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15

第15章 朱修之治身尚清约

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后汉书·邓禹传》

朱修之(生卒年不详),南朝宋大臣。字恭祖。义阳平氏(今桐柏)人。初任州主簿。随到彦之北伐,被魏军俘虏。北魏太武帝嘉其守节,任为侍中,以宗室女妻之。后修之又逃回南朝。元嘉九年(432年),任黄门侍郎、江夏内史。孝武帝初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历任有政绩。后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约其举兵,修之表面上假装同意,暗中却派人告于朝廷。孝武帝嘉之,任修之为荆州刺史,封南昌县侯。修之在任治身清约,凡所赠物品,一无所受。唯以安定边境为己任,征为左户尚书,转领军将军。卒谥贞侯。

朱修之,字恭祖,南朝宋义阳平氏(今湖南安乡县西南)人,以廉直忠正著称。

朱修之初为州主簿,后任司徒从事中郎。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命到彦之率兵5万北伐,朱修之随从。到彦之自河南回,留朱修之戍守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不幸被北魏军队包围。被围数月,粮食吃光了,将士们靠熏鼠为食,维持生命,最后滑台失守,朱修之“遂陷于虏”。拓跋焘非常赞赏朱修之的节操,任命他为侍中,把宗室女嫁给他。但是朱修之日夜筹划着如何南归,最后他泛海回到了京邑。

元嘉九年(432年),朱修之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内史、征西司马。孝武帝初年,他被任命为宁蛮校尉、雍州(今湖北襄樊市)刺史,加都督。朱修之“在政宽简”士民都乐于依附。后来他参加了平定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的反叛,以功封南昌县侯。

朱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贶,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赌之,终不入己”,一心以安抚群蛮为务。后来朱修之任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离任前,他秋毫不犯,计算在州任上燃掉的油和用掉的牛马谷草,用私钱16万偿还。

朱修之的姐姐在乡里过着“饥寒不立”的清苦生活,朱修之却“未尝供赡”,未为她谋取过任何私利。他去探望姐姐,姐姐对他怨恨已久,“欲激之”,就为他准备了一顿菜羹粗饭。可是朱修之却说:“此乃贫家好食。”吃饱了才离去。有人觉得朱修之清约得有点缺少人情味,他毫不理会别人的议论,依旧过着清廉的生活。

故事感悟

朱修之崇尚清约,尽管有点缺少人情味,但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节俭便意味着生活的清苦与执政的廉洁。因此,朱修之不管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史海撷英

元嘉北伐

南北朝时期,元嘉北伐,又称瓜步之战,是南朝宋伐北魏之战。430年,宋文帝率军北伐,结果大败,损失惨重。因宋文帝的年号为元嘉,故这场大规模北伐被称为元嘉北伐。又因为此战中,拓跋焘兵临长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战。

文苑拾萃

寇准与秋风亭

寇准初来包东县时,人们为了推崇他,流传有神话故事。传说寇准驰骋上任时,乘舟楫经过秭归叱溪,激流滩险,舟楫几次跌入漩涡,有翻船的危险,忽然水中有神赶来挽舟而行。寇准问水中是谁,神答道:“我黄魔神也,公异日当大用,故来护卫,但裸体不敢出见。”寇准取出锦袱投入江中。黄魔神以锦袱蔽体,出拜而去。

寇准到衙上任之后,首先考虑的是思民之苦,如何与黎民百姓朝夕与共,于是他在巴东修缮了秋风亭。同时,一切政务皆为民着想,每期赋役,不出符牒,百姓深感其恩威。因此,人们曾通过一些诗赋和古迹来推崇敬仰他。原来巴东城西临大江有一个横舟渡,古人赋诗说:“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借寓说寇准年轻有为,将来有济世之才能。还有一个寿宁寺,寇准常常到这儿赏游,每当他到时,竟然有白鹿围绕白鹿台鸣叫,说是寇准将来有拜相之兆。日推星移,直到宋真宗时,寇准果然置身当朝宰相,实现了人们的理想和宿愿。他在朝廷,对贪官污吏敢于斗争。但在那皇亲国戚云集的封建朝廷,哪能容纳他那贤德忠良的人呢?后来,遭到奸臣的陷害,被发配南方,卒于雷州。因寇准无子,葬后朝廷追封他为莱国公。“谥忠愍,今祀名臣”。

秋风亭原来建筑在离现城的上游20里的旧县,是寇准为巴东县令时而建,亭内有莱公柏,是寇莱公“手植双柏于廷,人比甘棠”。苏轼《过巴东不泊闻有莱公遗迹》时,舒怀凭吊说:“莱公昔未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植松。江山养豪俊,林蔽困英雄。”“犹余手植松”之句,以柏为松,是传闻之误,因为这种柏在南宋时,早已不存在了。此亭南宋乾道年间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