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31

第31章 蔡元培:称新生为“先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1916年冬季,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陋,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元培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元培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

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报到那天,晴空万里,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北京大学的校门。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

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快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涌上心头。他怀着愤愤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以蔡元培为首的校方的不满。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国上下大名鼎鼎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愤恨而已。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谁曾想,没过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儿喘不过气来,他稳定了一下情绪,急忙阅读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

信中表现出蔡元培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作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作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字里行间洋溢着蔡元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马兆北读完信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毛头小子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后来,马兆北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件事使我一辈子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故事感悟

蔡元培先生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为了答复一名学子的质疑而亲笔回信,并想方设法使之入学,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他尊重学校固有的规矩,不独断专行,从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所具有的谦恭美德。他虚怀若谷,不愧为教育大家。

文苑拾萃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化界人物是鲁迅和胡适。鲁迅和胡适都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都取得过成绩。可后来,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胡适虽然倡导并推进了新文化运动,但是对学生爱国运动却持反对态度。他信奉他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思想,曾经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际上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因为这点,李大钊写文章批评过他。在其后来的著作中,胡适又鼓吹实用主义,宣扬“有用就是真理”,攻击学生运动“呐喊救不了国家”、“排队游行,高喊‘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这种思想,使胡适在行动上必然与革命相对立。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发表文章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可同时又号召在中国推行“全盘西化”,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政府。这点,他又和搞独裁的蒋介石不一致。作为学者,胡适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五四运动后,鲁迅发表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小说和散文,如《阿Q正传》、《祝福》等。他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视为眼中钉,遭到通缉迫害。1926年秋,鲁迅辗转南下,来到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在这里,他认识了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做了长时间倾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1927年后,他定居在上海。此后,他的创作以短小精练、战斗性很强的杂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