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30

第30章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5)

卢加胜一年回不了一趟家,家中的老人和所有家事全凭她一人照料。她去部队探亲,没住几天,卢加胜就急着送她走,因为部队有任务了。女儿出生时,她难产,险些送了命,可卢加胜因为参加集团军装甲专业先训示范教学任务,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到家。

可她没有责备卢加胜,因为她是签了协议的。

卢加胜也很遵守协议。只要两人在一起,他总是想办法给妻子补偿。每次休假回家,他都使劲地干家务,洗衣、做饭、带孩子,什么都干。妻子怀孕的时候,反应得厉害,什么都吃不下,就想吃虾,他就去给妻子买了,做熟了,然后蹲在床边一个一个地剥给妻子吃,自己却一个也舍不得吃,尽管那是很小很小的虾。妻子就感动,就说他好,说他懂感情,说到哪去找这么体贴这么细心这么好的男人呢!跟妈妈说,跟妹妹也说。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他的好,想他对自己的细心照顾,再大的困难就自己挺过去了。

卢加胜用协议坚强着妻子的精神和意志,也用爱和关怀温暖着妻子的心,就为自己能毫无羁绊地做一个好军人,就为让嫁了军人的妻子可以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牵手走过九十年的约定……

战友们都知道卢加胜没有钱。他们还都知道卢加胜轻易不外出,原因是他怕外出花钱。卢加胜之所以怕外出花钱,是因为他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花钱。

2006年,师里的调查组去他的老家走访。听说了他见义勇为的事,村支书就说,他那留着一些东西,不知是否有用。说着就去抱出了一摞灰扑扑的旧账本,翻给他们看:

五组郭开能100元;五组陈新民100元;四组罗玉珍100元……一共五位,每一位名字上都按有红手印。支书说,这是卢加胜委托村里转给孤寡老人的慰问金。

卢加胜的老家在四川营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经济比较落后,家里经常入不敷出。入伍前,家里有两间木架土坯房,后来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又无钱盖新房,父母只好住到哥哥家。入伍后,卢加胜除了要攒钱接济父母外,每年还要省出500元钱,寄回家乡,资助同村的贫困户。至今已坚持了12年。那账本上,还记着他几次为村里修路捐来的钱。

除了家乡,卢加胜的钱还有许多别的去处。比如战友得了癌症,他送去1000元。偶尔走在街上遇到肢体不全的残疾人,他必要给上5块、10块。汶川大地震,第二天他就捐了2008元,后来特殊党费他又交了1100元……

因为卢加胜很少外出,所以战友们就说,这使他火车上见义勇为的壮举具有了偶然性。那么必然性是什么呢?

卢加胜至今记得少年时的一件事。那时他上小学二年级,因为中午要在学校吃午饭,每天家里就用搪瓷缸装一点米,再用玻璃瓶子装一点咸菜给他带到学校去,中午在学校的食堂把米蒸了,就用咸菜下饭吃。一天下雨,路很滑,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装咸菜的玻璃瓶子摔碎了,菜也洒了。到中午吃饭时,他捧着蒸好的米饭,却没有菜了。这时候,一个父亲过来给自己的孩子打了1毛钱的菜,他在一边看着,难免有点眼巴巴地,不想那位父亲看了看他,顺手又拿出1毛钱,对食堂的师傅说:给他也打1毛钱的菜。那一刻,他好感动,他感觉自己太幸福了!

一个原本只能看着别人吃菜的孩子,因为在无助时得到的那一次关爱,从此铭记不忘。

随着他的渐渐长大,他对“1毛钱的菜”的理解也渐渐长大: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哪怕是1毛钱1分钱,那都是一种力量。这或许可以算做必然性之一吧。

后来有了妻子,他就常跟妻子说:我们吃干饭,也不能看着别人家喝稀饭。妻子很赞同他的想法。

其实,妻子也是一个很节俭很要强的人。结婚后,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家庭开销加大。为了贴补家用,孩子刚满5个月,妻子就外出打工了。为了从工资中多省一点,妻子每天早饭是馒头和白开水,连碗5毛钱的稀饭都舍不得买。如今妻子带着孩子临时住在师部照顾的家属房里准备办随军,每天早上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自己就出去打零工。或是到药店帮人家卖药,或是到肯德基店做钟点工,到水饺店当服务员……结婚4年,卢加胜没给妻子买过几套像样的新衣服,送妻子最贵的礼物是一个900元的结婚戒指。但妻子还是赞同他。

就在我采访他的那天上午,部队组织给南方旱灾区捐款,数额没有规定,捐多少都行,他就跟妻子商量了一下。他说,你看别人水都没得喝的,我们捐点钱给别人买几瓶水吧。妻子说,好啊。他说,因为要给父母寄一点,小孩子要用一点,那我们这个月就吃差一点吧,原来小孩一天喝一次牛奶,现在改成两天喝一次也可以嘛,我们就捐个“110”吧。妻子说,好吧。他就又捐了1100元。

妻子总是赞同他,因为在妻子心目中,他是个好丈夫,也是个了不起的军人,嫁给这样一个军人,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后,几位军委首长分别接见了他。军委首长关心他,总是会这样说:“有什么困难可以跟组织上说……”

他也总是这样回答:“首长,我没有困难!”

“我才30多岁,有什么困难,什么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干出来!”这是他后来跟我说的话。我想,这或许可以算是他15年军旅生涯的另一种注解吧!

卢加胜出名以后,不断的有人这样问他:“同是见义勇为,人家都立功受奖了,你除了几道伤疤,一无所获,难道一点都不后悔?”后来,妻子也问他同样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妻子:“你现在幸福吗?”妻子说:“幸福。”他说:“我也幸福。”

其实感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并非人人都有的能力。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在部队做出如此斐然的成就,自然会有他不同寻常的努力和天赋。但我觉得他最重要的天赋,就是他感知幸福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他总是积极的、快乐的。

卢加胜不但专业技术好,军事素质也好。他在连里跑5公里,跑障碍射击,基本上不用训练,拉出来就能跑,而且他打着大旗跑,跑在全排最前面,只要能跟上他,跑下来绝对是优秀。

妻子陶英说,有两种事卢加胜是非管不可的。一个是看到别人痛苦难受的事,他是必管的;还有就是看到无理和不平的事,他也是必管的。

一次在东莞到惠州的长途汽车上,几个彪形大汉半路拦车,以查票为名上车敲诈勒索乘客。全车的人都噤若寒蝉,甘愿交点钱自保平安,坐在车厢尾部的他却站起来质问道:“你们凭什么查票?你们有工作证吗?”那些人毕竟做贼心虚,见有人干涉也就骂骂咧咧地下车走了。有人好心提醒他,驾驶员都不管,你何必得罪人?有人还庆幸说:“还好,就拿了我20块钱,花钱免灾啦。”卢加胜说:“要是我们大家都站起来一声吼,看他们还敢不敢!”

他很赞赏与歹徒搏斗英勇牺牲的杭州22岁的大学生杨济源说的那句话:“男人可以没有才,可以没有钱,但是不能没有责任。”他说像这样的人要多一些,社会风气肯定会好起来!

他说他很想发出一种倡议:当一个人伸张正义的时候,全社会都要站出来帮助他!他说:“为什么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会有那么多人牺牲,他们本来可以不牺牲的,就因为没有人帮他!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只能竭尽全力去做!但如果全社会都能这样,那就大不一样了!”

我想到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卢加胜得到的荣誉太多了。他评上道德模范,上了中央电视台,在万众瞩目下接受领导人颁奖;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建国60年大庆”,在人民大会堂吃国宴,在天安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礼祖国60华诞大庆;春节的时候他会收到中央领导人发来的新年贺卡……他得到的荣誉似乎真的很多了。

但我想,我们至少还欠他一枚军功章。这枚军功章可以不表彰他的见义勇为,也可以不表彰他出色的专业成就,但我们不能不表彰他奋发自立的强者精神,不能不表彰他正义勇敢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表彰他真挚坦荡的生活信念和阳光流水般自然天成的善良秉性。因为这样做,不但有益于我们澄澈心灵,传承美德,也有益于我们纯化信仰,福泽未来!

灿如阳光--其实我要形容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笑容。

2010年5月16日于北京

《世间最朴素的笑容》--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敏

丁小村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法忘记的日子。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波及的四川、陕西、甘肃毗邻地区,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地震中那些让人心灵感动的情景,在抗震救灾中那些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普通人闪光的心灵,也感受到我们支撑着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和大义。

王敏是陕西省宁强县黄坝驿乡中心学校的一位26岁的年轻女教师。在震波突然袭来的那一刻,她像无数个平常日子一样,走在校园里,准备走进教学楼,登上自己的讲台,用朴素而温和的笑脸面对自己的学生。但是突然降临的灾难打破了生活的宁静,就在那一刹那,她冲向了教学楼……事后所有的人都在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学楼即将垮塌,楼上的碎砖烂瓦不断砸落下来。王敏冲上被碎砖烂瓦堵塞的楼梯,救出了20多个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返回安全地带之后,她又发现楼梯上还有两个吓坏了、不知所措的孩子!王敏就是在那个时刻又一次冲进即将垮塌的教学楼里,忘记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她无法回想当时想些什么,事实上在那样的时刻,她只有一个念头:“把孩子救出来!”

两年之后,当我见到王敏,她秀丽的脸上有几个淡淡的疤痕,那是那次事件给她留下的。但是她脸上阳光般的笑容让我难以忘记。这是一张年轻的脸,洋溢着最朴实的笑容--像是风雨之后干净的天空,像是春天里一汪清水,平静而美丽,朴素而让人亲近。

这就是王敏,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名字了,但是对于众多新闻媒体来说,它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电视上,在报纸上,在网络上,这个名字与一系列闪光的荣誉联系在一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

像平淡中的一缕清风,她的笑容,让青春充满热爱

青春

王敏在这所乡村学校工作了七年。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七年的乡村教师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教师。

她是2001年从汉中师范学校毕业的,那年夏天她从繁华热闹的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省宁强县,地处秦巴山地,与四川省广元市交界。这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王敏从小生活在县城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熟悉的记忆。那年她十九岁,正是如花的年龄,四年的师范教育,使她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充满了憧憬。

她被分配到黄坝驿中心学校。这是距离县城几十里路的乡村学校,从这个山区小平坝四面望出去,都是重重叠叠山的影子。穿越秦岭巴山的公路从这座小镇边延伸过去,直入大山之中。沿着这条公路前行,不到几十里路即达川陕交界处。就像她那些普普通通的同事,王敏就是在这样一个花季年龄被分配到这所乡村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她是一个温和善良的女孩儿,脸上时常挂着笑容,来到这样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她豁达而又随遇而安,对于自己的职业充满了热爱--无论学校的同事还是班里的学生,都对她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似乎,她天生就适合做这个职业。

黄坝驿学校是一座九年制学校,由于山里师资力量的欠缺,本该教小学的她,却教上了初中的课程。乡村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身兼数职,一个人干着几份工作。王敏也是这样,学校安排她担任初中课任教师,她就一头扎进了初中的课程中,虽然在学校里她是优秀学生,功课自然扎实过硬,但是毕竟中等师范学校不学习初中课程教育,所以她得耗费大量的业余时间,钻研这个新的业务。事实上,她做得非常好,受到学生的喜欢,也是学校同行公认的优秀教师。

生活中的王敏是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儿,在师范学校学习时,音乐美术舞蹈是必修课,她热爱这些艺术课程,自己能歌善舞。因为有着这些特长,刚进学校工作,她就被任命为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

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她总能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别出心裁地把校园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歌舞、小品、体操、诗朗诵……年年都有新内容,每次都有新花样。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富有创意地工作,她总是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称赞。她组织的“六一”文艺节目,获得县上的中小学文艺调演组织奖;她在全校组织了少儿书画展,为小学生提供才艺展示平台,让那些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文艺特长。作为一个教师,她最朴实的梦想,就是要把大山里的孩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山沟里的凤凰,长大后能飞出去,能展翅翱翔。

她有着自己的青春,有着自己的热情--这青春、这热情,她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如今王敏调任一座幼儿园工作,我去采访她时,她正在一群孩子中间穿梭,帮着教练广播体操的老师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在这座充满着清新气息、沐浴着温暖阳光的校园里,我看到了王敏。年轻的她,活跃在一群花朵似的孩子中间。她的脸上是依然是那样温和的笑容,让人感觉到朴实而亲近,她招呼我坐进她的办公室,我们听着少儿广播体操的音乐交谈。

我们的交谈并没有从那场让人心痛的大地震开始,虽然她是一位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但是我更愿意和她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交流。毕竟,在我的心目中,每一个懂大义有德行的人,都是来自于普普通通的人群中,每一个事后看起来惊天动地的行为,不是突然的技术性事件,而几乎都是某种下意识的举动,这下意识的举动,是偶然性的,但是这偶然却是隐藏在必然之中,这个必然,就像阳光和空气,是深深的渗透在她个人生活无数个普通的时时刻刻中。

我们说到那所乡村学校,说到她的教书生活,说到她的家,在这样平平静静的交谈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所经历的一切,对于她的人生来说,不过是一些短暂的瞬间,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用合乎职业操守和为人大义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热爱

她喜欢孩子。从走进学校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热爱上了这份职业。在讲台上,你看到的是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那是天真无邪的;在校园里,你看到的是活泼的身影,那让人想到了春天般的美丽。她回味着许许多多的日子,自己的青春年华给了这个职业,她是欣慰的,也是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