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33

第33章 当代中国外交(1)

一、导读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迎来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的外交大体经过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是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目标。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新中国确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三大决策。依据这一时期的外交三大决策,新中国在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基础上,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南斯拉夫,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和西北欧国家也先后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站稳了脚跟。这个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是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国家处于完全敌对状态。中国外交处于两大阵营尖锐对抗之中。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成功,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时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李宝俊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外交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面对世界的动荡、分化、改组和中国国内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外交也进行了调整。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目的是推进世界革命,这一阶段的外交政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过分夸大了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这一阶段,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20多个,除法国外,都是亚非的民族独立国家,形成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这一期间,中国奉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基本解决了同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但是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由于印度的原因,发生了边界武装冲突。在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日益发展的同时,60年代末,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爆发了中、苏之间严重的边界武装冲突,并把两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1964年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突破。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外交同其他领域一样,在“文革”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影响。相对而言,外交是受影响较小的领域,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到60年代末,中国外交逐渐走上了正轨。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为了缓解来自苏联的威胁,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中国奉行反对两霸、侧重反对苏霸的方针,并实际执行反苏统战的策略战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以对苏联矛盾为主要矛盾。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对外关系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改善。整个70年代中国先后和近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基本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从而形成了第三次建交的高潮。到1979年底,中国已同120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第四阶段是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中国的外交迎来了第四个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中国外交政策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不同任何大国建立战略关系,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依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不仅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而且也为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类似问题创造了经验。这一阶段的中国外交积极推广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重视和积极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强国际友好交往,重视融入国际社会,显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分裂主义。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中国外交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瓦解了,但是在国际旧格局消失的日子,美国并没有因为中国拓宽和加深运用和平共处外交思想而对中国公平对待,在90年代初期的外交局面中,“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的对外关系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初到现在。这一阶段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轴是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倡议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且积极拓展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在国际反恐怖主义领域,主张尊重相关国家的主权,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多边活动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建设越来越有成绩,中国领导人高屋建瓴地提出和建立了和谐世界的要求和目标,这将作为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路线的发展方向。

二、名词解释

1.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定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成国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国际反动势力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的办法,妄图扼杀新中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外交要实行“一边倒”的方针,面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国际援助。

1950年2月14号,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外长声明,1945年8月苏联政府同中国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失效,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已经独立的现实。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主要内容是:①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与世界和平。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进攻时,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②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磋商”。④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⑤两国还签订了一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以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军从旅顺撤出,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的建设费用;苏联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有效期30年。中、苏同盟关系的确立,开辟了两国间近十年“亲如兄弟”的友好时期。自6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恶化,这个条约逐渐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1979年4月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

3.中国解决边境问题的基本主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同不少邻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边界线大体分为三种情况:条约划定的边界线、传统习惯线、新中国对边界的实际控制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对于边界问题采取的方针是不急于解决,先维持现状。中国一贯主张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双方应通过和平谈判,互谅互让,求得友好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在谈判中,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经双方同意也可以作些必要的调整。5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认为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的条件逐渐成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情况,使中国政府必须着手解决。

中国对解决这些边界问题的基本考虑与主张是:①解决边界问题的目的是巩固边防,安定四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国内建设;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友好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对于确有争议的地区,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加以解决;④在具体的边界谈判中,根据双方的实际管辖范围以及清朝末年、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档案资料和边界条约为法理依据。

依据这些原则和立场,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基本解决了同邻国的边界问题。至1963年,尚未解决的只剩下中国与印度、不丹、越南和苏联之间的边界问题。边界问题的基本解决,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睦邻关系,而且对稳定中国的周边环境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4.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指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半岛爆发的三国四方之间的战争。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为统一问题而爆发了内战。27日正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军直接参加朝鲜战争,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7月7日,美国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麦克阿瑟为总司令。朝鲜内战迅速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战争开始阶段,朝鲜人民军迅速向南推进。1950年9月15日,美国调集重兵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27日,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向三八线以北进犯。美国不顾朝、中方面多次警告,于10月4日越过三八线,21日侵占平壤。10月美国军队的行径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应朝方要求派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到1951年,朝中方面以运动战为主,连续发动了5次大规模战役,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共歼敌20余万,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