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39

第39章 汪应辰未改书生本色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刘禹锡集》

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

汪应辰任成都知府期间,政绩颇佳,还京后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宋孝宗十分信任和重用他,但别的近臣不喜欢他,总是抓住时机说他的坏话。有一天,孝宗皇帝召见他,高兴地说:“朕打算跟卿好好聊聊。”命坐赐茶,汪应辰忙说:“臣下正好有一事要禀奏。”孝宗欣然问:“什么事啊?”当时德寿宫建房廊于闹市之中,主持这项工程的人不懂事体,凡是门都题上“德寿宫”三字,连陋巷厕所也不例外。汪应辰从衣袖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给皇上看,力陈此事不妥,并且说:“陛下为天下人侍奉,可是朝廷官吏如此无礼,不庄重,天下的百姓和他们的后代会以为陛下您薄于奉亲,只图皇宫建筑外表好看,您的孝道便会受到不小的牵累。”

孝宗此时对被迫退位的高宗赵构还是挺恭敬的。汪应辰这番话说得孝宗勃然大怒,脸色刷地一变,气愤地说:“朕虽不孝,但还未到这种地步。”汪应辰说:“我是爱陛下心切,不想让您担此恶名,才这么说的。”孝宗还是不高兴。汪应辰奏事已毕请求退下,孝宗点点头,没有继续赐坐,从此对汪的器重大减。

正巧,德寿宫需要四川所产灯笼锦,下诏求之无货。这一天孝宗到宫中说明情况,太上皇赵构说:“我近来已经得了。”孝宗问:“从哪儿弄到的?”太上皇赵构说:“是汪应辰家献出的。”孝宗回到朝中,便诏请汪应辰,让他当了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

故事感悟

汪应辰刚方正直,敢言不避,并没有因宋孝宗的器重而阿谀奉承,敢于直言进谏,触犯龙颜。因此,汪应辰敢作敢为的性格一直备受后人所称道。

史海撷英

神童汪应辰

汪应辰幼为神童,5岁知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灯油,拾柴点火读书。从人借书,有过目不忘之能。10岁能诗,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老成之士,直至见才知是方刚少年,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他好贤乐善,尤笃友爱。少从喻樗、张九成、吕本中、胡安图等人游,又与吕祖谦、张械为友。为朱熹从表叔,常与往来研究学问。他为人方刚正直,敢言不避,又多革弊事,所以遭到胡迁许多人的侧目,为人所陷。但他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坚定不移。虽遭秦桧排挤,流落岭峤17年之久,“蓬蒿满径,一室萧然,饮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却“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学者称玉山先生。

文苑拾萃

宋史·汪应辰传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时赵鼎为相,延之馆塾,奇之。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鼎出班特谢。旧进士第一人赐以御诗,及是,特书《中庸篇》以赐。初名洋,与姓字若有语病,特改赐应辰。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舍人胡寅行词曰:“属者延见多士,问以治道,尔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无曲学阿世之态。”

应辰少受知于喻樗,既擢第,知张九成贤,问之于樗,往从之游,所学益进。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岁小旱,命应辰祷雨名山即应,越人语之曰:“此相公雨。”鼎曰:“不然,乃状元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