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桑奇是“网络世界的罗宾汉”,是这个世界旧秩序的破坏者,影响力足以晃动地球。他辗转各国,居无定所,相当神秘。阿桑奇的成长经历如同迷雾,至今仍然鲜为人知。
一个人的传奇
中文名:朱利安·保罗·阿桑奇
英文名:Julian Paul Assange
别名:黑客罗宾汉
外号:新闻界007
出生地: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
出生日期:1971年7月3日
国籍:澳大利亚
第一职业:电脑黑客
第二职业:政治活动家
毕业院校:墨尔本大学,肄业
主要成就:2006年12月创建维基解密网站
家庭地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帕克维尔市格兰瑟姆街177号
如今,阿桑奇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但是,他始终把自己完全隐秘在迷雾般的现实世界。
阿桑奇的早期生活和家庭背景十分动荡,有关于他的传闻都可以加上“据说”两个字,充满传奇和迷幻色彩。有人说,阿桑奇在揭开无数秘密的同时,却把自己保守成一个秘密。
阿桑奇对个人隐私非常看重。当英国警方因为阿桑奇的瑞典性侵犯案逮捕他时,阿桑奇拒绝向警方提供手指指纹、个人照片或血液DNA样本。在法庭之上,他曾拒绝向法官透露自己的具体住址。他先是提供了一个邮政信箱,之后又透露了几年前在澳大利亚的地址。
不过,熟悉阿桑奇和与他共过事的人都认为,阿桑奇是一个情绪复杂多变、难以捉摸,有时甚至不可理喻、难以相处的人。阿桑奇在与合作伙伴交流时,曾经半开玩笑地自称“有些自闭症”。
与阿桑奇合作出版过《地下世界》一书的伙伴,澳大利亚女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回忆说:“这个皮肤和头发同样苍白、瘦削,谈话中经常间歇性出现沉默的年轻人,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细节,但同时似乎又对自己拥有的秘密而感到焦虑,游移在倾吐欲和某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之间。”
不过,阿桑奇早年的个人经历,还是能够得到证实的。他现在也似乎不再刻意隐瞒这些。比如,他在37所学校和6所大学读过书,但没有一所读到毕业;他自学成才,自小就成为一名超级黑客;他曾经环球旅行,直到护照磨损无法使用被吊销;他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总是在不断变更,他的行踪不定与保密倾向简直令人抓狂。
维基解密的一个志愿者曾说:“我们总是在问:‘阿桑奇在哪里?’永远都难以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就好像他刻意要隐藏起来似的。”
幼年颠沛流离
1971年7月3日,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东北海岸的小城汤斯维尔市。
阿桑奇这个姓氏,据说来自中国的“阿桑”(Assange)或是“桑先生”。“桑先生”是18世纪初,一位曾经流亡在靠近澳大利亚海岸的星期四岛上的中国流亡者。他的后裔后来搬到澳大利亚大陆的本土。19世纪中叶,阿桑奇母亲的祖先为了寻找更多耕地,从苏格兰和爱尔兰迁移到澳大利亚。
阿桑奇出生在一个不断搬迁的家庭环境中。在他刚满周岁不久,母亲克里斯蒂娜·阿桑奇就与其父亲离婚,和一名左翼激进艺术家居住在一起。他们两个人合伙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卜赛人式的流浪生活。
阿桑奇的母亲经常搬家,他们曾住在新南威尔士的一个海滨社区拜伦湾附近,也曾搬迁到磁石岛居住。这是一个布满巨大岩石的小岛,当年库克船长相信是因为岛上的岩石具有磁性,才会使他的罗盘仪读数失灵。
克里斯蒂娜以每周12美元的价格,在磁石岛上租了一套小房子。在阿桑奇闻名世界之后,磁石岛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打出广告,希望利用阿桑奇的名人效应,热情地招徕旅游观光者购房。
在阿桑奇8岁时,克里斯蒂娜离开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与一个脾气暴躁的音乐家住在一起。后来,他们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这段婚姻关系仍然充满动荡,那位音乐家丈夫很暴虐,不久他们就分居了。后来,有证据表明,克里斯蒂娜的这位音乐家丈夫加入了一个名为“家庭”(the Family)的邪教组织(也叫做“圣汀尼克坦公园协会”),这个组织的教义座右铭是“未见、未知、未闻”。组织成员中有些是职业医生。他们劝说入教家庭的母亲放弃新生儿,将自己的孩子敬献给教主安妮·汉密尔顿·伯恩。克里斯蒂娜自觉不妙,于是带着两个孩子销声匿迹。
从11岁到16岁,阿桑奇和弟弟,便跟着母亲东躲西藏。阿桑奇14岁时,他已经跟随母亲搬了37次家。不停顿的搬迁,让阿桑奇无法和同龄人一样接受稳定持续的学校教育。阿桑奇因此上过至少37所学校。不过,克里斯蒂娜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会给她的孩子灌输一种对权威的盲目尊重,这对孩子是不利的,而且会压抑他的学习愿望。
“我不希望他们在精神上被压制。”克里斯蒂娜说。
实际上,阿桑奇父母也有着叛逆基因。克里斯蒂娜与第一任丈夫,是在一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中相识的。克里斯蒂娜年轻的时候,就对正统的学校教育充满了叛逆与不屑。克里斯蒂娜与她的第一任丈夫都是意志坚定的新教徒。在克里斯蒂娜17岁那年,她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她一把火烧掉了课本,然后骑上摩托车离家出走。
阿桑奇曾半开玩笑地说,他从小继承了母亲热衷流浪的激进性格,并怀疑自己的流浪倾向来自家族遗传。
不过,幼年在磁石岛的生活,让阿桑奇印象最深。阿桑奇的大部分时间,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
“我童年这段时期,大部分时间跟汤姆·索亚差不多。”阿桑奇说,“我有过自己的马;我自己动手扎起过木筏;我出海去钓过鱼;我还钻过矿井和隧道。”
阿桑奇家在磁石岛上的房子,曾经被大火夷为平地。克里斯蒂娜用来打蛇的步枪子弹在火中像烟花般爆炸。
阿桑奇有时在家里上学,也参加函授学习班,或非正式地师从大学教授。但是,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如饥似渴地读书。他对自然科学非常着迷。
“我在图书馆里度过了很多时间,一本接着一本地看书。我特别注意书中引用的文献,然后顺藤摸瓜找书看。”他回忆说。他学会了大量的词汇,却在很久之后才学会如何正确地念出那些词汇的读音。阿桑奇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
少年天才黑客
少年时代,阿桑奇就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非凡的探索能力。
阿桑奇13岁时,克里斯蒂娜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街的对面,租了一间房子。阿桑奇就常常跑到一家电子商品店的一台Commodore64型电脑上玩编程。阿桑奇和很多智商奇高的少年一样,很少与同龄人交流,而是更愿意坐在电脑屏幕前。
克里斯蒂娜后来把家搬到了一个房租更为便宜的地方,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下了那台电脑。阿桑奇自小就显露出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天赋。他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的应用程序,发现程序员在设计程序时隐藏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信息。
“人机交互的朴素性对我很有吸引力,这就像下棋。国际象棋是非常朴素的,既没有太多的规则,也没有随机性,而且问题很有难度。”阿桑奇说。
谈起青春期的自己,他曾和一位朋友说:“我们是聪明而敏感的孩子,与主流的亚文化格格不入,而且非常看不起那些有榆木脑袋的不可救药之人。”
阿桑奇16岁时,拥有了一台调制解调器,那是1987年。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还没有把互联网对国际社会开放,互联网只是一个用于科研的专用网络,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站还不存在。但是,电脑局域网络和电信系统网络,开始出现了互联网络的雏形,正好可以供好奇而技术精湛的阿桑奇任意驰骋。这也成为阿桑奇进入黑客世界的一扇大门。
阿桑奇自此后开始成为一名黑客。他自称“门达克斯”(Mendax,这是一个古典拉丁词汇,意思是“骗子”)。这个名字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过的“高尚的伪装”(splendide mendax)。此时,阿桑奇对学校和家庭生活毫无兴趣,只有在进入“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无拘无束地驰骋、窥看、破解时,才感到某种归属感。
阿桑奇逐渐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树立了一定声誉,被黑客圈称为“能够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
1991年,阿桑奇把目标对准了全球黑客的最高挑战目标:“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NIC)。他和两名来自知名黑客BBS论坛“电子梦幻”的朋友,一个是号称“澳大利亚第一电话飞客”的“Trax”,一个是编程高手“Prime Suspect”,共同组成了一个黑客组织,叫做“国际颠覆”小组。他们以“竞争式的合作”开始尝试,首先侵入了与“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密切相连的美国国防部根域名服务器,然后偷偷留下了后门程序。
此外,“国际颠覆”小组还曾经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属于国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网络系统。虽然“国际颠覆”小组可以接触到许多机密信息,但他们始终拒绝像某些唯利是图的商业黑客那样,出售这些机密信息。“国际颠覆”小组成员的黑客活动都是在墨尔本大学公用计算机室以及家中完成的,因为“Trax”和“Prime Suspect”当时都在依靠助学贷款项目艰难度日。
1997年,澳大利亚女作家赛利特·德累福斯和阿桑奇合著了一本包含阿桑奇亲身经历、被全球黑客奉为圭臬的纪实性著作:《地下世界--对于电子前沿的疯狂、痴迷与黑客的故事》(Underground)。
在这本书中,阿桑奇讲述了黑客文化早期的黄金法则:“不要破坏(或摧毁)你所闯入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使它瘫痪);不要更改那些系统中的信息(除了修改路径日志为自己的行踪作掩饰);分享所获信息。”这也是阿桑奇所秉持的黑客法则。“事后看来,这似乎是一种非常友善的自我约束准则。”他回忆说。
阿桑奇还是最早的开源、免费通信端口扫描程序Strobe的作者。Strobe是一个TCP端口扫描器,它可以记录指定计算机的所有开放端口。Strobe的运行速度很快,阿桑奇声称,在适中的时间内,便可扫描整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它能快速识别指定计算机上正在运行什么服务。后来,这成为不少黑客常用的工具。
1997年左右,阿桑奇还与人合作发明了Rubberhose Deniable加密系统,初衷只是为了提供一种保护敏感数据的工具。
就像万能的上帝
1988年前后,阿桑奇爱上了一个只有16岁,患有轻度自闭症和焦虑症的姑娘。他们是在墨尔本市政府举办的一个天才少年培训班上认识的。
很快,阿桑奇就搬出了母亲的家,和那个姑娘住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