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9426600000014

第14章 第 二 篇清誉自珍(3)

姚广孝为辅佐明成祖建立千秋功业可谓尽职尽责,充分尽到了谋臣应尽的义务。面对财富与美色,姚广孝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他以天下为己任,一心致力于社稷安危与百姓福祉的谋取,自己却安贫守旧,丝毫不为世俗利益所动。他这种清誉自珍的精神令人敬仰,为后世做出了表率。

◎史海撷英

晚年的姚广孝

姚广孝晚年开始著《道余录》,专门诋毁程朱理学,这引起当时人们的鄙夷和不满。所以,当他回乡省亲访友时,到长洲拜访自己的姐姐,姐姐却闭门不见;又去拜访老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遥语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后来他又跑去见姐姐,姐姐又骂他。姚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已是84岁的高龄,病重不能上朝,但仍然住在庆寿寺。明成祖朱棣驾车临视,两人相谈甚欢,明成祖还赐给姚广孝金睡壶。

临死前,姚广孝请求明成祖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姚广孝顿首感谢,之后不久去世。

◎文苑拾萃

十二生肖排列

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干支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南宋时出现了对生肖动物的选用和排列因由的讨论,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十二生肖的排列是根据动物出动的时间来确定的。后来的著名学者王应麟指出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

明代,观察入微的王阳明学派,指出十二生肖中的鼠虎龙猴狗各有五个脚趾,马是每肢单蹄,奇数属阳;而牛兔羊鸡猪都是四趾,蛇有双舌,乃偶数,故属阴。这种解释只能说明十二生肖排列的巧合,对为什么采用这些生肖动物依然解释为“常用”。这说明直到明代,对十二生肖选用和排列的因由还没有突破性的解释。

清风亮节的陆陇其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陆陇其(1630—1692年),原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二甲进士,任直隶灵寿县知县。康熙十四年四月授嘉定(今属上海)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魏象枢以“天下第一清廉”为由,荐举陆陇其补转知灵寿(今属河北),以清正廉洁而著称。俞鹤湖诗赞曰:“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

陆陇其是清朝的著名廉吏。无论他在哪里任职,他的夫人都一直伴随着他,并带着她的纺车、织布机,每天淘米做饭,纺纱织布。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也就是陆陇其担任嘉定知县的第三年,新任江宁巡抚慕天颜到任。此人一向贪得无厌,常常借故勒索属下。

有一天,慕天颜为庆贺自己的生日而大摆宴席,各州县的长官无不争相献礼,“皆献纳珍物,惟恐不丰”。显然,这些珍物都是百姓的血汗换来的。陆陇其对此十分不满,但为了不失礼,也只好前去祝寿。

当他见到慕天颜时,只是从袖中拿出一块布、两双鞋,不慌不忙地说:“此非取诸民者,为公寿。”慕天颜瞥了一眼,便皮笑肉不笑地谢绝了他的礼物。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灵寿县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陆陇其奉命赈济灾民,发银3000两。他深知历年赈灾的弊端,严防贪官污吏再从中越扣,便亲自“裹粮驰驱,深山雾谷,靡所不到,审其众寡而酌给焉”。

这时,他的一位上司要求他只下发2000两,余下的1000两献给上司,作为“勘荒费”;还暗示他也从下发的2000两中,再挤出一些作为他们二人的“勘荒费”。陆陇其当即大怒,义正辞严地表示:“此银乃加惠穷黎者,有司扣作虚员,是上负朝廷,下欺百姓也!”

那上司无言以对,只好照他的方案,将3000两赈灾的银子全部发给了老百姓。

在陆陇其担任司防官时,按旧例,为迎接新官上任,和坊长都需向他送“公费”;他有报单到城上,也需向他送“门包”。而他却一概不收,还下令革除了这一陋习。

◎故事感悟

陆陇其不与官场中的歪风邪气同流合污,并与其作坚决斗争。“此银乃加惠穷黎者,有司扣作虚员,是上负朝廷,下欺百姓也!”一句话道出了陆陇其清廉为官、执政为民的心声。

◎文苑拾萃

田家行

(清)陆陇其

谁云田家苦,田家亦可娱。

上年虽遭水,禾黍多荒芜。

今年小麦熟,妇子尽足哺。

所惧欠官钱,目下便当输。

昨夜府檄下,兵饷尚未敷。

里长惊相告,少缓自速辜。

不怕长吏庭,鞭挞伤肌肤。

但恐上官怒,谓我县令懦。

伤肤犹且可,令懦当改图。

阳春变霜雪,尔悔不迟乎。

急往富家问,倍息犹胜无。

田中青青麦,已是他人租。

闻说朝廷上,方问民苦荼。

贡赋有常经,谁敢咨且吁。

不愿议蠲免,但愿缓追呼。

郑板桥作诗戏污吏

◎世人皆浊我独清。——格言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乾隆元年(1736年)辰丙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为官期间,爱民如子,对民事处理公正,多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板桥为书画史。

郑板桥反对奢华,主张俭朴。平时,他每次察看民情,从来不坐轿、不骑马,只是身穿便服,脚踏草鞋,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们促膝畅谈。即便夜间外出查巡,也仅派一个人提着灯笼引路,决不许打着“回避”、“肃静”的牌子鸣锣开道。

然而,他的这些做法却与当时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所以很快便有人指责他“于州县席,实不相宜”。他听后只是淡然一笑,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郑板桥和山东其他一些县令到济南议事。有关方面按照惯例,在趵突泉举行了隆重的晚宴。当郑板桥看到那些开怀痛饮的官员和浓妆艳抹的妓女依偎在一起的丑态,心中十分厌恶。恰在此时,有人起哄让他当场写诗助兴。他不假思索地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随后,吐出了一口长气。众官员兴冲冲赶过一看,顿时气得脸色铁青,拂袖而去,宴会也随之不欢而散。原来,那纸上写的是:

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

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

该诗的意思是:贪官妓女这般胡闹,使趵突泉深受污染。这里的水流到海边定像卤水一样浑浊,谁还知道它是从清泉里冒出来的呢!

郑板桥在范县当了五年知县后,又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做了七年知县。

潍县濒临渤海,盛产食盐,素有“小苏州”之称。但在郑板桥七年的任期中,却有四年先后发生了严重的旱、蝗、水灾。

为了拯救百姓,郑板桥一面向上据实禀报灾害,请求朝廷调拨钱粮赈济;一面积极采取措施,竭力安抚灾民。诸如以工代赈,让饥民兴修城池、道路,“就食赴工”,从而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同时还下令让“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使一些不能“就食赴工”的老弱之人得以充饥;还“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从而平抑了粮价,安定了民心。

其间,郑板桥还带头节衣缩食,捐赠自己的官俸,用以赈济灾民。

郑板桥曾为一位巡抚画了一幅画,名为《风竹图》,并题诗曰: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七年(1752年),60岁的郑板桥因赈灾惹怒了上司。上司无中生有,硬说他贪赃枉法,下令免了他的官职。他买来三头毛驴,一头铺上垫子,准备自己骑坐;一头驮着心爱的书和琴,一头让一个小伙子骑着在前面带路。临行时,潍县的百姓们倾城相送。他戴着风帽,身穿毡衣,当着众人的面,对来接任的新县令说:“我郑板桥因‘贪赃’被免官。今天我走了,行装是轻便简单的。诸位君子是清官,情操高尚,被上司器重,来此任职。将来,你们离职时,带的行装恐怕不会比我再少吧!”说罢扬鞭上路,向扬州而去。

在扬州,郑板桥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重操旧业,继续卖画。但他卖画只求能够维持生计,不图发财致富。他曾明确表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此,达官富人想得到他的画,是非常困难的。

郑板桥去世时享年73岁。许多年来,他的人品、政绩,也像他的诗、书、画一样,一直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故事感悟

时局的污浊无法泯灭一颗清廉的心,郑板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展示其独有的清高和傲视群芳的气概。可以说,一句“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道出了他的心声,也展示了情操的高洁。

◎史海撷英

郑板桥的书画成就

郑板桥一生为官清廉,罢官后便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寥寥的几卷图书,于是便每日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板桥还以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后人称之为“板桥”体。

◎文苑拾萃

石头城

(清)郑板桥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王杰耿直清介

◎清白做人,堂堂正正。——格言

王杰(1725—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使、兵部尚书等职。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军机大臣;次年拜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嘉庆帝亲政后,又被委以首辅。为官40余年,“受两朝知遇,始终无间”。

王杰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大臣。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三充会试正总裁,堪称“桃李满天下”。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都是难得的徇私舞弊的机会和条件,然而王杰却始终一身正气,不仅严于律己,从不谋求私利,还教育门生也要清正廉洁。

有一次,王杰的一位得意门生调任回京。当时正赶上王杰的寿辰,该生便带上白银数百两,前去为王杰贺寿。

师生重逢,自然分外欢喜,然而当门生拿出礼金后,王杰却顿时显出了不悦的神情。他诚恳地批评这位门生说:你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教导你的吗?今天我若是收下你的礼金,不等于我说话不算话了么?

门生听后既感动又惭愧,当即让人将银子收了回去。

王杰的儿子擅长书法文艺,曾在京城为父亲代笔。由于他聪颖好学,又谦逊厚道,王杰的同僚们都十分喜欢、关心他,希望他也能早日金榜题名;就连乾隆皇帝也多次问及他的情况。然而,王杰却认为儿子不适合为官,而且自己身居要职,儿子若参加考试,势必会让同僚照顾。所以,每届考试时,王杰总是不让儿子参加。

后来,王杰的儿子回到陕西,想参加本省的乡试。当时陕西的巡抚正巧是王杰的门生,于是,王杰提前向那位巡抚打了招呼。巡抚基于王杰的恩德和威严,没敢将他的儿子录用。

王杰一生生活俭朴,从不铺张浪费,耿直清介。他与和珅共事多年,不仅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还多次指责揭露和珅的贪婪丑行。尽管和珅位居首辅,但乾隆帝也很信任王杰,以至于“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所以,每次议政之后,王杰对和珅都是不屑一顾,而和珅总是主动同王杰套近乎。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画请王杰一同欣赏。王杰为了讽刺和珅的贪婪,便用双关语说:“贪墨之风,一至于此。”

和珅听罢,羞得无言以对,只好悻悻地走开了。

还有一次,和珅为了讨好王杰,在议政结束后拉着他的手,开玩笑似的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杰却板着脸回答说:“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

和珅顿时羞得满脸通红,而围观者却无不感到大快人心。

和珅表面虽然对王杰很恭维亲和,其实无时无处不在寻机报复他。有一次,和珅听说王杰在自己的家乡盖有三王府、四王府,来不及弄清事情的原委,便匆匆地跑到乾隆帝面前告状,说王杰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罪当斩杀!

乾隆帝虽然感到纳闷,但还是密令亲信前往韩城,实地调查王杰在家乡的住宅。

当亲信到达王杰家的住处一看,竟是“湫隘如寒土”。问起“三王府”的事,才知道这是当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为一种开玩笑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