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17

第17章 推陈出新(6)

梁启超开办的这所女校虽然只开办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但其开风气之先、突破传统封建女教的首创之功不可泯灭。正是由于梁启超敢于突破,才使得后来的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史海撷英

梁启超两次被掌掴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诂经精舍里师从经学大师俞樾专治朴学(俞樾即后来著名学者俞平伯的祖父)。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声把年轻的章太炎从故纸堆中惊醒。同年“公车上书”的导演康有为因之窜红,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16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满清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生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后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引起康梁门人发生肢体冲突,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章太炎一时怒起,以掌掴梁启超两记,众人扭打因之决裂。

一次,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到日本避难,恰逢孙中山也在日。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做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无耻地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巢穴,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文苑拾萃

梁启超的名言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光绪帝废八股创设学堂

◎山林之中不得直道。——《淮南子》

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4岁登基,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的瀛台。整个维新运动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废八股与创设学堂是光绪皇帝主持变法维新运动中同时并举的两项改革事业。

明清以来,一直采用八股取士的制度,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越发死板。八股文的题目均取自四书,论述内容必须依据宋人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八股之学已成为无用之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维新派猛烈抨击八股旧学,指其大害在于“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人们“目不通古今,耳不知中外,以致理财无才,治兵无才,守令无才,将相无才,乃至市井无才,田亩无才,列肆无才”,强烈要求“痛除八股”。光绪皇帝将维新派的呼声付诸变法实践,谕令国家的会试、省级乡试和府县的生童岁科试,一律停止八股文,改试策论。乡试、会试仍旧分三场,头场试政治、历史,二场考时务,三场试四书五经。前两场按中额十倍、三倍录取人才,后一场仍按中额录取。又令罢试诗赋,所有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殿试通过,“即可量为授职”。

与废除八股考试制度相配合的,是举办培养新式人才的学校。光绪皇帝与维新派在改革中通过创建新式学堂和改造旧式书院,建立了包括各种学堂的较完整的新的教育体系。北京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学中西学的学堂,鼓励各省士民捐资办学堂,又设华侨学堂及医学、武备、水师、铁路、矿务、农学、茶务、翻译等学堂和算学馆、学计馆等专业学堂。

新式学堂与旧式书院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新式学堂对原书院所设旧课“酌量并减”,增设“时事、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等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讨”。后又扩充为包括史学、实务、制造、政要、条约、税则、测绘、译学等多种课程的实用之学。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积极办学堂,将西方的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哲学、语文、音乐、兵事、体育等科都搬进了新式学堂。在光绪皇帝创建学堂的号召下,地方上官民捐建学堂者也大有人在。如杨锐筹办蜀学堂,湖北布政使王之春捐资筹办湖南省城中学堂、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一时间,兴建新式学校已成维新期间的一种社会风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新学校里,研习西学已成时尚,陈腐的八股文风不得不退避三舍,在多数学校中已荡然无存。废八股与创学堂的维新洪流在死气沉沉的清王朝政治思想界、在全国上下卷起了一股股除旧更新的波澜。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六日,慈禧及顽固派疯狂地扼杀了新法。“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可见,改革创新的历史车轮勇往直前,不可遏止。

◎故事感悟

光绪帝虽然没有实权,而且还受到慈禧太后的欺压,但他积极促进教育,废除八股文章,为促进新的学习风气注入了活力。与以往的皇帝相比,光绪帝的改革还是大有进步的。

◎史海撷英

爱学习的光绪帝

据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在日记中的记载,他第一次见到光绪的时候,发现小皇帝性情敏感,体弱多病,这也说明光绪在宫中的第一年过得并不开心。在光绪四岁半的时候,慈禧便按祖制给他安排帝师开始上学。由于翁同龢曾做过同治的师傅,而且教书尽心尽力,于是便让他继续做光绪的师傅。

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光绪帝年龄太小,学习内容又枯燥乏味,因此经常哭闹不止或者静坐不理,让师傅翁同龢也极为头疼。不过,在翁同龢的谆谆教导下,从小缺乏母爱和父爱的光绪帝却突然找到了久违的人间情感,他后来逐渐接受了这个对他关心备至的师傅,并渐渐爱上了学习。

◎文苑拾萃

光绪的御制诗文

“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光绪帝御制诗文集,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图书管理员萧师傅与大杨同志连声称有,并非常慷慨地介绍了光绪帝不同版本的御制诗文集。据他们介绍,这些书原来珍藏在故宫昭仁殿和毓庆宫,还有一部分在宫外的醇亲王府保存,而现在统归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管,很少有人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