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26

第26章 王旦与寇准

心诚求之,虽不中远矣。——《礼记·大事》

寇准(961—1023),宋代公文避其讳,文书省“十”作“准”。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北宋丞相。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19岁时,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皇祐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生活比较奢侈,多有微议。

王旦与寇准,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的宰相,王旦拜相早于寇准。寇准的一生事业不在王旦之下,但仅就推己爱人而言,寇准不及王旦。王旦做宰相时,屡于人前言寇准之长,而寇准却常揭王旦之短。

有一次,王旦又在真宗皇帝面前夸赞寇准,真宗皇帝微笑着对王旦说:“爱卿虽然经常在朕面前夸赞寇准,但寇准却总在朕面前说爱卿的坏话。”

王旦神情自若地说:“这是理所当然的。臣在相位多年,必有许多过失。寇准对陛下毫不隐瞒臣的过失,不正说明寇准对陛下的忠诚吗?不也说明寇准是一位耿直的人吗?我所以尊重寇准,正在于此。”

真宗皇帝听了王旦的话,含笑不语,心中更加赞赏王旦的贤良。

王旦主持中书省,寇准主持枢密院。有一次,中书省有公文送枢密院,违背了真宗皇帝的旨意。寇准发现后立即上报皇帝,结果使王旦及中书省所有官员都受到了责罚。

巧得很,事情没过一个月,枢密院有公文送中书省也同样违背了真宗皇帝的规定。中书省官员抓住了寇准的把柄,想乘机报复。一位官员非常高兴地将此事报告给王旦,劝王旦奏于真宗皇帝,给众官员出口气。但是,王旦却严令这位官员把公文送还枢密院,并让他当面指出公文的错误。

这位官员拿着公文到枢密院,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寇准,寇准羞愧难当,亲自送这位官员离开枢密院。

寇准回到府中,在室内踱来踱去,回想起一件件往事:与王旦同榜得中,两人互相勉励,朝中议事,二人常常不谋而合。自己受小人谗言,被降职处分,王旦愤愤不平;被贬之后,王旦想方设法让真宗皇帝召回自己……

但是,自己为什么常常在真宗皇帝面前说王旦的坏话呢?为什么多次顶撞他?为什么见到他的过错就抓住不放,与他为难呢?……

寇准越想越后悔,越想越羞愧。想起战国时期廉颇负荆请罪的事,寇准立即来到王旦府上,一见王旦,纳头便拜。

王旦大吃一惊,忙上前搀扶寇准。寇准不起,死死跪在地上说:“寇准请罪,寇准请罪!”

“这从哪里说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旦边说,边拉住寇准的胳膊,把他扶起来,请他入座。

寇准感叹道:“老同年,我真佩服你有这么大的度量呀!”

不久,王旦得病,面容憔悴,真宗皇帝问他谁可继承相位。王旦先是不肯开口,最后还是说:“以臣之愚见,莫如寇准。他人,臣所不知也。”

“寇准性情刚偏,有人奏于朕,说寇准过生日,筑大棚,设次宴,欲与朕相比。”

王旦愤愤不平地说:“望陛下勿听小人进谗。寇准乃当今贤良之士,忠心耿耿。他的雄才大略,是社稷不可缺少的。寇准生辰,拜贺的人川流不息,不正说明他德高望重吗?说他想与陛下相比,纯属谗言。陛下任用寇准,江山可以安保!”

真宗皇帝听了王旦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寇准每天散朝后,都要到王旦床前问候。有一次,寇准眼含热泪说道:“王大人,有何教我?”

王旦声音低微地说:“眼看我就不行了。临别要说的话,就是要注意平等待人,既不要使人感念自己的恩惠,也不要让人惧怕自己的威严……”

寇准感动得热泪直流,久久不肯离开王旦的病榻。

王旦去世不久,真宗皇帝便依照王旦遗言,任命寇准为宰相。

寇准入朝拜谢说:“谢主上圣恩,要不是陛下了解臣,怎么能任命臣再为宰相呢?”

真宗皇帝潸然泪下,把王旦举荐寇准的话从头至尾复述了一遍。

寇准听了,泪流满面,深感愧疚地说:“臣对不起王旦,他的见识、品德是臣所不及的。”

退朝之后,寇准再次来到王旦府中,对着王旦亡灵拜了三拜,思念王旦的巨大悲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仰望着王旦的灵牌默默悼念,久久不肯离去。

故事感悟

王旦对同僚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凡事都从国家大局着想,而不是想着自己所受的委屈,因此,他对人对事总能有正确的看法,不计前嫌而竭尽全力去推荐贤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清官能官李皋

李皋到基层巡视的时候,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在路边哭,他好言相劝,问她为什么哭。老妇说:“我有两个儿子,他们在外面做官二十年都没有回来过一次,我穷得活不下去了。”当时那两个人因文章写得好而考取的进士,现在都担任要职,名望很高。李皋叹道:“在家里行孝,离家后要关心兄弟,有余力才能学文。像他们两个这样怎么能当大臣?”于是上奏章弹劾那两人,结果两人一起被除名,并永不录用。李皋调任到处州担任别驾,并代理知州一职,政绩斐然。后来他因为小事而犯了法,被贬到潮州当刺史。御史来查办他的时候,他怕母亲担心,所以在外面的时候穿平民衣服,回到家里就换上官服,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母亲一直都不知道他出事了。被贬到潮州的时候他谎称是升官,官复原职后才哭着向母亲吐露实情。

文苑拾萃

面丑心恶的卢杞

卢杞是“老好人”卢怀慎的孙子,他父亲卢奕在“安史之乱”中遇害,算是出身忠义世家。由于父亲为国捐躯,卢杞得以当官,仕途还算顺利。可不知道为什么,祖父和父亲的忠心并没有遗传到他身上。

卢杞长得很丑,脸色发青,人们看到他像看到鬼似的。卢杞不在乎穿破衣、吃粗食,别人以为他能继承祖父卢怀慎的清廉品行,没有识破他的真面目。卢杞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当时郭子仪生病,大臣们都去看望他。郭子仪为人宽厚,别人来的时候他也不让姬妾回避。听说卢杞来了,他赶紧让姬妾们走开,独自一人等卢杞进来。卢杞走后,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郭子仪回答:“卢杞这个人面目丑陋且心胸狭窄,她们看到他那张脸肯定会发笑,这样就得罪了他。如果他执掌大权的话,我们家就完了。”

卢杞深得皇帝的宠爱,很快就升任宰相。但他不思报效国家,反而嫉贤妒能,陷害忠良,谁要是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思,就一定会被他害死。杨炎因为卢杞长得丑,品行也不好,以前在御史台工作的时候就很看不起他。等到卢杞掌权后,杨炎就被诬陷,发配到崖州去了。朱沘谋反的时候,将唐德宗赶到了奉天,卢杞对崔宁老是提起这件事感到很不舒服,就在德宗面前诬陷崔宁和朱沘有勾结,结果把崔宁害死了。郑詹和张镒是好朋友,郑詹每次趁卢杞午睡的时候就去找张镒说话。卢杞知道后就假装睡着,等到郑詹来的时候,他突然起来跑进张镒的房间。郑詹赶紧躲了起来,卢杞装作没看到,就和张镒说起了机密的事。张镒说:“郑詹在这里,不要说这些。”卢杞装作吃惊的样子说:“刚才说的那些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了啊。”因为偷听朝廷机密是很大的罪状,所以卢杞借这个机会陷害郑詹。结果郑詹被杀,张镒不久之后也被免去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