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网络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但这场战争却是“一个人”对抗一个超级大国。阿桑奇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我、他,可能人人都是“阿桑奇”。一个阿桑奇倒下去了,但是千万个阿桑奇站起来,誓与美国决战到底。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莱在日内瓦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维基解密事件是阿桑奇与美国政府之间的一场网络战争。这场网络战争是阿桑奇一个人对抗政治、经济架构下的国际强权--美国。在这场非对称的网络战争中,看似脆弱如鸡蛋的阿桑奇,一次次向国际强硬势力发起冲锋和挑战。鸡蛋碰石头,石头也裂开了一道缝。
相比早期的“深喉”们,维基解密及其支持者构建了一个更加发达的全球网络,使阿桑奇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各国提供域名解析、服务器服务的供应商拒绝提供网络服务后,来自全球的支持者迅速架起众多镜像站点。更多的无政府主义者、计算机黑客、政治异议者、反全球化运动者加入了这场与美国政府的网络战争。那些不利于阿桑奇和维基解密的组织、公司和个人,无一例外地受到舆论和黑客攻击。
阿桑奇在英国被捕后,多国民众发起集会抗议。2010年12月9日,墨西哥人权组织联合议员和作家发起活动,为阿桑奇打造牌匾,向维基解密致敬;巴基斯坦民众上街游行,焚烧英美国旗,力挺阿桑奇。在巴基斯坦木尔坦市,市民走上街头,烧毁美国、英国国旗,抗议阿桑奇被捕。组织者Tariq Naeemullah称,“那个勇敢的人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他揭露了这些大国的真实面目”。
12月10日,澳大利亚5万多人在全国各地政府大楼面前进行示威,他们带着印有阿桑奇头像的面具,喊出了“人人都是阿桑奇”的口号。“在过去几周,全球各地都有类似抗议活动,声援维基解密,以促进政府更加透明化。”澳大利亚示威活动组织者维纶·佩恩说,“我们今天在此示威的目的是捍卫维基解密,捍卫我们获得自由信息的权利。”
为了声援阿桑奇,澳大利亚专业记者机构“Walkley Foundation”发起致信澳大利亚总理的活动。“本质上,维基解密作为一个以披露官方秘密为宗旨的机构,其作为正是媒体所一直在做的:将政府倾向于保密的材料公之于众。”公开信写道,“野蛮地试图关闭维基解密、威胁控告试图公布官方材料的人、向那些与维基解密有商业往来的公司施压以迫使它们停止相关业务,都是对民主的严重威胁,因为民主仰仗的恰恰是自由和无所畏惧的媒体。”
澳大利亚知识界也向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发出公开信,要求政府维护阿桑奇的基本权利,确保针对阿桑奇的法律程序遵循法律原则与公平。法律界人士举行集会,并通过了一项动议,谴责任何将阿桑奇引渡到美国的举措。《澳大利亚人报》读者调查显示,在前8000名投票者中,约75%的人反对把阿桑奇引渡到美国。澳大利亚绿党领袖布朗致信外长陆克文,呼吁联邦政府准许阿桑奇返回澳大利亚,并“免遭伤害”。
Twitter上也涌现大量支持阿桑奇的留言,维基解密的Facebook专页追随者很快突破100万,支持者指责Twitter阻止“维基解密”一词出现在“热门话题”上,警告Twitter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全球采取行动组织Avaaz面向全球发起网上签名请愿,有60多万名支持者参加签名,向伦敦法院及有关方面请愿,要求“立即停止打击维基解密”,“不要惩罚阿桑奇及其合作者”。
对于许多欧洲人来说,美国对于维基解密的强烈反应,暴露了一种“狂妄自大和虚伪的做派”。英国《卫报》评论员塞缪斯·米尔恩总结说:在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却没有什么信息自由。同样来自英国《卫报》的约翰·诺顿谴责:“一个所谓自由的民主国家竟大吵大嚷,动用一切办法封锁维基解密网站,这简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一年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充分的网络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发现事实,也让政府更加有责任感。”而现在,她的言论就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杰作”。
德国报纸也对美国进行批评。《金融时报》称:“现在美国已经受损的名声将会因阿桑奇的殉道而粉碎。阿桑奇被捕了,但是任何人都无法解释公布这些文件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公布秘密文件是犯罪呢?”《柏林日报》写道:“美国的名声已经受损,而美国领导人想尽一切办法压制维基解密,名声更臭。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是第一个用网络力量反抗美国的,难道这就是他们被抓的原因?美国政府违背了它所谓的民主原则。”
俄罗斯人则认为美国太过虚伪,“如果美国完全民主,为什么他们还要关押阿桑奇呢?难道这是美国人所谓的民主?”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在我们俄罗斯乡下有这么一句谚语:光责怪别人家的牛哞哞叫,却以为自家的牛会不做声。”他发表声明说:“为什么阿桑奇关在监狱里,这算民主吗?”一位俄罗斯大使称,阿桑奇的被捕说明,在西方并没有真正的民主。阿桑奇的命运将是被政治迫害,到那时候,也没人理会人权了。
巴西总统卢拉说,逮捕阿桑奇的做法,将打击“表达自由”,阿桑奇“揭露了看似不可思议的外交手法”。有支持者呼吁,“不但不该抓捕阿桑奇,反而要给他颁普利策新闻奖,他还应该获得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
厄瓜多尔外交部副部长卢卡斯表示,正在努力联系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邀请他来该国发表演讲并居住下来,并赞扬他出色的调查工作。厄瓜多尔像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一样,都为南美地区的左翼政府,这些国家非常反感美国在当地的政策。
就连《性书大亨》电影的原型、著名色情业出版者拉里弗林特都表态,将向维基解密捐献5万美元,以帮助他们打官司。他在《赫芬顿邮报》上撰文表示:“如果2003年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就有维基解密网站,那么美国今天的情形就不会这么糟糕,如今我们军队里的弟兄们要在三个国家(如果算上巴基斯坦)疲于奔命,付出鲜血和大把钞票的代价。”
“匿名”组织发动“复仇行动”
近年来,许多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信息安全,集中在应对基地等恐怖组织的网络攻击。但是,维基解密事件出现之后,局势开始发生变化。这场网络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是成千上万热爱信息科技的活动家。电子前线基金会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尔洛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称:“第一场严重的网络战争已经开始,战场就在维基解密网站,你们就是军队。”
在多家网上金融机构受到美国政府施压,切断维基解密捐款渠道后,一个自称“匿名”(Anonymous)的黑客组织召集全球网民,向全球两大信用卡公司Visa、万事达,以及贝宝、银行等网站发动攻击。与此同时,“匿名”组织的多个网站也被攻垮,一场网络攻防战悄然展开。
“匿名”组织在网站主页宣称“为阿桑奇复仇”,并发动“复仇行动”(Operation Payback),展开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在法新社一个在线聊天室里,“匿名”组织发起者称,有4000志愿者参与了捍卫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战争。他们将阿桑奇称为“自由言论的烈士”。“我们一开始只有很少用户(不到50),”他们说,“如今,我们有了大约4000人。”“我们在整个网络上招兵买马,换句话说就是在任何地方:图片论坛、论坛、Facebook、Twitter……你想得到的地方都有我们的踪影。”他说。
自2010年以来,“匿名”组织已经发动了一系列网络攻击行动,曾干掉几家反盗版网站,比如美国商标局和Gene Simmons。“匿名”组织宣称,封杀维基解密的行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让人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意。
12月9日开始,“匿名”组织攻击了曾参与对维基解密进行技术、资金封杀的网站、公司、银行。在第一次轮攻击后,贝宝的博客ThePayPalBlog.com瘫痪了长达8小时。万事达网站被大量涌入的流量拖慢,核实网上付费的保安密码系统SecureCode服务受到干扰。6小时之后才恢复正常服务,全球数十万客户受影响。“匿名”组织同时攻陷了Visa网站,令其美国服务短暂停顿。瑞典政府官方网站瘫痪了数小时。“匿名”组织还攻击了美国保守派旗手人物佩林(Sarah Palin)的网站和美国参议员Joe Lieberman的网站。这两人呼吁美国公司从维基解密撤回技术支持。佩林将阿桑奇称为“双手沾满血腥的反美特工”。冰岛企业DataCell计划控告Visa阻止付款给维基解密,损害了维基解密和DataCell的利益,认为对方是向政治压力叩头。看来,这不仅是一场网络战,也是一场宣传战。
“过去,‘匿名’组织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总部位于加州的安全技术公司Imperva的首席技术官Amichai Shulman说,“这次不同于以往,他们开始使用专业的黑客工具。”在过去网络袭击中发展形成的协调策略,使得这次网络攻击更加猛烈。
“匿名”组织招募到数千名志愿者参与,而且选用更为复杂的攻击软件。“匿名”组织鼓励全球志愿者们下载一款通常用于进行“压力测试”的软件的修改版。软件每小时的下载量是1000次,约1/3的下载量来自美国以外。这款软件经过升级,操作更加便捷。只要一个指令发送到志愿者的电脑上,就可以远程操控志愿者的电脑,并借用这些电脑,向目标网站发送连续不断的伪造页面请求,进行集群攻击,而不需要人为操作。这次攻击行动一共动员9000多名志愿者,攻击软件被下载超过30万次。
“这可谓是响彻世界的枪声。”约翰·佩里·巴尔洛说。“匿名”组织的一名自称“冷血”的发言人警告,网络袭击将升级。“我认为它逐渐变成战争,不是传统的战争,而是网络战争。”他说,“与维基解密没关联,只是为同一理想而战。”不过这么做有风险,如果失控,“匿名”组织会成为“世界上一股可怕的力量”。
“匿名”组织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松散组织,对许多人来说,它至今仍然保持着神秘印象。“匿名”组织没有公开的领导人,组织成员来自不同的黑客团体,相互之间有联系,成员平均年龄18~24岁。“匿名”组织袭击过山达基教会和美国电影协会等组织网站,还与另外一个著名黑客组织4chan论坛有着松散的联系。
“匿名”组织遍及全球,成员们在论坛、聊天室里建立了友谊和联盟。“打开电脑之后,这是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一位“匿名”组织成员边说边进入一个在线聊天室,讨论起组织结构。一名参加“复仇行动”的黑客说:“你发布信息,谈论想法的时候发布的视频和文件可能就引起了下一次行动。”在“复仇行动”中,“匿名”组织和4chan论坛组织几乎同时准备与对方合作,共同对抗外敌。
一个积极分子说,当维基解密事件发生后,两个团体几乎同时决定一致对抗网络“敌人”。他曾收到“匿名”组织和4chan论坛的邮件,都谈到阿桑奇和维基解密,他读后决定加入。有黑客声称,“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网络,可以轻易干掉维基解密的敌人”。据“匿名”组织的一个荷兰黑客说,他以Ernest Van Der sar的名义注册博客,参加一个聊天室,其为“邀请制,12个人左右”。由他们集体商量挑选目标及攻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