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35

第35章 当代中国外交(3)

中国的援助是为了承担国际义务,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越南战争并没有危及到国家核心安全利益,因此中国没有直接派兵,就为国内创造了和平环境。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12.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1961年日内瓦会议是讨论老挝问题的扩大会议,1961年5月16日—1962年7月23日在日内瓦召开,参加者有中、苏、美、英、法、印、波、越、柬、老、泰、缅。

1961年4月24日,1954年日内瓦会议苏、英两主席决定召开会议,讨论有关维护1954年日内瓦协议和寻求恢复老挝和平途径问题。1962年7月23日,会议一致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议定书》。两个文件重申1954年日内瓦会议协议中包括的尊重老挝主权、独立、统一、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确认老挝走和平中立的道路,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任何外国军队不进入;要求所有有关国家不采取任何与上述原则或与这两个文件的其他规定不相符的行动。

这次会议对和平解决老挝问题及缓和印支与亚洲的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3.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

1958年8月23日,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为焦点的两岸炮战再度爆发。双方以炮战为主,以海战、空战相交错的规模空前的战争在金厦海峡延续40余天。此即第二次“台海危机”,又被称为“八二三事件”。

危机爆发时,美国态度强硬,在台湾海峡集结军事力量,摆出介入“台海危机”的架势。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美国护航行动连遭失败后,要求台湾放弃金门、马祖,专守台湾、澎湖;同时不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蒋介石坚决反对从金、马撤军,美、台矛盾白热化。

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双方“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在美蒋矛盾冲突中,中国政府调整政策,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告台澎金马同胞书》,向台湾当局表达了新的政策立场,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炮击一周,以使台方向金马运输供给,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13日,中国政府延长停战期两周,以使金门军民得到充分补给,以利固守。美国则利用停火,一再敦促蒋介石撤军。台当局对此态度强硬,“不撤退,不姑息,准备随时以更坚强的反击对付武力的攻击”。我解放军暂停炮击,既为蒋介石坚守金马提供了条件,又加深了美蒋矛盾。经过妥协,23日杜勒斯与蒋介石发表会谈公报:美国同意“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的关联”,台湾当局则被迫承诺恢复对大陆的手段“主要不凭借武力”。

中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在一个中国立场上与美国作斗争,决定延续炮击金门,但单日打炮,双日停止。25日,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两个中国’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实现的。”呼吁海峡两岸“化敌为友”,“一致对外”。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沿海岛屿新的决策目标是,将金、马留在国民党手里,作为台湾与大陆连接的纽带,待将来时机成熟,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

海峡间每逢单日,双方开炮,但均不打对方的阵地和居民点,只打到海滩上。这种炮战方式象征两岸并未停火,中国内战还在继续。这个事件象征着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是双方共同抵制和反对美国封锁海峡、分离台湾的联合行动。

14.中国对外援助八原则

1964年2月18日,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期间提出了对外援助八原则,主要内容是:

①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

②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和要求任何特权;

③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时可减轻受援国的负担;

④提供援助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在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⑤所援建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⑥中国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据国际市场价格议价,如有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者,中国保证退换;

⑦所提供的任何一种技术援助,保证使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

⑧中国所派出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15.中印边界领土分歧

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双方在边界东段、中段、西段共有12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主要争执点又在东段和西段。东段争议区是“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领土,自然条件较好,其中一部分曾受过西藏地方政府管辖,可是英印军队在40年代初至50年代初即已占领了该地,形成以“麦克马洪线”为双方实际分界线的既成事实。西段是新疆西藏西端的阿克赛钦3万平方公里领土,过去是基本无人居住的高寒区,我军1951年入藏时即进驻该地。

16.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指1962年10—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击退印度军队入侵的自卫反击作战。

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是印度政府无意和谈。从1952年开始,印度军队先后在中印边境西段、中段和东段越过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逐步蚕食中国领土。由于印度武装人员不断深入中国领土并向中国边防部队挑衅,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朗久村发生了中印之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21日,在中印边界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侵占的中国领土上设立数十个侵略据点。9月,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并连续进攻驻守择挠桥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中国政府多次向印度政府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而印度政府拒绝谈判,并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重兵。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在东、西两段同时实施自卫反击。至11月21日,击退了印度军队的入侵,清除其设立的侵略据点,并追击到传统习惯线附近。在给予入侵印军严厉惩罚后,中国政府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62年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全线停火,主动后撤。遵照中国政府声明,人民解放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线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千米以内地区。停战后,中国政府主动将缴获的大批物资交还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第7旅旅长达维尔准将及以下3213名全部被俘人员。

中印边界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企图继承英国殖民政策,侵占中国的领土。中印边境的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国际上开创了胜利军队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的先例。此战为我国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是一场典型的局部战争。

17.中法建交

1964年1月27日,中法同时在北京、巴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并决定在三个月内互派大使。中国同法国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有两个。

一是阿尔及利亚问题。1958年,中阿建交。中国对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援助。法国希望中国停止对阿尔及利亚的支持,然后法中建交。中方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决不能为求得中法建交而改变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法国结束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为中法建交扫清了一个障碍。

二是关于台湾问题。1963年10月,法国前总理爱德加·富尔访华。富尔提出了三个建交方案:第一,无条件建交。即法国政府宣布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表示同意。第二,有条件建交。即法国先同台湾断交,再与中国建交。第三,近期承认。即法国政府对中国政府先不作政治上的承认,形成一种特殊局面。戴高乐希望实现第一个方案。中国认为第二个方案合理。但富尔表示,法国马上驱逐台湾代表有困难,因此第二个何方案合理但不现实。

中国对中法建交提出三点声明:①法国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建议立即建交,互换大使;②中国政府复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的来照,愿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换大使;③双方同时发表上述照会,立即建馆互派大使。考虑到中法建交对中国发展同西欧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周恩来在强调反对两个中国立场的同时,对建交的具体步骤采取了灵活措施,为中法建交奠定了基础。建交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协议的。台湾当局撤走其驻法国大使馆后,中国驻法国使馆的临时代办到达巴黎。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沉重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中法建交打开了通向建立超越对抗、发展合作的道路,对中国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8.“中间地带”理论

“中间地带”概念最初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目的是说明中国革命自主发展的合理性和不可抗拒的潮流,阐述应该对待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的基本态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次被提出,是作为两个阵营理论的附带物提出的,50年代中期再次提出,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和平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即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美国的扩张与反对美国扩张的矛盾,中间地带的国家是反对扩张的和主张和平的,为了给中国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必须联合和支持“中间地带”的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也要支持那些民族独立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中间地带”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战后世界政治中,存在三种力量,三种力量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区;②美国征服“中间地带”与那里人民的反抗是国际政治的中心问题,不是美、苏矛盾;③中间地带国家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④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支持而不是限制那里的革命运动。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概念,有两个重要的背景:①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②中、苏同盟破裂,毛泽东认为两个阵营不复存在,开始尝试对世界政治潮流和力量格局作新的认识和描述。他认为世界正在大分化、大改组,结果是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主要是指中、苏分裂;西方阵营四分五裂,也快要解体了。毛泽东又认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从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出发,第一个中间地带和民族民主运动是直接同盟军,我们应该给以最大的支持,并且联合它们;对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帝国主义矛盾,也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使它成为间接同盟军。

进入60年代,在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时,争取“中间地带”被确定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19.“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事件指196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反击苏联边防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的边界战争。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历来是中国领土。自1967年1月起,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该岛。中国一再严正要求苏联方面停止武装入侵活动,而苏方置若罔闻。1969年3月2日,苏军出动大批步兵,从上下游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突然袭击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战士。中国边防战士被迫进行自卫反击。15日,苏军出动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在飞机掩护下,进攻珍宝岛中国守军,并用重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17日,苏军又出动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苏联军队的入侵,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边防部队的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20.联合国2758号决议

联合国2758号决议于1971年10月25日由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通过,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国在联合国组织的一切权利。

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力的专题辩论在该届联大上从10月18日开始,至10月25日结束。在讨论过程中,会员国先后挫败了美国、日本等炮制“两个中国”的“重要问题”和“双重代表权”提案。蒋介石集团随后宣布“退出”联合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