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济:济危扶困
94289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济危扶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济危扶困是我们民族“重义”的传统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处理群众关系中的一种传统美德。

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兼爱”的主张,认为人们应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济危扶困可以说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表现为一种主动、自觉的态度,即能够率义而为、牺牲一己之力、急人之所急。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危难之事、穷厄之时。对之幸灾乐祸,甚而乘机自肥、落井下石,向来为人们所不耻;而解囊相救、雪中送炭、助人为乐,这才是令人称颂的美德。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济危扶困已经成为一种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社会互助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济危扶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流传着许多济危扶困的历史故事,像“范仲淹助穷生”、“范式送他人灵柩还乡”、“王玉涧成人之美”等等,都生动展现了济危扶困的传统美德。

同情弱者并予以关爱,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国家稳定发展的局面。

继承和发扬济危扶困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做到: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要热情帮助,不可冷漠无情、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心那些身处逆境者;扶贫帮困要舍己为人、助人为乐,长此以往则必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济危扶困是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为弱势群体创造自食其力的必要条件,才能促进人民的共同进步。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