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11

第11章 宽宏之心显度量(5)

狄青在定边担任副帅时,一次宴请韩琦,当时只请了一位军中幕僚刘易先生做陪。刘易是个性情不受拘束、很狂放的书生。席间,有演员作戏助兴,节目里有拿儒生开玩笑的内容,刘易看后勃然大怒,以为是狄青故意安排的节目,拿自己寻开心的,当场辱骂狄青。

狄青做官以前曾被黥面,刘易就骂他:“你这黥卒好大的胆子!”还有其他不好听的话骂不绝口,甚至把杯盘餐具都扔出去了。

韩琦注意观察狄青的态度,他还是宴会开始时平和的样子,没有因为刘易的辱骂而有什么愤然的反应,反而谈笑中更加温和了。第二天,狄青还主动到刘易处拜谢问候。

◎故事感悟

狄青的度量确实值得敬佩。无论一个人、一个组织如何强大,如果一味地不肯妥协,固然不会让对手得到任何好处,但也会使自己失去很多机会。而且,随着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他会发现合作之路开始举步维艰,被对手堵住去路,根本原因还在于自己不知妥协的态度。正所谓:争一丈不足,让一寸有余。有时候,与他人妥协,其实是一种自我解脱。

◎史海撷英

狄青罢官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因此大将狄青在升任为枢密使后,随着军功而升为朝廷的最高武官,朝廷对他的猜忌和疑虑也日益增多。有人称,看见狄家的狗长出角来;又有人称,狄青曾在相国寺内身穿黄袄。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了,到陈州任官,最后在“惊疑终日”中郁郁而死,年仅49岁,谥武襄。

◎文苑拾萃

狄青墓

狄青墓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十里的刘村村东。整座墓地坐北朝南,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狄公祠等,多数建筑均毁于晚清及抗战期间。

新中国成立后,狄青墓的陵园已经不复存在,墓丘也被摊平,翁仲、石兽等被就地埋掉。御赐神道碑于清宣统年间移至县城,后又移至太符观保存。

现今墓地上还立有清宣统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座,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身高达4.6米,碑文约3000字,简叙了狄青的生平。

王安石不挟私怨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李贽·《焚书·高言说》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吕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病危时写信嘱托司马光为他写墓志铭。司马光也是变法的反对派,而且很敬重吕诲,因而答应了这个嘱托。

在司马光还没写完吕诲的墓志铭时,河南监牧使刘航自告奋勇愿将此墓志铭书写在石头上,以便镌刻。但等墓志铭完稿之后,刘航一看内容就不敢写了,因为此时在朝主持国政的正是王安石,他怕因此遭到王安石的嫉恨,受到牵连。

刘航的儿子为了成全父亲的“好事”,就代笔将墓志铭刻在石头上。刘航仍然很不安,暗中嘱咐吕诲的孩子们不要拓本,埋到地下就了结了,否则流传出去,让王安石生气,对司马光家、吕诲家和刘航家都不是好事,弄不好会遭大祸。

当时,有一个总想害人的蔡天甲想拿这事向王安石讨好,专门用钱给石刻工人送了重礼,拓出副本送到王安石那里。

谁也没有料到,王安石很喜欢司马光的作品,把这件东西悬挂在房中壁间,并对其门下的文人们说:“司马光的文章写得简直像西汉的文章那样好啊!”

◎故事感悟

王安石不因政见不同而报复他人,他的气量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如何处理矛盾是一门大学问。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德报怨才最好。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文苑拾萃

和邵尧夫见寄

(北宋)吕诲

冥冥鸿羽在云天,邈阻风音已十年。

不谓圣朝求治理,尚容遗逸卧林泉。

羡君自有岁时乐,顾我官闲饱昼眠。

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

吕夷简不念旧怨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吕夷简(979—1044年),字坦夫。北宋大臣。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一说凤台县)人,进士出身,为吕蒙正族侄,曾任宰相兼枢密使事。其子吕公著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景祐三年因上奏章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触怒了皇上,落职出京,到江西饶州当地方长官。后来辗转为陕西都转运使。此时,被罢了相职的吕夷简正从大名复职重任宰相,他对仁宗皇帝说:“范仲淹是个难得的贤才,是朝廷的财富,应该充分地信任他。哪能仅给他一个旧职?”

宋仁宗听从了吕夷简的话,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对于吕夷简为国惜才,宋仁宗和社会舆论赞许不已,说他是个不念旧恶的长者。

范仲淹也当面向吕夷简致意:“过去因公事曾冒犯了相公,没有想到如今还能得到您的夸奖和提拔。”

吕夷简回答说:“夷简哪里敢把过去的旧事总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呢?”

◎故事感悟

吕夷简与王安石堪比“管鲍之交”啊!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化害为利,化敌为友。宽容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毕竟人心不是靠力量可以征服的,宽容大度可以感化一切心灵的坚冰。

◎史海撷英

范仲淹的早年生活

范仲淹幼年时期,父亲范墉便不幸去世,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因此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成年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意思是说,范仲淹读书时昼夜都不停歇,因为贫穷,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登进士第,乃恢复范姓,并受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迎回母亲赡养。

◎文苑拾萃

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太宗的“糊涂”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善棋道人·《绝句》

宋太宗赵炅(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弘殷第三子,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本名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称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次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将宋太宗射伤,太宗乘驴车逃走。太宗两度伐辽均失败,任内曾爆发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宋太宗在位期间,有一天,太宗在宫中设宴,让殿前都御孔守正与左骁卫大将军王荣前来陪自己饮酒。君臣三人边饮边聊,气氛很是融洽。

孔守正和王荣两个人很快便喝得酩酊大醉,言谈之间,两人也开始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各自在边境建立的战功来,并且各执己见,不断强调自己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终争吵起来。

更过分的是,两人居然还在皇帝面前互相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这种行为严重地违反了宫廷的礼仪,更是冒犯了皇帝的龙颜。

在场一同陪酒的另外几个大臣见二人闹得实在不像话,就赶紧喊来卫士,将二人架到另一个房间去。随后,这些大臣们都纷纷奏请太宗将两人抓起来,送到吏部去治罪。

可是,宋太宗却没有同意大臣们的提议,而是派人把二人各自送回家休息去了。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荣酒醒后,忽然想起昨日饮酒时在皇帝面前的表现,已经违反了宫廷的律条和礼节。于是,二人连忙一同进宫向皇帝承认罪过,并自请处分。

大臣们没料到的是,宋太宗对此仅是淡淡一笑,说:“两位爱卿所说的事情,当时我也已喝醉了酒,大概不比你们醉得轻呀!所以已经记不得有这样的事了。”

宋太宗乃九五之尊,竟然对昨天的事情矢口否认,对孔守正、王荣二人不遵守礼法的行为也不追究,这既让孔守正、王荣感到意外,更对皇上感激涕零。

从那以后,二人誓死忠心报答君王,毕生为国效劳。群臣见太宗如此宽宏大量,爱护臣僚,从内心里也更加佩服和尊敬太宗了。

◎故事感悟

适当的时候装糊涂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睿智的。为了不使自己的重臣背负压力,更加全心全意为自己为国家出力,更加注意自身的修养,宋太宗以其仁厚、睿智和宽容去处理,保住了下属的面子,也维护了君臣的和谐,得到了比严厉处置更有效的回报。真是两全其美啊!

◎史海撷英

宋太宗与赵德昭

宋太祖有两个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宋太祖去世后,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在继位之初,封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后来太宗征辽时,赵德昭从征幽州。高粱河之战中,宋军大败,宋太宗只身一人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回来了,这件事也就作罢。

宋军班师回京后,宋太宗因为此次北伐失利,很久都没有赏赐此前平定北汉的将士,将士们难免有些不满。赵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利,但还是应赏赐平定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不悦地说:“那还是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吧。”

此言一出,赵德昭惶恐万分,默然退出。

当时,赵德昭所处地位是微妙的,而叔父的一番话又分明是在怀疑他有篡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不久就自刎身亡了。

◎文苑拾萃

逍遥咏

(宋)宋太宗

泥丸本是命根宫,消息临时语话通。

大道比来行气术,其余效验藉阴功。

物情之理皆清净,造化玄微事莫同。

珍重此言深可意,腹中日运鼎花空。

赵概冒死呈奏章

◎宽宏大量,何所不容!——罗贯中

赵概(生卒年不详),字叔平,原名赵禋,后因梦中有神人在名册中书写“赵概”二字,遂即改名。宋朝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国史馆工作时,有个同事叫赵概。赵概为人耿直,说话常得罪人,本来是好心,但话说出来有时会引起人家的误会。赵概脾气还倔,好与人辩论。特别是在做学问上经常和欧阳修的观点不一致,争论起来,毫不退让,弄得欧阳修有时下不来台,他却不觉得什么。因此,欧阳修对赵概很有意见,经常对人说,赵概不配在国史馆工作。

后来,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但他对赵概仍耿耿于怀,于是就把赵概贬为天章阁侍制。赵概虽觉委屈,但他也不申辩,平时说话、处事还是老样子。

不久,欧阳修的外甥犯了法,朝廷要连同欧阳修一齐治罪。平时与欧阳修不和的人兴高采烈,四处活动,想趁机把欧阳修搞倒,一时闹得很凶。因为大势所趋,那些本来想替欧阳修申辩的人也都噤若寒蝉,不敢吱声了。

有一天,两位知道赵概与欧阳修不睦的人来到赵概的家,企图鼓动赵概弹劾欧阳修,谁知赵概一口回绝:“我不知道欧阳修犯了什么大罪,这不是无辜受牵连吗?两位请回吧,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我赵概是不会干的!”

两位说客悻悻地走了。赵概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想起了欧阳修的才干。最后他竟不顾危险,铺纸磨墨给皇帝写起为欧阳修求情的奏章来了。他在给皇帝的奏书中写道:“甥是甥,舅是舅。如果外甥犯了法,就治舅舅的罪,那岂不是有失公正吗?”

这封奏章呈上以后,皇帝看了很不高兴地说:“赵概简直是多嘴!难道他不怕治罪吗?”

后来众大臣讲情,皇帝才赦免了赵概。

事后,大家都埋怨赵概不识时务,自讨苦吃,而赵概一点儿也不后悔。

皇上虽然一时很生气,但后来仔细一想,赵概说的也有道理,结果也没治欧阳修的罪。

经过这次事件,欧阳修彻底认识了赵概这个人。他被赵概的正直、宽厚所感动,把赵概当成了知心朋友。从此两人互相帮助,为国家做了不少好事。

◎故事感悟

赵概的宽厚感动了欧阳修,也感动了我们。宽容是一种艺术,在短暂的生命里学会宽容别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许多快乐,使人生更有意义。正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胸怀才能比天空还宽阔,才能尽容天下难容之事。

◎史海撷英

赵概克己修身

赵概是一位德行高尚的人,这主要得益于他平常严谨地要求自己。赵概曾准备了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一件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是做了不好的事,他就把一粒黑豆投入到另一瓶子中。刚开始时,瓶中的黑豆比黄豆多。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缺点和过失,关键就在于该如何对待。

后来,赵概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日渐多了起来,黑豆则渐渐少了起来,赵概终于成为一名德行高尚之人。

◎文苑拾萃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