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05

第5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4)

杨绍军听着听着,眼眶湿润了,如鲠在喉。他二话没说,急忙安慰唐伟峰的父母:“不要出院,我来想办法!”又转头叮嘱一同来的工作人员,每天送饭时专门给唐伟峰送一份营养餐。

不久,他又亲自开车去长沙,找到湘雅医院著名的刘教授为孩子确诊。他还为唐伟峰先预交了1万元医疗费,并承诺所有的费用都由他负责。临走时杨绍军又掏出1000元给唐伟峰的父母做生活费。由于诊断及时,病人仅一个多月就康复出院了。

2006年10月。杨绍军从当地报纸上得知,本地一个远在海南打工的女子胡萍,身患癌症,已到了晚期,在海口市医院住院治疗,不得已拖欠了一笔巨额治疗费。她的亲人因家贫无力承担任何费用,包括路费,更不敢前去料理。奄奄一息的胡女士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临死前见上亲人一面。

读完报道,杨绍军又是心头一紧,非常难受。他当即放下报纸,拿出手机打电话,通过报社找到胡女士的母亲,说服她的家人,并联系购买了4张机票带领他们飞赴海口。

看到昏迷不醒的病人,杨绍军与她的亲人一道好不容易做好医院的工作,共同商量后决定将病人接回常德治疗。病人不能坐在飞机上,杨绍军又反复与航空公司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公司同意按特别情况处理,拆掉3把坐椅让病人躺着乘机。出发前,杨绍军又出面电话联系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派救护车到桃花源机场迎接。

整个航程前后,非亲非故的杨绍军忙前忙后,汗流浃背,病人的家属都被感动得泪如雨下。

一次,杨绍军来到有“湖南屋脊”之称的石门县山区走访,他看到个别孤寡老人住的是破偏屋、盖的是又硬又黑的破棉被,床是几块石头加门板,灶由一些不成形的砖头叠拢,一屋的家产不超过300元。

孤寡老人徐玉翠因双腿长疮流脓,长期卧病在床。村里无钱请人护理,更无钱给她治疗,只得由村干部轮流值班,给老人用盐水清洗患处。

此情此景,令杨绍军动容。他每每见到这种场面,就要送上500元钱。

杨绍军在察看一个乡敬老院时,了解到50多人每个月的生活开支只有5000元,其中还包括4名工作人员的工资,人均每天仅2块多钱吃饭,生活之差可想而知。他当即嘱咐随行的助手,今后每天给敬老院的老人送一次猪肉,1个月要送2000元的猪肉。从此,老人们天天有肉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几年来,杨绍军为这个敬老院光买猪肉就用了15万多元。

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居民高桂林的女儿高超被摩托车碾断了右腿,成了终身残疾。法院判决肇事者赔偿37万元,但肇事者根本无力赔偿,高桂林欲哭无泪,只好到处散发求救信。杨绍军知道后慷慨解囊,到上海为高超订做了假肢。

他还资助小帅颖的妈妈换肾。帮助4个四川民工回乡过年。救助垂死的益阳老人还乡。帮助汉寿老工人救治患尿毒症的儿子……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每一个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杨绍军乐善好施的名声不仅在常德妇孺皆知,而且在全省全国也很有名气,以至于各地都有人找他,或来信求助,或打电话请求帮忙,更有人千里迢迢来到常德,登门求助。杨绍军都一一热心相助,尽力解决他们的急事、难事。

他在递给别人的联系卡上就写着这样的话:“您有什么急事、难事、烦心事,可以与我联系,我一定竭诚为您帮忙。”

杨绍军多次说过:“我这个人就是见不得遭罪的,听不得可怜的,心里放不下有难的。”

是啊,杨绍军真的不愧为一个闻难就帮的自觉的慈善家。

也许,有人要问,杨绍军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呀?是四面八方赞助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杨绍军从事慈善事业与众不同,他一手办经济实体,一手办慈善实体,是用经济实体的收益来保障、促进慈善实体的发展的。

社会上给阳光孤儿院捐赠学习、体育等用品,杨绍军都接受,但他从不接受来自社会的捐款,哪怕是一分钱也不会要。

他用的全是自己的血汗钱。他说他自己的钱已经够用,用自己挣的钱不仅心安理得,也为孤儿院的孩子们树立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榜样。

他苦心孤诣精心打造的“阳光孤儿院”,靠的是他创办的一系列经济实体作支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以此作为从事慈善事业的基础和支撑。

为了慈善事业,杨绍军不得不学商、经商,他办起了驾校、被服加工厂和养猪场,用心经营着这些实体,不断摸爬滚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杨绍军发扬当初靠养猪发财起家的精神和干劲,用心经营着3个实体。他广招优秀人才,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自己不懂的知识就不耻下问,没有经验就求师拜友学,逐渐成为了商界的高手。

这对于一个已过花甲之年、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人来说已是超负荷运行了,但杨绍军咬着牙,坚持着。他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使自己的实体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

近几年来,3个实体每年赢利大概200多万元,除开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和流动资金外,实体的收益全都用于孤儿院建设和孤儿的各项开支。

为了一心一意办好孤儿院,杨绍军想方设法加强管理,增加效益,积累资金,从不滥开支一分钱。

有一段时间,为了缓解突然增添的经济压力,杨绍军通过多方筹资,准备购进5台出租车投入营运。当时,一位亲戚找上门来要向他借钱做生意。杨绍军说,你做生意是一个小家庭的事,可以缓一缓,阳光孤儿院的事是社会大事,耽误不得,我真的没有钱借给你。那位亲戚碰了壁,只好气呼呼地走了。

杨绍军的家人曾多次提议要自家修建一栋住房,可杨绍军总是说不急,拖了又拖,其实他是不愿分散资金和分散精力。所以至今全家人仍然挤在一栋租用的狭窄的公房内。

为了解决愈来愈多成年孤儿的就业问题和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几年前,杨绍军又千方百计筹借1000余万元,征地30余亩,建成了一个成年孤儿就业中心,目前该中心准备引进几个生产项目。中心全部投产后,不仅可以使全院成年孤儿就地就业,还能够成为孤儿院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他的慈善事业形成更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20多年来,杨绍军辛辛苦苦从自己的企业中创造出了3000多万元的利润,他毫不吝啬地全部用于他钟情的慈善事业。难怪他常常说,我拿自己挣的钱来做善事,心里感到特别快乐。

一个仅有两个饼的人能够给别人1个饼吃,比起一个丰衣足食的人请别人吃一顿美食显得更难能可贵,因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慈爱,更需要潜藏于心中的那种博大的兼爱之志和克己的巨大力量。

由此看来,如果按照个人拥有的资产和用于慈善事业资金的比值,可以这样说,杨绍军是一个最尽力的慈善家。

为了慈善事业,杨绍军可谓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吃尽了苦头。

记得刚开始他提出办孤儿院时,家里人是反对的,甚至没有一个人表示赞成。父母就说,家里好不容易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一点点积蓄,又要去折腾,弄不好就成了贴肉的厨子,还要亏本呢。

几个兄弟姐妹更是讥讽:你有能力帮助别人,怎么不先帮助我们呢?我们都还没有脱贫呢!

左右邻舍的人也有议论,说他都50多岁的人了,小时候吃过那么多的苦,现在日子好过了,好好的清福不去享,偏偏去管别人的事。

家人和旁人的反对,杨绍军都能理解,并最终说服家人支持他。他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计划,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受过太多的苦难,他知道那些孤儿四处漂泊的滋味。在他的心中有一股股暖流在涌动,需要传递……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自己的财富好像一定要传给家族子孙的。但是杨绍军却不这么认为,他想:人的一生,就是几十年,只要有住有吃、有衣服穿就够了,攒那么多钱做什么呢?人死以后,所有的财产都是社会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后代也没什么必要,儿孙们如果有本事,你不给他留任何财产,他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如果他们不争气,你就是留再多的财产,他也会很快就败光!”杨绍军说过。

他说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做一点善事,帮助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改变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啊。

在平素创业的日子里,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有时还带病坚持工作。

孤儿入了院,孤儿院就是孤儿的家,杨绍军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监护人。孤儿的学习、生活、心理、情绪、身体乃至升学、入伍、退伍安置、就业等责任几乎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就拿孩子们生病来说,仅小伤小病,一个月就得出现好多次需要处理。每年总有几例阑尾手术,杨绍军都亲自上医院安排治疗,不管哪个孩子发急病,不管是深更半夜,只要是需要打针、吊水、动手术,他都亲自开车从城里赶到孤儿院,再把孩子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及时治疗。

由于杨绍军熟知孤儿们,孤儿院里的孩子他几乎每一个都能说出基本情况来。有一对孪生姐妹,一般人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但杨绍军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分辨出来。姐妹俩叫“杨爷爷”时的表情,和她们跟杨绍军在一起说话时的情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呢。

1998年秋天,湖南沅水、澧水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杨绍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心想这场洪灾一定会有很多家庭受难,有很多人吃饭、穿衣、生活都成问题,自己应该帮帮忙,尽尽力。

说干就干。9月13日一大早,杨绍军就急匆匆驱车赶往100多公里外的澧县灾区。一到灾区,他就马不停蹄,了解情况,展开救助。他在一栋倒塌的房屋边看到一个受伤的小孩,在当时找不到其他亲人的情况下,杨绍军主动提出把小孩接到孤儿院里去生活。一连几天,杨绍军都是凌晨6点钟出门,要忙到晚上半夜才回家,他为灾民四处送物资,送温暖,为政府减轻负担。

有一年,孤儿院要新招收60名孤儿入院。报名体检那天,近100名孤儿和200多名陪同的亲人以及县、乡带队的工作人员把孤儿院挤得水泄不通。杨绍军恰好那两天腰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出面接待客人。他亲自带着大家参观孤儿院的院容和设施,逐个询问孤儿的情况,征求孤儿本人的意见,到大医院对孤儿进行身体检查,连300多人的食宿他都亲自安排和检查。两天下来杨绍军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瘦了两斤。

杨绍军一天到晚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有时他进车间,看质量,问销售,算利润,有时他又找孤儿谈心,问这问那……他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忙时一天只吃一两餐饭,大部分时候要到夜里12点后才能上床睡觉。他真的是发疯似的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废寝忘食地忙碌。老伴说他的心里没有什么小家,装的全是如何帮助别人。

有人给杨绍军算过一笔账,近15年来,他每年的工作时间都在5400多个小时以上。

这些年来,杨绍军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始终坚持节衣缩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进休闲娱乐场所,甚至他连穿着打扮也如同农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身旁不少人也泼冷水,认为杨绍军傻,有钱有名了还没日没夜地干,何必吃这号亏呢?

杨绍军却说:“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再过10年我就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这些孩子也将一个个长大成才,我并不希望他们给我个人回报,只想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

乌干达国家妇女代表团在访问杨绍军的阳光孤儿院时,曾给予极高评价。代表团有人惊奇地问杨绍军:“你是什么级别的干部?”

当时,杨绍军不假思索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

2007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听了他的汇报后非常高兴,也给予了高度赞扬。这是杨绍军终生难忘的,每当想起总书记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他就信心满满,动力无限……

上善若水,大爱无边。

从事慈善事业是艰难的,困苦的,也是漫长的,杨绍军能一直坚持到今天,实属不易。

28年,弹指一挥间。杨绍军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在忙忙碌碌之间就渐渐步入老年。28年,又是多么的漫长。近1万个日日夜夜,杨绍军完完全全地为孤儿,为困境中的人们不辞辛劳,毫不吝啬地耗费着自己的一滴滴心血……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杨绍军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能使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那他自己当然是更幸福、更快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

富以能施为德。是的,财富本身没有热血,但她可以变得有情有义,可以成为万人敬仰的慈善。行善是一种美德,行善就是一种良心的播种。

生活在我们尊敬中的慈善家,远比孤独地占有银行存折上的数字的守财者要更伟大、更光荣。杨绍军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奉献的慈善家。

是啊,杨绍军是平凡的,但他的确是伟大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魂的高尚,他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限温暖。

这是一个慈善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永续不断的人性光芒的闪现。

他的伟大,足以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从现在做起,从脚下做起……

阳春三月,生机勃勃。杨绍军参加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孤儿院。他说心中的目标更高了,干劲更大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是啊,他在洞庭湖畔的常德又将谱写慈善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帅泽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德日报社记者站站长、先后发表文学作品约300多万字,已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诗歌集《小荷》、《抒情的天空》、《田园》、《每个人都是一扇门》和报告文学集《青春的答卷》等。有100多件作品获奖。)

《向人民施爱他有情无畏》--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

马娜 何建明

在中国的慈善家行列里,陈光标的名头的确最响。因为他的“高调”让很多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事发生于2010年1月22日上午的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会议厅内,在无数摄像机的见证下,那一座由无数崭新的百元大钞组成的每十万元为一捆而扎成的“砖墙”,在众人面前闪亮出现……这样的场景多数人第一次见,甚至连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振奋。而制造这座“钱墙”的正是陈光标。

这一天的陈光标西装革履,一脸笑容,只见他面对镜头,展开双臂,露出他那特有的憨笑,并庄严宣布:“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团春节分组慰问新藏云贵川的行动正式启动!”。

呵,这可是真钱啊!这可是4316余万元的真金白银啊!

“陈光标又要向灾民和穷人发红包啦!”

“中国慈善第一人又有惊人之举啦!”

一时间,媒体频频报道陈光标和他的特别举动。而同时,又有一些并不和谐的声音也在响起:瞧这人就爱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