉林率领的班子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庄彻底变换了模样。苍翠的山峦之间,一栋栋红顶白璧的农家小院,孤儿院别具一格的宽敞校园,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美丽的人文景观,构筑了一个小康新村清新而明快的胜景。2005年育林新村被评为“省级小康村”。

而这一切,都与朱玉林息息相关,脉脉相连。他不仅心里装着孤儿院那些孩子们,也装进了育林新村老老少少的乡亲们。他和党委会、村委会的同事们分片包干,每人负责一片,便于了解村民的疾苦和困难,掌握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为乡亲们做实事、干好事。朱玉林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村民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等原因,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他就有些心里着急,睡不着觉了。他对这些困难户列出清单,自己拿出一笔钱来,领着一些人开着卡车去县城买回一车大米、面粉还有副食品,挨门挨户送到了贫困村民的家里。春耕时节,他又主动到家家户户联系备耕事宜,把农用物资、化肥、种子、农机具选好购齐送到村民家中。村民李兰友腿上股骨头坏死不能下地劳动,而他的老伴儿也疾病缠身,家里无人种地。正在他们一家人愁眉不展的时候,朱玉林和村干部来了,屯里屯外的乡亲们也来了,开动拖拉机翻地的翻地,点种的点种。只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李家的20多亩地就利利索索地播种完了。不管村里谁家有什么难事儿,只要玉林知道了,就一定会很快得到解决。一位满身泥土的村民来找朱玉林,他自己的老伴儿在得了急病后去世,无钱料理后事。玉林一边安慰这位满身泥土的村民,一边掏钱安排人,为这位村民的老伴儿办了一个完整的丧事。在朱玉林的心里头永远牵挂着全村老百姓,永远牵挂着孤儿院的几百名孩子们。这就是慈善家内定的责任,责任的力量--在朱玉林的心里永远重于泰山。

转业老兵宫钦智年岁已高,患有脑血栓病,而老伴儿又是残疾人,朱玉林总把他的困难记在心里,平时他家里有困难,玉林总是自己个人掏钱帮助他。每年春天不用老人花一分钱就组织人帮他种上地,铲地施肥、夏护秋收全都承包了。这名转业老兵看在眼里,乐在心间,一个劲儿地说:“朱老四,你们这个班子好啊,共产党好啊,没有忘了我这糟老头子。”2009年重阳节,玉林办了4桌酒席,把全村19位80岁以上老人和他们的儿女请到了一起,让他们高高兴兴过了节,所有到场的老人还得到了他给的400元过节费。只要是对家乡有益,对老百姓有益,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事他都想,他不仅在想,而且在用行动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企业家、一名大慈善家的光荣事业。

如今--由他白手起家创办的白山市育林社会孤儿福利集团总公司,已经是以煤炭生产、销售、运输一条龙作业为主的白山地区最大的煤炭销售、运输民营企业。所属的企业除运输分公司外,还有白山市育林孤儿院、白山市育林孤儿院葡萄酒厂、白山市育林孤儿院汽水厂、白山市育林孤儿院鸿秀源瓦厂等。他的企业就是孤儿们的就业基地,孤儿除了自愿外出工作外,他都优先安排在本企业工作。公司所属企业,除安排育林孤儿院的23名孤儿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业外,还吸纳农民工546人、下岗职工159人、大中专毕业生37人、农村退伍兵32人就业。按玉林的情况,他的企业可以申请免税,但他不申请,为的是为政府和社会减轻负担。他的企业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白山市人民政府、江源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明星企业;在1998年就被评为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从2000年开始至2009年都被白山市人民政府评为个体私营企业纳税大户。“院长爸爸”那供养了387名孤儿的企业,始终挂着白山市纳税大户的奖牌!

如今--育林新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在进入“小康村”之后,又有47户人家住上了两层高的标准别墅。玉林他们将继续投资建设“温泉生态旅游项目”和“国家级生态村”建设,保证在水的质量、植被要求、空气指数、噪声指数等28项指标中都达到要求,使新村形成青山绿水、景色秀美、气候宜人的休闲度假游览胜地,促进全村收益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如今--经过孤儿院培育的387名孤儿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已经42岁,共有小学生、中学生244名,高中生41名,大学生79名,研究生11名,在外参军12名。已经就业101人,其中有78人进入党政机关工作;这当中成家结婚的25人,由玉林每人发给结婚费用4万元。玉林这回真的高兴了,孤儿们开始长高长大了,都出息了。考大学的,当兵的,工作的,单位领导见面就夸。这387个孤儿,玉林视为祖国的花朵,是自己的亲骨肉。让他们都吃好穿好,没病灾、体格好,让他们有知识有精神有理想有抱负,个个都健康成长。每年春节,外面的孩子都回来了,虽然出去工作了,可孤儿院和玉林的家,还是他们的家呀。工作都是玉林亲自跑上跑下安排的,婚事都是玉林亲自操办的。孩子们到处在唱“常回家看看”,这些在外面出息了的孩子们,大过年的赶回来,不就是回家看看,回来报答亲如父母的玉林来了吗。领着媳妇的,带着女婿的,抱着孩子的,都回来了。管玉林两口子叫爸爸妈妈,叫爷爷奶奶,叫姥爷姥姥。孙子外孙,孙女外孙女,扯着爷爷姥爷要新衣服,拽着奶奶姥姥要耍灯笼,跟着姑姑姨姨要看电影儿。忙得玉林全家团团转,乐得玉林心花怒放。他自豪地说:“现在走遍全国都有我的儿女,从孤儿院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各地工作,还有25名结婚的,孙子外孙也有了21个。我认为我这一生中,孤儿们是我最大的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救孤事业中,这是我一生的愿望!”

发展到现在,朱玉林--这位有毅力、有善心、有道德、讲党性的人,经过痛苦磨炼,终于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令人瞩目、异常壮丽的画卷。他搞企业、办孤儿院、建设新农村都成功了!而且,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互相促进,良性互动。这不仅验证了玉林的才智、辛劳,更验证了他的厚德大爱,验证了他脚下的路,胸中的心。他是不爱讲大道理的人,却实打实地办事情,真诚宽容地待人,就连当年把他的父亲诬告进了大狱的人,过去批斗过他的人,吊打过他的人,他都安排到他的公司工作,他把善事做到了人们的心坎里,且毫不松懈,越做越大,因此他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真心爱戴和拥护。这一切,到底是只比讲大道理管用啊!玉林总是爱跟人说起过去的事情,跟孩子说,跟助手说,跟员工说,跟朋友说。他说,从来不是他给了谁什么,而是说都有哪些人曾经给了他什么,怎么帮了他,救了他,他要怎样去报答人家。他还说:“我朱老四何德何能啊?没有党的培养教育,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社会给我的机会,没有父老乡亲,能有我今天吗?”他念念不忘的是党的政策好,政府的支持多,父老乡亲的恩情大,朋友们的感情深!2010年,朱玉林将在办好企业、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倾其所有继续投资慈善事业,在教育基地、生活基地、就业基地3个方面迈出新的步伐。2009年他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一座综合教学楼,再经过精装修,孤儿院的孩子们,会在2010年下半年欢天喜地地走进新校舍。

古老的“行善积德”名句,在共产党员朱玉林身上获得了新的含义。他以报国为民的大善厚德,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的行为成为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杰出代表,他以无私奉献谱写人间大爱,以无畏义举彰显社会正气,以无限真情传播文明风尚。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老百姓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赞赏。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县各界名人,曾多次到育林孤儿院视察指导工作,到育林新村参观学习。他也获得了众多头衔和荣誉,他是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被誉为“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中华慈善家”;获“中华名人扶贫杰出贡献奖”、“中华慈善特殊贡献奖”、“全国爱心捐助奖”、“百名中华慈善人物”;“吉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2008年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使朱玉林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欣慰。面对一片片掌声,面对一声声感谢,面对很多很多赞誉,对于昔日的巨大付出,他总是无怨无悔;面对鲜花和掌声,别人也看不到他的得意和骄傲。他只是始终在义无反顾地默默地从事着他所钟爱的慈善事业,践行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朱玉林感到的是:压力更大了,担子更重了。路无尽头,心比天宽,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

《润物细无声》--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

赵宏兴

三月,去皖南泾县采访。

正是初春多雨的季节,江南细雨霏霏,群山沐浴在雨水里,显得更加葱茏清秀,山谷间飘荡着轻轻的白云,向上升腾着。水田里,汪着清亮亮的雨水,有一些野草已经萌芽了,顶着一层浅浅的绿,使薄薄的水面多了一片生机。田地里的油菜,在雨水里伸展着碧绿的叶子,汲取着春雨的滋润,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日子里,它们怒放着金黄色花朵的美丽。路边的村庄,白色的墙壁,红色的门扉,参差的马头墙,在雨水的朦胧中诗意盎然。

眼前这一切不由使人吟起杜甫的诗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次,我要去采访王直老人。

王直是泾县孤峰镇人,因为关注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助教中心,而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车子在柏油路上奔驰,轮子下溅起一层水雾,出了泾县城,往北走不远,就在马路的边上看到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着“王直助教中心”。顺着箭头提示的方向,车子拐下柏油马路,走上一条弯曲的乡间支路。不长时间,就到了孤峰的集镇上,路的两旁都是高高低低的房子,有新盖的二层楼房,有陈旧的瓦房,家家的房子似乎都是一个店铺。有的墙上贴着硕大的彩色广告,可以感到浓厚的商业气息。车子在镇上拐进一条小巷,路就显得更加狭窄了。迎面的几排房子因为不在街面上,缺少了修理,显得更加陈旧低矮。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蓦然看到一个高高的白色的马头墙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王直助教中心”,车子在助教中心的院子里停下来,院子里由于在施工,到处都摆放着杂物,显得有点拥挤。

在二楼会议室,我们见到了王直。王直今年已经77岁了,只见他满头短短的白发,精瘦的个子高高的,说话响亮,脸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的皱纹,笑起来,每条皱纹里都流淌着欢快和慈祥。可以感到这个老人精神的矍铄和饱满。

王直指着外面正在施工的工地,对我们说,那里施工的是助教中心的“文明楼”和“感恩楼”,“文明楼”四层,是男生宿舍;“感恩楼”三层,是教学楼,这两幢楼是在省委关心下兴建起来的。这两幢楼盖起来后,再加上现有的这幢大楼,助教中心就面貌一新,更上一层楼了。

接着,王直领着我们参观他创办的助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