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19

第19章 谦恭礼让的杨士奇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杨士奇是明朝时“五朝元老”。他为人谦恭礼让,以礼待人,从不存有偏见,受到大家的称赞。

自明惠帝以来,杨士奇担任少傅、大学士多年,声望很高。

明仁宗即位之后,让他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改兼兵部尚书。这是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的大官。对此,杨士奇心中却极为不安,他向明仁宗辞谢,说:“我现任少傅、大学士等职务,已是极限了,再任尚书一职,确实无法胜任,更怕群臣要背后指责。”

明仁宗劝解说:“黄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职,并未受人指责。别人是不会指责你的,你就不要推辞了!”

杨士奇见君命难违,不能再推辞,就诚心实意地请求辞掉兵部尚书的俸薪。他认为,兵部尚书的职务可以担任,工作也可以做,但丰厚的俸薪不能再接受。

明仁宗皇帝说:“你在朝廷任职20余年,我特地要给你这种经济待遇,你就不必推辞了。”

“尚书每日的俸薪可供养60名壮士,我现在获得两份俸薪都已觉得过分了,怎么能再加呢?”杨士奇再三解释说。

这时,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顺势插话劝解说:“你应该辞掉大学士的那份最低的俸薪嘛。”

杨士奇说:“要有心辞掉俸薪,就应该挑选最丰厚的相辞,何必图虚名呢?”

明仁宗见他态度这样坚决,又确实出于真心,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朝廷中,还有一位同杨士奇一样受到皇帝宠幸的大臣叫杨荣。杨荣处事果敢,驻守边防曾屡建功勋,对于守边的将领的才德也了如指掌。守边的将领们每年都选用好马馈送于他,当时的明宣宗对此也心中有数。

有一次,明宣宗故意向杨士奇问及杨荣的为人。杨士奇不假思索地说:“杨荣通晓守边军务,我不如他。他虽然接受一点边将的馈赠,这只是白玉之瑕,希望皇上不必介意。”

明宣宗却说:“杨荣曾经在背后数落你的缺点,你怎么反倒为他的过失辩解呢?”

杨士奇说:“人都有不足之处,看人要看正面,不能存有偏见。所以,我希望皇上要像容忍我的过失那样去宽容杨荣。”明宣宗听后,频频点头。

这件事后来被杨荣知道了,他深受感动,对于杨士奇的坦荡更加敬佩。

故事感悟

杨士奇心胸宽广,不因杨荣的恶意诽谤而跟他斤斤计较或加以报复。只有像杨士奇这种谦恭礼让的人才会活得坦荡荡,这种心底无私的人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应该对别人抱有一颗礼让的心,要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用自己的礼让精神去感化周围的人。

史海撷英

明宣宗的财政改革

杨士奇在明宣宗时期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内政建设上。当时长江下游地区是国家的赋税重心所在,沉重的赋税导致大量人口出逃和农民贫困,成为朝廷非常关心的问题。周干奉朱瞻基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建议减少官田税赋份额,打击税吏的贪污腐败行为。对此,杨士奇大力支持。户部官员由于担心减税会造成国家财政的枯竭,因此极力反对。如何兼顾朝廷与农民的利益,杨士奇选拔了两名干练的官员周忱与况钟去解决这一难题。周忱受权管理南直隶府,况钟出任苏州知府,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

其一,设立以“金花银”或棉布交纳税粮的制度,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另外特定折换率的定期调整也保证了国家财源的稳定。其二,征粮的衡量单位标准化,防止了税吏的营私舞弊。其三,每个县设粮仓贮藏征收的税粮,防止粮长在私宅内囤积粮食。其四,征收特定的附加税,用于运输通过运河直达京师的粮食。其五,在每个县设济农仓,储藏地方在丰年通过平籴法收集余粮,以便在遇到自然灾害和歉收时分发。所有这些措施,基本上体现了藏富于地方、藏富于民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朝廷的财政来源。

文苑拾萃

杨士奇的文学成就

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圣谕录》3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10卷、《西巡扈从纪行录》1卷,《北京纪行录》2卷,《东里集》25卷,诗3卷。

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大致概括了杨士奇的诗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