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亚眠和约》
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和约——《亚眠和约》,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终破产。该条约共22条,主要内容为:英国将其在战争中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达岛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上的荷兰属地外,其余的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由法、英、俄、奥、普、西六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到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13.莱茵同盟
1806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后,为巩固胜利,先严惩哈布斯堡王室,后建立莱茵同盟。该同盟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16个小邦以同法国缔结攻守同盟为基础,在拿破仑的保护下组成的联合。1807年,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又有20个德意志小邦加入联盟。其使命是作为法国东部莱茵河边的军事和政治的屏障,也是法国与普、奥之间的缓冲地带;拿破仑以保护者的身份成为该联盟的领导者,加强了法国对德意志诸小邦的政治统治;联盟提供兵员并修建战略道路,分担了战争重荷;联盟各国与法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为法国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销售市场与工业原料。
14.《提尔西特和约》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失败,俄国受到重创,这时俄国又行将同土耳其开战,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南方。英国再次同俄国、瑞典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806年6月,俄军在战场上遭法军大败,继而立即同法国由交战国变为同盟国,这不仅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矛盾决定的,也是由两国皇帝在政治目标上的相同点促成的,此时两国都希望联合起来打击英国。
俄法两国于1807年7月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进而退出了反法同盟。根据条约:①普鲁士丧失了易北河左岸的全部土地,其中大部分划归了威斯特伐利亚王国。②普鲁士第二、三次瓜分波兰的领土成立华沙大公国,但泽被宣布为自由市,维斯瓦尔河航行自由,贝洛斯托克地区划归俄国。俄国承认莱茵联盟,承认拿破仑的几个兄弟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③俄国在英、法谈判中担任调停,法国在俄土和约谈判时担任调停。④在秘密条款中,俄国允许将科孚港给法国,承认法国对爱奥尼亚七岛的主权。
《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联盟的失败,也标志着拿破仑帝国走向顶峰,但却给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纷争的因子。这是由于:①和约过分压制了一些反法联盟国家,激起了这些国家的反感;②俄、普加入大陆封锁体系招致了国内的不满;③法国把波美拉尼亚归还瑞典,借此操纵瑞典政治;④拿破仑允许俄国占领土耳其属地,为俄土日后的争端埋下了隐患。总之,和约中存在着很多纷争的因素,不能持久维系,因此俄法联盟也不会牢固。
15.大陆封锁政策
1806—1814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为反对英国而采取了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大陆封锁政策。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得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1807年,拿破仑为强化大陆封锁政策,签署了《米兰敕令》,内容是:把所有英国支配的船只都与英国船只同等看待,都要拿捕;而且封锁扩展到所有英国出产的货物,不问其所有者是谁。1810年的《枫丹白露敕令》完成了大陆封锁政策的立法措施,根据这一敕令,凡在大陆发现的一切英国货物必须焚毁。与此同时,大陆政策也对法国本国贸易和一些工业部门造成了损失,拿破仑被迫发出了“允许违禁物输入执照”的办法,直接削弱了政策的作用。
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去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因此,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摧毁英国的目的。
16.《肖蒙条约》
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四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3月在肖蒙签订的攻守同盟条约——《肖蒙条约》。1813年底,联盟各国的军队攻入法国境内,但对法国未来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领土分割等问题存在许多分歧,影响联合军事行动的进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仑一世又取得几次军事胜利,在英国提议下,英、俄、奥、普四国签订了该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法国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经全体同意,不得与法国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作战,英国除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洲的政治安排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肖蒙条约》的缔结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17.两次《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是法国与反法联盟成员国签订的和平条约。第一次《巴黎和约》是第六次反法联盟成员国与法国于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签订的。后来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加入和约。和约规定:法国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复荷兰、瑞士、德意志诸公国和意大利各国(奥地利统治地区除外)的独立;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占领的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国控制的多巴哥等岛屿除外)归还给法国,马耳他岛归英国所有;宣布莱茵河和希尔德河自由航行,对于法国放弃的领土归属问题以及涉及除法国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的问题,另外召开国际会议解决。
和约签订后不久,拿破仑从流放地厄尔巴岛潜回法国,建立百日王朝。英、俄、奥、普等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它们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第二次退位。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内容更为苛刻:规定法国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法国又丧失许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法国要偿付7亿法郎的赔款,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分15次在五年内还清;在赔款还清以前,联盟各国派兵15万人驻扎在法国东北的要塞,军费由法国负担,法国归还拿破仑战争时期从战败国掠走的珍贵艺术品。总之,第二次《巴黎和约》使法国蒙受了重大损失。
18.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9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奥皇、普鲁士国王在内,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都参加了会议。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恢复欧洲和平、重建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划分欧洲政治疆域和瓜分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运动。
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国。俄国的目标是把华沙大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并由他兼任国王。英国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力主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力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企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已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敦、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州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并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组成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三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主要列强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在会议后的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体系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角逐,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19.神圣同盟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神圣同盟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神圣同盟是欧洲国家的专制君主们在欧洲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维护欧洲的专制制度而组织成立的一个反动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镇压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地的革命活动,维护欧洲封建制度及其自身的利益。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革命的前进步伐,是镇压欧洲革命的反动堡垒。
20.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四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四国同盟。在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 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法国也加入同盟,并发表共同宣言,声明五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最终导致同盟瓦解。
21.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主要针对拉丁美洲提出。
1823年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