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4

第14章 敢于自省(6)

《唐六典》很早便在国外流传,约9世纪末成书的《日本见在书目》里就录有《唐六典》一书。日本现存古刻本有享保九年(1724年)近卫家熙刻本和天保七年(1836年)官刻本,其中,以近卫本较好。

1973年,日本广池学园事业部影印《大唐六典》,就是以近卫本为蓝本,并汲取了玉井是博的《南宋本大唐六典校勘记》的校勘成果,是日刊《唐六典》的最佳版本。

张九龄的反思

◎人不自知其过者,不明也。——明·薛瑄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旧唐书》本传),韶州曲江人(现广东省韶关市)。唐代著名诗人、宰相。唐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期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从宰相被贬为荆州刺史,从位尊权重的位置上落入了位卑权微的江湖之远,心中有怨气自是难免。

张九龄难以平抑的怨气使他的头脑异常清醒,他不断地在反思自己。越是这样,他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自己确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越是肯定自己就越觉得自己实在是冤。有冤不喊出来就是胸中的一块病,所以他写诗来抒发情怀,他以《感遇》为题,写了多首诗。

第一首写兰草和桂花:春之兰草,丰茂葳蕤,秋之桂花,芬芳皎洁,一切有爱美之心的人,一见定然要怦然心动,艳羡不已。因为有了它们,春天秋天才成了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诗中对这两种植物的精神品格给予了高度的称羡。

张九龄不愿意做隐士,他毕竟曾是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势尊严是刻骨铭心的,而今的现状实在是心有不甘。所以,他不会像陶渊明那样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欣喜,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庙堂之上少有的兰草桂花,是庙堂之上的珍品。

张九龄虽流落江湖深山,但他自认为身上芬芳高洁的品质依旧。他认为,兰草就是兰草,桂花就是桂花,物性使然,不会因隐士高人的喜爱称赞而提高身价。作为兰草桂花,它们的根本就在于固守其本性,张九龄就这样来肯定自己本性的美好。

《感遇》之七,张九龄以丹橘自比。丹橘耐寒甘美的品性,他极为欣赏赞美。萧杀的冬天百虫蛰伏、万木凋枯,而丹橘却独临寒冷而葱茏翠绿。并非它们生长的地方气候温暖,而因其本性耐得风霜严寒。

这是张九龄在自勉,即使身处荆州这样的僻远之地,但决不可丧失本性,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和冷落。但这并非意味着甘于平淡甚至沉沦,他仍旧幻想某天能得到举荐,重返庙堂。

现在,张九龄只能无可奈何地顾影自怜嗟叹。他把这一切最终归结为命运,升迁腾达也好,丢官卸职也罢,一切皆由命定,而命运与机遇又是不可捉摸,循环往复的。

所以,丹橘虽美,亦只能独挡风霜,孤芳自赏,自生自灭,美德不显,令名不彰,实在令人遗憾。如此看来,生不逢时才是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故事感悟

对自己认识得太清楚往往是痛苦的,对自己认识得太清楚却不能改变自己,这也许是痛苦中最为痛苦的。张九龄虽然本性美好,却被世事所扰。不过,只要人不迷失自己的本性,终有一天会东山再起,重塑辉煌的。

◎史海撷英

唐玄宗主政

唐玄宗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巩固了皇权,但形势并不乐观:兵变使朝廷元气大伤,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

唐玄宗有伯乐般的眼光,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大臣。

姚崇因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姚崇的建议执行。

姚崇在做宰相期间,对于皇亲国戚也不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黄河地区发生严重蝗灾,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奖励治蝗有功者。在他的治理下,蝗灾很快被遏制住。

姚崇之后的宋璟也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从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更加严格。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宋璟得知后,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是落后地区,还是流放犯人之地。所以,出身于广东的人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更难在朝中做到宰相的位置。但张九龄凭借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做宰相后,选官也是看重人品和才干,而不是看其背景。在吏部选拔官吏时,他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他对于玄宗的过错及时指出,加以劝谏,并不因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隐瞒实情。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整治吏治,提高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精简机构,把武则天以来的无用官员一律裁撤,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政府支出。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察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贷。

第三,恢复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原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武则天时被废除)。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前沿,是与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官员,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亲自出题对县官考核,了解县官是否称职。对考试优秀者,立即提拔;对名不副实者立即罢黜。

◎文苑拾萃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位于距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之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而得。梅岭自越人开发后,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

战国时期,中原战乱,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来到大庾岭上,被岭南风光所吸引,便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艰苦创业,使这一带迅速兴盛。因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把这一带称为梅岭。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因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是一片梅花的世界。

“庾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

其一,庾岭梅花与江南梅花不同,花颇似桃而唇红,也有纯红。岭上的梅花以白色为多。

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明显差异,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北宋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

梅岭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其策略之一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汉至唐,梅岭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祐年间,建关楼,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

梅岭古道从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我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齐整,铺着鹅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岭下可见古人所用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沿途曾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不多。

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帝下诏,让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开通了大庾岭古道。在古道庾岭新路口南山脚下的古道上有六祖庙和“夫人庙”,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事业而建造。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便利,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梅岭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很重视,对古道进行过修建,工程较大的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截冠公鸡思社会

◎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清·魏源

李翱(774—836年),字习之。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也有一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代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元和初,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元和十五年(820年),授考功员外郎并兼任史职。后贬为朗州、庐州刺史。唐文宗即位,入朝为谏议大夫,不久以本官知制诰,太和七年(833年)自桂管都防御使改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累官山南东道节度使,卒于襄阳,故称李襄阳。

有一次,李翱来到陕西零口,住在一个百姓家的土窑里。那家人养了22只鸡,其中7只公鸡、15只母鸡。李翱常给它们喂食,那些鸡好像认识他了,只要李翱从屋子里出来就立刻迎上去。

一天,李翱捧来米撒在地上,召唤鸡来吃。这时,有只冠子半截的公鸡看见地上的米没立即吃,而是仰头高叫,四周张望,好像在呼唤别的鸡来吃。

群鸡听到呼唤飞跑过来,抢着啄食地上的米。而那只半截冠子的公鸡反而被群起而攻之,群鸡有的啄它,有的拖它,直到把它赶走。

傍晚,群鸡成群结队栖息在堂前屋梁上,并不停地叫着,十分热闹。那只半截冠子公鸡跑过来,立在屋梁下仰头望了望,向四处张望,小声叫几下,又大声叫几下,像是向群鸡乞求,声音十分悲哀。

屋梁上的群鸡听到它乞求的叫声无动于衷,而且不时地发出嗤之以鼻的声音,好像是不允许它跟它们一起过夜。那只公鸡只好默默离开。它到院子里叫了几声,飞上一棵大树顶,独自过夜。

李翱看到了此情此景,对主人说:“半截冠子的公鸡发现食物呼唤同伴共享,这是讲义气呀!别的鸡不是因为它的呼唤才获得食物吗?为什么还要羞辱它赶它走呢?为什么不让它入群为伴呢?”

主人说:“这只公鸡是只客鸡,是邻居陈家的鸡,因为陈家的母鸡死了,只剩下它一只,所以把它寄养在这里。这只鸡勇猛善斗,我家那六只公鸡联合起来也不是它的对手。群鸡妒忌,所以才联合起来对付它,不让它吃食,不让它一同栖息。即使这样,那只公鸡还一如既往,见了食物仍然热情地呼唤群鸡,即使群鸡不报答它,它也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李翱听到主人的介绍,非常感慨地说:“禽鸟,虽然是小东西,也有讲究义气、性格耿直的,也有小肚鸡肠、欺生排外的。鸡群都是这样,何况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朝廷呢?我记下这件事,让它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故事感悟

社会上那些嫉贤妒能、欺生排外的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那些宽容大度、高风亮节的人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史海撷英

李翱处世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他生性耿直,说话谈事常无所顾忌。权贵们虽然很看重他的学问,但讨厌他的言行,因此,李翱做官也做不了大官。

谏议大夫李景俭曾一度推举李翱,后因李景俭被贬黜,李翱也因此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李翱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的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告病回乡。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李翱到庐州上任后,正赶上旱灾严重,百姓逃亡,人数万人之多。官吏们趁机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

于是,李翱下令“以田占租”,即以占有田地的多少而缴纳租子,不得隐瞒。这样的办法收缴回了大户豪门万余缗,才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

◎文苑拾萃

送李翱习之

(唐)孟郊

习之势翩翩,东南去遥遥。

赠君双履足,一为上皋桥。

皋桥路逶迤,碧水清风飘。

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

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

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

小时屐齿痕,有处应未销。

旧忆如雾星,怳见于梦消。

言之烧人心,事去不可招。

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

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

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

苏轼醒悟改对联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