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11

第11章 最早的《陋室铭》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战国策》

崔沔(生卒年不详),字善冲。京兆长安人。后周陇州刺史士约四世孙,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应制举,对策为天下第一,累迁祠部员外郎。睿宗朝转著作郎,开元中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提起《陋室铭》,也许很多人认为只有唐代文豪刘禹锡才作过。其实,比刘禹锡早得多的唐人崔沔早已写过了。

崔沔在武后则天当政时中了进士,做过吏部郎;在睿宗李旦当政时做过御史中丞,并一直为官到玄宗李隆基执政之后,最后官至太子宾客。他曾请求李旦发放太仓之粟和减少苑囿鸟兽的口粮以赈济贫民,他还建议李隆基规范祭祀规模,不要过于奢侈浪费。他纯谨无二言,随时讲求节俭;他不看重钱财,俸禄一领下来,他就散给宗族中的困难户;他不治居宅,其所作《陋室铭》既是其励志之作,又是他生平活动的真实写照,刘禹锡正是从他的这篇作品中汲取了精神营养的。

故事感悟

尽管文中对于崔沔的介绍不多,但熟悉《陋室铭》的人都知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看出崔沔是一个不计较得失、崇尚朴素生活的人。

史海撷英

则天文字的创制与颁行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则天文字并不是武则天本人亲自发明,而是授意其堂外甥宗秦客所造。

武则天以临朝称制的大唐皇太后身份颁布的《改元载初敕》中说:

“ ……朕宜以曌为名……特创制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还淳之意。…… ”

从此,武氏的名字武媚娘改为武曌,而为了避讳,把诏书(诏发音同照和曌)改为制书。同时,废帝庐陵王(即唐中宗李哲)的长子李重照(照即曌)为了避祖母武曌的名讳,改名李重润。同年正月初八丁亥日(689年12月25日),则天文字正式颁布通行。

而《旧唐书·艺文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武后(即武则天)著字海百卷,创造了不少新字,所以叫武后新字或则天文字。

新字的颁布和改元等传统做法都是同一个目的,就是彰显一代新人新气象,做足表面文章,从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

文苑拾萃

《唐会要》

《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现简称《唐会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100卷,北宋王溥撰。

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后周宰相,宋初罢相,迁官至太子太师。唐德宗时,苏冕撰成《会要》40卷,记唐初至代宗时典故。宣宗时,崔铉等人撰《续会要》40卷,记德宗至武宗时故事。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正月进呈。《唐会要》共分514目,另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将与该条有关联又不便另立条目的史事列入。书中所记史事有不少为《唐书》和《通典》所无。唐起居注、实录已亡佚,部分内容多靠此书保存。《唐会要》所记,以宣宗前的内容较丰富,宣宗以后因编者无所因循,加以唐末历史资料散佚,故所述较为简略。《唐会要》至清代仅存传抄本,脱误颇多。嘉庆年间才以木活字排印并补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所据旧抄本原缺卷七、八、九、十共四卷,后人以《旧唐书》、《册府元龟》、《开元礼》诸书中有关资料辑补。原目卷七封禅、卷八郊议,今卷八补辑的也是封禅,与标目不相应。

该书刻本至清初已属罕见,仅常熟钱氏写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间,四库馆搜访遗书,汪启淑所进抄本较钱氏写本,卷九二不残缺,卷九三、九四两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为清代第一个刻本,成为通行本。同治年间,江苏书局翻刻,校勘颇精,改正了其中一些错处,为清代最后一个刻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丛书”本,即以聚珍本为底本。1955年,中华书局又用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以聚珍本和上海图书馆藏的四个抄本,校点出版,并附录《玉海》中的《唐会要》佚文36条,按原目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