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16

第16章 足不登巨公势家之门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

黄溍(1277—1357),元代文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位金华市东北)人。字文晋,又字晋卿。仁宗延祐年间进士,任台州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位杭州市东北)县丞,累擢侍讲学士知制诰等职。生平好学,博览群书,议论精要,其文布置谨严,援据切洽,在朝中挺然自立,不附于权贵,时人称其为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不污。著作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黄文献集》10卷。他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现存他的书法有《与德懋书帖》、《免颖贴》、《跋兰亭图》。今存《黄学士文集》43卷,卒谥文献。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了贡举之法,以便选拔人才。对早就出了名的才子黄溍,县里催促他参加考试。他一试即中,出任台州路宁海县丞。

宁海县位于浙东沿海,盐业兴旺。一些盐业大户有恃无恐,不受管束,肆意妄为,残害百姓。而当地的一些官吏受这些盐户的贿赂收买,也不主持公道,听之任之,使这股恶势力更加肆无忌惮。

黄溍到任后,见此情景,深恶痛绝,毫不迟疑地对为非作歹者一律绳之以法,绝不宽容。

这时,黄溍的下属忧心忡忡,深怕受到报复,小心翼翼地告诉黄溍说:“这伙人背后有人撑腰,可惹不得啊!”黄溍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官可以不当,百姓的事不能不管。”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对地方恶霸严惩不贷。他几经努力,使宁海恶焰渐消,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黄溍担任州县官吏长达20余年,始终以父母官自律,体恤民间疾苦,为百姓办好事。他清白廉洁,除俸禄外,不接受任何非法钱财。他常常因生活费用欠缺而变卖家产,以资弥补。他两袖清风,政绩卓越,惠及地方,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朝廷提拔黄溍进京做官。

至正八年(1348年),黄溍受命编修《后妃功臣列传》。他凭着高尚的史德,秉承《春秋》笔法,尊重史实,从不曲意逢迎,再一次表现了刚正不阿的崇高精神。

黄溍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他在京城断断续续为官20年,“足不登巨公势家之门”,不阿附权贵。

故事感悟

“黄君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不染”,是时人对黄溍为人的称赞,也是黄溍为官“足不登巨公势家之门”的真实写照。黄溍为官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正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大画家赵子昂

赵子昂名叫赵孟 ,子昂是他的字,他是宋太祖儿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赵子昂从小就很聪明,14岁的时候因为宗室的身份担任了真州司户参军。南宋灭亡后,他回到故乡隐居下来。

忽必烈派程钜夫去江南寻找人才,结果找到了赵子昂,把他推荐给忽必烈。赵子昂才华横溢,相貌出众,忽必烈看到他后很高兴,给他赐座。有人说赵子昂是宋朝宗室,不能把他放在皇帝身边,但忽必烈不听。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忽必烈请赵子昂起草诏书,写成后拿给忽必烈看,忽必烈看了之后很满意,说:“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忽必烈想重用赵子昂,但很多人反对,这事就搁了下来。

一年后,赵子昂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驿站归兵部管,负责供应来往使臣的食宿。而那些使臣奢侈浪费,驿站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只好用强制手段向老百姓索要,搞得民怨沸腾。赵子昂针对这一现状向中书省申请增加驿站的经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元朝发行了很多纸币,由于种种原因发行遇到了困难。忽必烈派赵子昂去江南责问当地官员为何怠慢政令,授予他可以拷打官员的权力。赵子昂顺利完成了任务,没有拷打一个人。

文苑拾萃

地方志的价值

地方志简称方志或地志。志是记或记录的意思,就是以地区或行政单位为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综合性记录。有些人把地方志称为地方的“史记”,也就是地方史,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地方志的内容极为广泛,除了全国或一个行政单位的历史、地理外,还记有社会各个领域和自然界的情况等等。

地方志起初不是以“志”命名的,一般称为图、书、传、录、谱等,东汉时出现了“图经”这个名称,因为它包括“图”(行政区的疆域图、沿草图、山川图)和经(关于图的文字说明)两部分而得名,如但望撰的《巴郡图经》就是如此。隋唐时代,“图经”之名相当普遍,又称为“图志”、“图说”。宋以后,用“志”命名的地方志逐渐多起来,以至取代“图经”、“图志”的名称。由于“图经”的影响,地方志大多绘有各种地图。

地方志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周礼》记载,周朝已有负责掌“邦国之志”的“小史”,又有负责掌管“四方之志”的“外史”。在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发展的时代,很重视编修地方志。因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全国的土地、人口、物产、赋役、风俗、四方险阻等各方面的情况。“宰(主管)郡国须胸中全具一郡国,宰天下须胸中全具一天下”,“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睹万邦”。因此,编撰地方志成为历代中央王朝和地方各级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志一般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即一统志)和地方性的区域志(即省、府、州、县志)两种。两者相辅相成,修总志促进区域性方志的发展,而区域志又为总志提供很有价值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