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6

第16章 敢于自省(8)

◎故事感悟

范仲淹虽然被贬,但仍然自我反省,作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也为防御工作作出了政绩。自省,可以一直帮助人们进步。

◎史海撷英

范仲淹戍边

原住在甘州、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本来对宋称臣,但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建了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大宋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主攻、主守两派各持己见,宋仁宗举棋不定。

由于30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过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做陕西前线主帅,又调范仲淹作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时年52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又获龙图阁直学士职衔。他进京面辞仁宗之后,便挂帅赶赴延州,他依然怀抱着忠心报国的热忱。

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有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带兵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被围,任福等16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

范仲淹至延州后,全面检阅军旅实行改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从当地民间选录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取缔了原来按军阶从低到高先后出阵的临阵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在防御方面,他命人先在延北筑城,后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团结沿边少数民族,严立赏罚公约。在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戍边一年,范仲淹已逾54岁,望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感慨。他填词以叙情怀,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采取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选择1.8万名合格士兵分成6部,让每名将领统率3000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等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文苑拾萃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经历代沿袭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唐朝开始,岳阳楼逐渐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

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名声大噪,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传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文,咏诗,绘画等等。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岳阳楼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它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洪熙帝纳谏自省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明·吕坤

朱高炽(1378—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位皇帝。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他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朱高炽是永乐帝与其嫡妻徐氏所生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18岁。

朱高炽从小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虽学会了箭术,但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他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他一直体质单薄,健康不佳。高炽的祖父洪武帝对这个皇帝接班人的温和性格和他对政治的兴趣感到高兴。

有一次,洪武帝派年少的朱高炽在破晓时检阅军队,他很快回来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还有一次,洪武帝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作了报告。洪武帝被这个孙子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朱高炽的父亲永乐帝是受过锻炼的指挥将领,他偏爱两个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

这样,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学者的指导,这些人都与他关系很好,并在他登基后担任重要职务。

建文元年(1399年)至四年(1402年),朱高炽逐渐直接介入地方政治,当他父亲率军起事反建文帝时,朱高炽则担负起燕王封地的事务。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手下只有一万士兵,却巧妙地组织城防,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

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奏请下,他被立为皇太子。从此,朱高炽不论住在南京还是北京,当皇帝离开时都担任监国。他当职期间,得到大部分翰林学士的尊敬,获得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永乐帝征蒙返京,朱高煦诽谤他的兄长未能为皇帝完成某些任务。朱高炽被父皇申斥,并囚禁了他的两名最亲密的顾问——大学士杨溥和黄淮。

后来,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但朱高炽对他并不憎恨,朱高炽登基后,还增加了他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但遗憾的是朱高煦始终不认错。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炽得知永乐帝死,皇帝的钦差携带传位遗诏到北京。他立刻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商量,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采纳夏元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还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让他们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来调整他父亲的政策。

洪熙帝通过改组内阁,提拔了心腹官员和有能力的人,在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以前就为他效劳。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同时被监禁的杨溥,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的老师及最亲密的顾问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为了补偿他们曾受的屈辱,每人被封为一品的高官,并有兼职。例如,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杨荣兼工部尚书,黄淮兼户部尚书。

这样,他们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洪熙帝经常召见这些重要大臣们开会,为他在重要事务决策前,在密封的奏章中提意见或建议。这样,内阁不再是以前那种不能负责的咨询机构,大学士们亲自参加决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洪熙帝在改革行政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精简裁员,官员在70岁要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

为了听到直言和揭露贪腐,洪熙帝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夏元吉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让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监察御史派往各地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寻求合适的人选。

洪熙帝常要求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训斥或惩处官员,但常后悔并要求原谅。在选拔官员时,洪熙帝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权谨是一名低级官员,在洪熙元年(1425年)进入内阁,就是因他极为孝顺。同样,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洪熙帝还对科举制度改革。他认为此制度偏袒南方人,于是规定了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40%。此政策在明、清两朝一直执行。

洪熙帝还对司法方面做出改革。对因忠于建文帝被处死的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下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他还颁布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部门要依法判决,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株连亲属(重大的叛逆罪除外)。

洪熙帝统治时期,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者的田赋,并为其提供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颁布诏令,要以前的逃亡者重返故里,免除他们所欠的税赋并免除两年同样的税赋和劳役。

洪熙帝还很关心年百姓的饥荒问题,几次因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发怒。一次,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的提议。

◎故事感悟

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和儒家的认识。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有什么错误,这些错误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

◎史海撷英

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过世后,其子朱高炽、其孙朱瞻基先后继位。朱高炽即洪熙帝明仁宗,朱瞻基即明宣宗,这父子俩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与历史上的周朝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可以相提并论,是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后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燕世子。朱高炽从小就显示出能够做君王的素质,明太祖朱元璋曾让朱高炽与其他几位世子阅看大臣们的奏文。

朱高炽汇报时,只讲奏文中有关军民利害的事,从不提其中出现的文字谬误。朱元璋把章奏中的谬误指给他看,朱高炽答道:“我哪敢疏忽粗心看不出这些毛病呢!是想不能絮絮叨叨讲这些小毛病,那样会浪费您的时间和精力。”

朱元璋曾问他:“尧统治时有大水灾,汤有大旱灾,老百姓依靠什么呢?”

朱高炽回答:“老百姓靠的是当君王的是圣人,圣人有体恤百姓的好政策。”

经过多次考察,朱元璋认为这个孙子有当君王的见识。

靖难之役时,朱棣让朱高炽留守北京,自己带兵迎战辽东军。朱高炽严密部署、拼死守卫。前来进攻的李景隆面对坚城久攻不下。朱高炽命守军以水浇城,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北平城墙成了冰墙。当李景隆再来攻打时士卒无法攀城。朱棣击败辽东军回师北平,与朱高炽内外夹攻南军,大败李景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也立有大功,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时,扭转了战局。朱高煦居功自傲,把自己比作助李渊得天下的秦王李世民。朱棣让他陪哥哥朱高炽拜谒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朱高炽体胖而且脚有毛病,靠太监搀扶着走路。

朱高煦跟在后面嘟哝道:“走在前头的人要是摔个跤,走在后头的人就知道走路得小心了!”

没想到已被朱棣立为皇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后面紧跟着,回敬他一句说:“那走在后头的人要是摔个跤,还有走在更后头的人也能从中知道走路得小心点。”

朱高煦回头与朱瞻基四目相对,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就像朱元璋欣赏朱高炽这个孙子一样,朱棣也很欣赏朱瞻基这个孙子。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远征沙漠,把留守北京的重任托付给朱瞻基。第二年,就将他立为皇太孙。

早在朱瞻基刚满月时,朱棣就称赞道:“这个孙儿长得英气溢面!”

朱瞻基成为皇太孙后,朱棣经常向朱高炽称赞他说:“你这个儿子是以后的太平天子!”

当朱高炽、朱高煦两兄弟为皇位继承权明争暗斗时,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朱棣向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征求意见,解缙认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