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而使自己两面受敌,同时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商;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关注,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
三皇同盟是一个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关系,它所反对的是欧洲的革命运动及所有社会主义组织,以维护三国王室的利益,与1815年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性质一样反动。同时该同盟也是德国和俄国在外交上孤立自己主要对手的需要。从此俄国能全力以赴在中亚应付英国,而德国则可利用它对法国进行侵略。
31.《柏林备忘录》
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柏林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近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均表示支持。俄、奥、英、德都想乘机获利。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防范塞尔维亚进行干涉和俄国采取单独行动,于同年12月由外交大臣安德拉希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义。1876年5月,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同安德拉希、俾斯麦在柏林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月13日,通过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忘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两省居民的命运时,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其内容实为安德拉希照会的扩大版本。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32.《圣斯特法诺和约》
1877—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强迫土耳其在圣斯特法诺签订和约。1875年,黑塞哥维纳人民发动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而后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领地相继发生起义,土耳其苏丹采取残酷手段镇压,沙俄以保护土境内斯拉夫人的名义对土宣战,意图南下打通通往地中海的海路。1877年4月,俄土战争爆发。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条约规定:①俄国取得南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达罕、巴统、巴亚泽特等地和比萨拉比亚的南部。②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两年。③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罗马尼亚获得北多布罗加,但被迫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④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自治,由俄、奥监督实行。⑤黑海海峡在战时和平时均须对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开放。⑥土耳其赔款14.1亿卢布,其中大部分以割让上述土地代替。
和约的签订使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大大加强。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同年,德、俄、英、奥、法、意、土在柏林举行会议,1878年7月13日签订了《柏林和约》取代了《圣斯特法诺和约》。
33.柏林会议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法诺和约》而在柏林召开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法诺和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1878年6月,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在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和约》,以代替《圣斯特法诺和约》。
条约内容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分为三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尔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柏林会议的结果是,巴尔干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34.德奥同盟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秘密军事同盟。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宰相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将奥匈推向德国。10月,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也纳签署了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为: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另一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5年。④缔约国双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是俾斯麦大陆政策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建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
35.三国同盟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秘密的三国同盟。在普法战争后,德国为了防止法国对其进行复仇,开始积极拉拢欧洲各国对法国进行外交上的孤立。德国首先在1879年同奥匈帝国签订《德奥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约定相互抵御俄国的进攻。德奥结盟后,由于《德奥同盟条约》并没有实现孤立法国的目的,同时又由于意大利在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冲突中失败,开始转向德奥对抗法国。俾斯麦积极拉拢意大利入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为: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担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严守中立。条约有效期为5年。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是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国同盟的成立使德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孤立法国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的目的,但同时由于三国同盟的成立使得法国加快了寻找同盟的步伐,法俄同盟最终形成,使欧洲开始朝着两大军事集团的方向发展,欧洲各国开始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36.保加利亚危机
保加利亚危机是因保加利亚统一问题和欧洲列强争夺在保加利亚的势力范围而引起的一场政治危机。1878年柏林会议后,不仅原奥斯曼帝国欧洲属地部分地区获得独立,也使未独立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壮大。1885年9月,土耳其东鲁美利亚省发生起义,宣布合并于保加利亚,并获得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的同意。但由于东鲁美利亚起义由反俄势力领导,因而俄国反对这种要求并谴责亚历山大大公违反《柏林条约》。同时由于事态开始向其他土耳其欧洲属地蔓延,也引起了临近的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关注。1885年10月,各有关国家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大使级会议。德、奥、法、意支持俄国的方案,即由土耳其收复东鲁美利亚。英国反对,提出由土耳其苏丹任命保加利亚大公为东鲁美利亚行政长官,并使保加利亚保持事实上的统一。后来在英国的策动下,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意采取英国的建议。沙皇被迫同意土保协定,但仍旧反对亚历山大大公。1886年8月,部分保加利亚军官在俄国支持下废黜了亚历山大大公,此举引起保国内的不满。部分军政界人士发动反政变,敦促亚历山大大公复位。沙皇政府反对,扬言要占领保加利亚。9月,亚历山大大公被迫弃位出走。1887年7月,保议会选出亲德奥的斐迪南为大公,保加利亚危机平息。
俄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遭到失败,丧失了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保加利亚取得的政治优势。德奥势力在保加利亚站稳了脚跟,但加深了两国同俄国之间的矛盾,促使俄国与法国接近,促成了法俄同盟的形成。
37.两次地中海协定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两次订立两次《地中海协定》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
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因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了完成其孤立法国的同盟体系,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英国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2月,英、意相互照会,而后奥匈加入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协议规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开战,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这个协定主要是针对法国的。
保加利亚危机的解决使保在政治上转向德奥,这有可能引起俄国出兵干涉保内政。为支持土耳其抵抗俄国,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英、奥缔结协定,而后意大利也加入,史称《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规定: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在土耳其影响的增长;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三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达成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由于英国坚持行动自由,协定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主要是针对俄国的。
两次地中海协定基于共同对付法国和俄国的目的,加强了英国和三国同盟之间的联系。但后来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并先后和法俄签订协定,两次地中海协定丧失意义。
38.《再保险条约》
1887年,德国为进一步孤立法国而同俄国订立中立条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再保险条约》。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战争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但是俾斯麦清楚,如果俄国有这种行动,英奥必然反对。条约有效期为3年。
俾斯麦去职后,威廉二世改变了拉拢俄国对抗法国的方针,转而寻求同英国结盟,遂德国政府后来拒绝续订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