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8

第18章 敢于自省(10)

明朝亡于崇祯帝的原因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唐·韩愈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明熹宗于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年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朱由检在位时,精神振奋,很有作为,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在位,年号正德)相比,何止有天壤之别,可是反而亡了国,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建立百年来,朝廷的法度已经严谨,天下的风俗还没有被败坏。孝宗(朱佑樘,1488—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封建史家称他是“中兴之主”)时选拔贤德有才能的人,把他们安排在朝廷内外,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了十几年。他给百姓的仁惠恩泽深厚,因而人心稳固,国家的元气旺盛整个局面安定。

虽然像武宗那样愚昧无知,屡次施行坏政策,宦官和宠幸的人在他的左右搅得一片混乱,可是国家的本和根还没有全部被拔掉,内阁的首辅也多是年高有德的人。

等到流民起义在各地崛起后,王琼独自主持内阁的工作,陆完、彭泽分别担任京城外的军帅,对他们的委托信任已然很专一,从旁扰乱的又极少,因此,能处危境而不至灭亡。

朱由检承续神宗、熹宗之后做皇帝,神宗懒惰放荡不管政事,熹宗亲近阉党,国家的元气消耗殆尽,国家的命脉也将近断绝。假如让熹宗的统治再延续几年,那么国家等不到下一代就要灭亡了。

朱由检嗣位做皇帝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的局面早已形成,民间的物力已经消耗,国家的法令已经败坏,边疆被侵占已经变得很严重。

朱由检虽然意志坚决地除旧布新,整理考核名声和事功,但是对于人才的善恶,议论的是非,政事的优劣,军事的成败,朱由检自己心中都没有明白透彻的见解,对外面(指国家)存在的弊病也不能纠正。

而且,他的秉性爱怀疑并注重审查,好刚强并崇尚意气。注重审查就要对人不宽厚少恩德,崇尚意气就要处事急躁而举动失常。

当流民满山都是,全国各地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而他委托的掌握政权的人,不是没有才能就是奸邪的坏人,对流民在剿杀、招抚两者之间,模模糊糊胸无定计。

朝廷内外的大臣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人人怀着贪求私利保全自身的心。说话刚直,恰好击中事情弊病的人,大都被打倒离去了。

那些被任在外的军帅,事权由朝中掌握,自己无权处置,功过也没有酬报。军队在一地打了败仗,就杀死一个将领;堕陷一个城,就杀死一个守吏,赏罚太严明以至于不能起到处罚的作用,统治过分严厉以至于不能进行统治。

再加上天灾流行,灾荒一次又一次地相继而至,政治烦扰,赋税繁重,对外战争溃败,内部人心叛离。好像一个人的身体,元气已经微弱了,痈疽毒疮又一起发作,他的病本来已经很严重了,而又用良医庸医交叉进行治疗,方剂又是凉药热药交互使用,结果使他病入膏肓,没有方法可救了,这样不死还有什么可等待的呢?

因此,明朝的灭亡,是亡于流民,可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不是在于流民。唉!朱由检不是亡国的君主,可是处在亡国的气运上,又没有救亡的办法,所以只见他焦心劳思以致精神恍惚,孤立无依地做了17年皇帝。而在他的帐幕之中,没有听说有像汉高祖的张良、陈平那样的谋士,在军队中没有见到像唐高祖的李靖、唐玄宗的郭子仪那样的将领,白白地以身殉国,可悲啊!

◎故事感悟

《明史》对于明王朝的覆灭做了深刻的反思,一个王朝既没有可以平定四海的将才,也没有智谋过人的相才,这才是它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原因。同样,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仅仅只是有一个好的领导,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向,没有有德才的人来相助的话,肯定会一事无成,最终走向失败的。

◎史海撷英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南方移民潮,当时,主要是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客家人为主)等省的居民大量迁居到四川各地定居。据考证,其中也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乘船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船行多日所见人烟稀少,张德地感到奇怪,便问随从:“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使得四川人口锐减。据考,清初四川人口仅有不到50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数百户人家,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十几户。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廷。他说:“我受皇上任命……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却是增赋无策,税款难征……经过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唯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明清史料·户部题本》)张德地还在奏折中提到一些移民办法。

康熙帝接连收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于是召集相关部门听取建议,于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同时,政府还颁布了移民优惠政策。于是,两湖地区和广东、河南等省的百姓开始浩浩荡荡往四川涌去,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文苑拾萃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是一部记载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由清初计六奇(1622—?)撰写。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人。

《明季北略》全书24卷,所记载内容自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东北,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采用分年纪事,对于崇祯时期的记录尤其详细,对李自成入京后的史事,几乎按日记述。记录每年的资料中,又以纪事本末体逐事标立名目,内容大多涉及晚明的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取材广泛,记事有序,清晰明了。

此书因成于康熙初年,上距明朝亡国不久,故史事大多无误。但也有一些传闻、迷信等类不实之处,因而在清初文禁时期被列入禁毁之列,所以未能印刷出版。

嘉庆、道光年间,在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有刊载,但已有大部改动,不是计六奇所著原本;又有图书集成局的石印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面世,内容与半松居士本雷同。

后来,在杭州、常熟一带发现清初抄本,较通行本多40余篇,经标点整理后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

鲁迅善于反省自己

◎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宋·邵雍

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