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雇主的矛盾,可以根据签订的雇用合同,与雇主进行交涉,也可以向当地政府劳工部门投诉,或向经营公司及经营公司在当地的代表反映,由他们依据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与雇主进行交涉,或参与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二、与经营公司之间的纠纷,应根据双方签订的外派劳务合同或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合同协商解决,或按照国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遇到自己或者经营公司都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向中国驻当地使领馆求助。
另外提醒大家,在出国后应恪守中国法律,同时也应恪守前往国法律,尊重当地习俗习气和宗教信仰等。
99. 看清招生陷阱,防范高考招生诈骗
每年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种种幌子,进行以谋取钱财为目的的招生诈骗活动,一些考生和家长往往轻信许诺,上当受骗。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注意识别招生骗子的诈骗伎俩。
一、冒充高校人员行骗。
骗子冒充某高校招生人员,携带某高校招生宣传资料,对考生和家长滔滔不绝地吹嘘,诱骗考生及家长,取得家长信任后又强调录取难度,并暗示自己可以帮忙,以诈骗家长的钱财。
对此,大家应该认识到: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按志愿和分数由计算机来排序投档,人为因素是不可能影响录取结果的。
二、谎称内部有指标。
嫌疑人通常把自己装扮成某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或吹嘘自己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谎称手中有某些高校的“内部指标”,等家长付了钱后,送上一张假的通知书,卷款逃跑。
其实,所有的招生章程都是经省教育厅审查,并在教育部备案,任何个人说自己手中有招生计划和名额都是不可信的。
三、以“自主招生”为幌子。
不法分子利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误导考生、家长,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钱就可以上学。实际上,只有高中推荐出来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院校考试,合格后院校张榜公示,并且一定要参加高考,达到规定分数线。
四、以“定向招生”为名。
不法分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声称可以弄到某大学定向招生计划名额,收取费用,骗取钱财。而事实上,定向招生是经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才允许进行的,除少数部委属高校面向特殊行业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外,高校是不能随意安排的。
五、利用“预科生”诓骗。
国家规定不允许超计划、无计划招生,对“预科生”的招录有着严格的规定,且“预科生”仍需经过考试才能进入高校本科或专科学习。不法分子以招“预科生”为名义行骗,学生进校后不能办理录取手续,不能取得学籍。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省级招办,没有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可以办理高校招生录取手续。
六、利用补招诈骗。
每年招生期间,每批次投档后,不少学校向考生追加部分招生计划,追加计划是按照考生志愿和成绩顺序投档的,一部分低于已公布的投档线的考生会按计划差额数量补投出档。骗子们利用这一信息,将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的考生,说成是自己通过关系办成的,借机向家长收取钱财。
七、以“低分高录”哄骗。
骗子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称自己有办法让不够第一批本科线的考生录取到第一批本科院校,只有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专业,骗取考生家长大量钱财。实际上,除了国家和省规定的照顾政策,没有人能在高校招生中享有特权。录取的批次线下考生都是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照顾政策。
八、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在高校录取工作开始后,一些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防骗指南:怎样防范高考招生骗局?
近年来高考招生诈骗分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联系受害人:一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网络信息,向考生或家长发送虚假信息;二是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费事先打入指定银行账号。
防范高考招生骗局,首先,不能轻信非正常的招生行为,以免耽误孩子前程,又造成财产损失。不要相信中介机构、教育咨询公司打着“自主招生”“联合办学”等名义进行的招生活动。
其次,考生家长要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招生信息,收到通知书如有疑问,应详细询问学校招办部门,应以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认证。
再次,各类院校发放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部门邮寄的形式发给考生,绝对不会由个人和中介转交。
100. 慧眼识别留学骗局
随着留学日益大众化,留学信息和服务的获得渠道也日益多元化,但目前市场上获得留学资质的中介机构并不多,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营销噱头和留学骗局。以下就是留学市场常见的骗局。
一、“免费中介服务”骗局。
这类从事留学中介服务的网站往往没有留学中介服务资质,不能在平面媒体上刊登广告,便在各种搜索引擎类网站或知名网站上发布链接广告,号称提供免费中介服务,实际上是变相收费,往往会使受害人缴纳的费用累计在一起比正规机构收的还多,服务质量却得不到保障。
选择正规的中介公司出国,如果在出国后学校出了问题,可以找中介公司理赔。由于中介公司事先在银行存有保证金,所以,赔偿问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是通过非法中介机构出国,则得不到保证。
二、先抛出低价诱饵,再巧立名目乱收费。
为了赢得客户,一些中介机构往往打出价格优惠的招牌,然后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巧立名目,额外追加一些费用。比如登记费、学校申请费、邮寄费、境外服务费等。
建议大家在办理业务前一定要把收费细则问清楚,并签订书面合同,如果需要额外收费,应向中介索要正式收据、发票等。
三、野鸡学校变名校。
非法中介常会对学校过度包装,包装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国外的二三流学校称为“国际性大学”;二是把野鸡学校统称为大学;三是标榜院校获得了某国际认证。
针对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只听中介的一面之词,一定要通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进行查询,或者登录所申请院校的网站,核实院校的资质。
四、声称无须考试进名校。
针对部分留学条件不够的学生,中介会误导称只要上了所谓“预科班”,不再需要考试就可以轻松进大学,或者谎称只要在当地一些培训机构学习满两年,取得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优秀高等学府。
还有些中介机构会偷换概念,打着国外优秀院校的幌子,实际上是为语言培训或是技术培训机构输送生源,谎称在这些培训机构取得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那些优秀高等学府深造。
所以,大家在留学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从未听说过的学校,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要查看这些中介机构与国外学校有无授权代理协议书,协议有没有加盖该中介机构的合同章、授权范围和有效期。
五、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旗帜骗人。
有些机构虽然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旗帜,实际上从事的也是没有经过资质认证的中介活动。现在有些高校和机构都在办国外大学的预科班,但很多预科班实际上就是培训班性质,国外学校根本不会派老师过来,而且很多来国内办预科班的国外学校都不是什么好学校。
六、中介机构诱导学生造假。
有些非法中介机构利用中国家长的名校情结,诱导资质不够或条件不达标的学生造假,甚至明目张胆地帮学生编造假材料,花钱雇枪手代考等,并把这一系列造假行为标注为“家长自愿,与中介无关”,一旦出现问题,中介机构就会推卸责任,相关费用照收不误。
七、合同陷阱。
虽然我国有规定留学中介在签订业务的时候要使用统一合同,但是不少中介会利用人们对申请过程和相关法律不熟悉的弱点,不使用标准化格式合同范本,而是设置不公平格式合同条款。不公平的合同条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让申请留学人员按中介机构的要求提供材料,然后又将“材料中如有情况不属实,后果自负”的条款写进协议,如果被拒签,中介费也无法退还。
2. 在合同中规定只负责申请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申请人如未获得签证,则概不退款,并以支付押金、提前交学费、预付生活费等借口收取费用。
防骗指南:留学,如何选择中介服务机构?
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进行出国申请时,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慎重,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看清资质。
合法的中介机构应在办公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工商部门颁发的注有“留学中介服务”字样的有效的营业执照和教育部核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二者缺一不可。
二、查看中介机构的海外关系。
中介机构要有直接与国外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国外教育机构授权中介机构在华招收学生的授权书,国外签约方的资信证明要经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的认证文件。申请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外国学校背景、师资、学科等方面情况,或者发电子邮件咨询。
三、了解中介收费是否合理。
正规的中介机构一般不一次性收费,而是根据程序,分阶段收费,且都有办理不成功退还费用的承诺。一些非法留学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往往较高,且无退还费用之承诺。
四、多了解,防止中介机构夸大宣传。
不少中介的广告宣传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学生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了解中介机构的真实情况,落实中介所做的承诺,千万不可急于签订合同。
五、迷信校方代表做法不可取。
目前,一些留学申请者迷信校方代表,中介机构为了迎合申请者的心理,每次招生说明会都会邀请“校方代表”,实际上很多校方代表并不是真的。