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14

第14章 鲍叔牙辞相荐管仲

齐有鲍叔牙,郑有子皮。知贤,知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孔子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少时,与管仲相友善。及长,因齐乱,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小白争王位,小白得内援回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后来经管仲的改革,齐国日渐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知人”为世人所称道,后世说到人之相知,故多以“管鲍”誉称。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年轻时与管仲交往,因此知道他是很有才能的。襄公当政时,昏庸无道,齐国内乱不止。管仲随公子纠出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等到襄公被杀后,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争夺王位,管仲带兵阻挡齐、莒要道,射中公子小白带钩。公子小白佯死,骗过管仲后,快马加鞕抢先进入齐国,夺得君位,立为桓公。

桓公从莒返国后,让鲍叔牙担任宰相,鲍叔牙坚辞不就,恳切地向桓公说:“我是一位平庸的臣子,君王赐给我恩惠,使我不致受冻挨饿,已使我感激不尽了,但要把国家治理好,那我可就胜任不了啦!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人选,管仲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不如管仲的地方,有五个方面;第一,在宽厚而施惠于人、安抚百姓方面,我不如他;第二,在推行政令、掌握好国家的根本大计方面,我不如他;第三,在忠实讲信义、团结百姓方面,我不如他;第四,在制订礼仪、使全国的行为有准则方面,我不如他;第五,在手执鼓槌、立在军门,使百姓增强勇气方面,我不如他。”桓公说:“可管仲用箭射我,我差一点死在他的手里。”鲍叔牙回答说:“他不也是为了公子纠才这样做的吗?您如果能赦免他,争取他返国,那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忠于您的。”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话,设计命鲁国派人押解管仲到齐国,桓公还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管仲执掌齐国政事后,桓公很快成就了一番霸业。

故事感悟

鲍叔牙既往不咎,不顾管仲曾追随公子纠,极力向桓公推荐管仲。鲍叔牙为人谦虚谨慎,还总结了五点自己不及管仲之处。为了使国家强大安定,鲍叔牙主动让出相位,推荐管仲,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谦恭礼让的品德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田氏代齐

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有姜齐与田齐之分。

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吕贷死,吕氏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族内乱,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公子完至齐国为齐国田氏之祖,后世称“田完”。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全国掌握齐国国政。

文苑拾萃

《管子》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认为:“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如王充﹑柳宗元等﹐都深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